薛明成越说越不敢置信, 直到自己心腹送来信件,他才确认这个让他震惊的消息。
“叙州百姓自发的。”
“说是我,我去赈灾, 所以想帮忙。”
家家户户自发捐粮,就为了还薛大人的恩情。
薛大人帮他们要回土地, 帮他们主持公道。
如今大人遇到难事, 他们肯定会帮忙的。
说起来,漳兴二年, 皇上让纪楚选去江南还是留在京城。
纪楚出乎大家意料地去了昌河州。
而薛明成离开吏部外放,也是其他人没想到的。
薛明成去的第一个地方便是叙州。
在这里, 还帮纪楚“搜罗”不少养殖人才,那屠家,以及如今养兔子的张灵灵就是叙州出来的。
连当地横行霸道的屠家都被收拾,其他欺行霸市的人,自然也不例外。
还有当地不少豪强乡绅,都在薛明成打击范围内。
对薛明成来讲, 这些并未放在心上, 反而是后面腐败的官员, 让已经离开叙州,去往宣新府的他头疼不已, 甚至有些意志消沉。
可对叙州百姓来讲, 薛明成就是青天大老爷。
帮他们整治恶霸, 还市场一个公道, 还帮那么多养殖户出头, 弄走了屠家,好让各类养殖户有个喘息的机会。
帮他们修当地的水利,归还他们的土地, 一些不合理的借贷统统都帮忙解决。
要说一切都尽善尽美了,自然不是。
就算是薛明成还没走的时候,依旧有官吏欺压的存在。
可总体来说,比之前好太大了。
多数人有了自己的土地,这就是进步,至少对百姓们来说是这样。
此次中原大旱,叙州虽未被波及,可这事闹得人心惶惶,还有人不停地说粮食要涨价。
这种情况下,还有一个消息传来。
那就是薛大人跟传闻中的纪楚纪大人领了赈灾的差事。
他们两人的名声自不用讲。
但凡想过好日子的百姓,对他们两个都有所耳闻。
可叙州人还是更了解薛大人一些,也更心疼他。
再听说,中原大旱需要的赈灾粮极多,可朝廷只拨了三分之一的赈灾款。
两位大人日夜兼程,在灾区巡查,总要精打细算,让更多灾民得以救助。
但这个缺口,任谁听了都明白,这不是精打细算能完成的。
所以对两人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
但意外的是,这些质疑只存在各个家族当中。
百姓对此并未多讲。
“没有充足的赈灾款,也能怪他们吗?”
“一听便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人家愿意帮忙,已经很好了。”
“是啊,他们所在的宣新府,昌河州都没遭灾,两位大人就是来帮忙的。”
普通百姓这样讲,反而把士族子弟的声音压了下去。
毕竟论人数,还是普通人占上风。
讨论声中,叙州百姓竟然有了自发捐粮的念头。
尤其深受薛大人恩情的养殖行当。
弄走一个屠家,让各家都活了过来。
不仅如此,还有田地被归还的农户,更是主动请命。
趁着三四月份农闲,他们赶紧把粮食送到灾区,赶回来之后,还不耽误夏收秋收。
商议过后,响应声此起彼伏。
叙州百姓记得薛大人做过什么,更知道大人的难处。
他们正苦于无法报恩,现在给了他们机会,大家不可能放过的。
知恩图报,这是最朴实的道理。
普通百姓或许没念过多少书,不认识多少字,不知道什么利弊得失。
但这四个字,几乎刻在多数人的骨子里。
薛明成看着叙州百姓的信件,再看着他们送来的粮食数量,整个人有种说不清的感觉。
他自以为没帮到他们,以为那些周而复始的事情,都是无用功。
其实并非如此。
一切都是有用。
走过的脚步必然会有痕迹,这是必然。
前段时间还在惆怅的薛明成,被这封信上的内容一点点燃起希望。
有用就行,知道不是白做工即可。
不仅薛明成被叙州百姓鼓舞,疲惫不堪的钦差队伍同样被感染。
此次来赈灾,不止纪楚薛明成辛苦,手底下的人,哪个睡过好觉。
可这会看到叙州来的信件,难免觉得宽慰。
难怎么了。
难也要继续做下去。
因为他们做的,是极为正确的事。
众人还在高兴时,李师爷跟薛明成则看向原化州的来信。
只顾着感动,把纪楚手里的信给忘了。
是不是原化州出事?
说起来,纪楚家乡受灾也很严重,再出什么事,也不觉得奇怪。
纪楚见他俩的眼神,把信件直接递过去。
李师爷先一步去看,随后也带了诧异。
这事竟然跟曲夏州有关。
“曲夏州筹了一百万两的粮食,直接送到原化州了?!”
多少?!
你说多少?!
曲夏州不仅是百姓捐,还有当地士族们捐,当地数科,以及工业作坊园,再有棉花之乡沾桥县等等。
发展近十年的曲夏州能凑齐一百万两不奇怪。
但冲着一个官员凑齐这么多,却是让人震惊的。
不怪纪楚一直没讲话,他也觉得大为吃惊啊。
要知道,朝廷也就拿出四百五十万两,还是大家东拼西凑出来的。
曲夏州民间凑了一百万两,还凑的是粮,不是银子,这区别极大啊。
毕竟灾年的时候,有钱都很难买到粮食。
“送到原化州,那完全是冲着你啊。”
信件上说得也很明白。
虽说纪大人去了昌河州做官,可曲夏州百姓无不想念他。
就连他的家乡原化州也备受关注。
得知纪大人家乡受灾严重,当地百姓自然心急如焚。
尤其是安丘沾桥两地,第一时间出来要捐粮。
他们两县从纪大人开始,就有囤粮的习惯,要拿出大批粮食并不算难。
更别说曲夏州州城,还有纪楚无数同僚,以及无数帮过的百姓,工匠,数科夫子等等。
有他们在,别说一百万两的粮食了。
再来一百万两,那也是够的。
为了防止纪大人婉拒,他们等第一批粮食到原化州之后,还是由原化州官员写来书信。
原化州官吏惊喜之余,还道:“咱们原化州虽受灾,可都在控制范围内。”
“本地百姓说,多出来的粮食,可以送到受灾最严重的浩洲跟安济府。”
虽说这些粮食送过来,也补不上那么大的缺口。
但有比没有强。
原化州官员认真计算,以及本地士族也站出来支持党魁纪楚,说是其中七十万两的粮食,可以送到其他地方。
信件也是请求指示,这些粮食送到哪里比较合适。
原化州当年被纪楚整治一番,之后纪楚便是实际的党魁。
要说不沾纪楚的光,那是不可能的。
这些年但凡原化州的学生去到京城,都会被纪楚好友多加照顾,单这件事,就给帮了很多人。
更别说有纪大人在,什么滇州棉,什么产量棉籽,甚至想买点先进的农具,都能优先购置。
再看纪大人年纪轻轻都是东北总督,现在又被任命为钦差,肯定鼎力相助。
官员们或许是这么考虑的。
可曲夏州跟原化州百姓想得就很简单了。
他们跟叙州百姓一样,都懂得知恩图报。
当年大人帮了他们。
他们就要帮回去,能尽一点绵薄之力就成!
纪楚叹口气,跟薛明成,李师爷对视一眼,三人眼神里都有些感动。
说实话,他们做这些是为了百姓,也是尽到自己的职责。
讲一句不求回报,一点也没错。
这种情况下,有了额外的收获,怎么会让人不感动。
他们跟百姓之间是有联系的,更是有互动的。
越是这样,他们就越要对得起百姓。
尤其是薛明成,本来还垂头丧气的,现在变得动力十足。
不光为叙州百姓送的粮,还因为这份心。
所以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带着手下出发。
去宣新府买粮!
到他的任地去买粮!
连买带征,就征那些刺头。
总要把你们吃的,全部吐出来。
薛明成去买粮。
纪楚则要去安济府。
那宣新府刺头都。
安济府也不例外。
安家,季家,甚至已经做好对抗的准备。
纪楚上次当钦差什么样子,他们可是很清楚的。
唯恐就是下一个曹家。
不过他们可不会各自为战。
对纪楚这样的人,必须抱团,就跟宣新府一样。
薛明成够厉害了吧,只要大家抱团抱得紧,就不会出问题。
所以纪楚到安济府第一日,当地乡绅豪强前来拜见时,就“焦急”道:“听说纪大人之前的任地曲夏州送了一百万两的粮食过来,这可是大好事啊,运到咱们安济府没有呀。”
纪楚看着这安老爷的表情,似笑非笑道:“什么意思,不太明白。”
说着,纪楚看向当地知府。
今年五十六岁的王知府早就有了白发,现在愁眉苦脸的,更显苦相。
纪楚身为东北总督,兼管两地,本就是正四品的官职,跟知府一个等级。
再加上赈灾一事被封为钦差,妥妥的从三品。
故而自然是安济府知府的上级。
这知府看见安老爷的时候,忍不住闭上眼。
看来这人如此嚣张,也不是头一回了。
知府开口道:“安金良,你不要太过分,纪大人刚到你就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