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兴二年, 九月初三。
昌河州送走刘知州,邓老将军等人。
以后的知州便是纪楚,将军则是邓融。
对此本地百姓早就知道。
不是不喜欢刘知州, 而是纪楚的名声更大,难免抱有极高的期望。
即使纪楚手下多番劝说, 也是拦不住的。
没办法, 纪楚在曲夏州,原化州的事情太过耀眼, 谁也阻拦不了。
不管是正常的十二个县,还是下面的广宁卫, 提起纪大人,都是喜笑颜开。
这可能就是信任?
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压力,对纪楚更多算是动力。
但外界评价只是评价,纪楚按部就班做自己的事。
送走刘知州他们之后,他又带着自己的人来到广宁卫, 准确说是棉花地里。
送走大家之后, 纪楚便让人把这片地围起来, 还让纪振跟李纹亲自带着士兵巡逻,不允许任何人靠近。
这个消息出来, 便引来不少嘀咕。
为什么啊?
是害怕有人搞破坏?
那也不至于吧。
反正不管怎么样, 围是肯定围起来了。
原本士兵们路过, 又或者百姓们路过, 还能来看两眼棉花情况, 现在统统不许看。
这事让州城的晁同知跟杜通判都是欲言又止。
不过两人还是没说什么,纪知州做事,肯定有他的道理, 大家不用多问的。
事实上,纪楚确实有自己的道理只是现在还不能说。
要说昌河州的事情确实很少。
这也是他能泡在棉花田的原因。
李师爷跟手底下人还道:“以前在曲夏州忙习惯了,如今事情少些,反而有些不习惯。”
肯定是,曲夏州那边事情极多。
这边就是正常的军民分管,事情自然简单。
此处说的军民,就是指十二个县和州城,以及广宁卫。
本地人已经习惯把两者分开喊了。
毕竟平日交际不算太多。
纪楚如今的精力,基本在广宁卫的棉花地里。
这些滇州棉的种子得来不易,要不是林元志喊他一句老师,估计也不会给他这样多。
更不会在第一时间,就给他送过来。
远在滇州府的林元志,在滇州府五月收获棉花,剥掉棉籽,就往广宁卫送。
不仅如此,还专门找的八百里加急。
这才让温书吏他们能在五月下旬把棉籽种上。
要知道,滇州府跟广宁卫相距五六千里地。
这份神速,是花费极大力气的。
而且滇州府这第一批棉籽,加起来不过两千多斤。
除了滇州府本地保留的,还有送到京城的,给他这边一口气送了三百斤的种子。
纪楚听到数字的时候,都为之一惊。
三百斤种子,足够种三十亩地了。
温书吏非常谨慎,而且依照之前的习惯,找了不同的土地试种,差不多有五块试验田。
纪楚现在就在这五块试验田里来回走动。
从五月下旬,到如今的九月初。
田里的棉株已经开始结棉铃。
这个时候至关重要。
棉铃的大小,决定了棉花的试种是否成功。
以前西北棉在这里种了多次,都是到结棉铃的时候,就能看出来不行。
这里的棉铃,可以理解为花骨朵。
在花骨朵的阶段,看着骨朵的大小,基本能推测出花朵的大小。
棉花也是这般。
很多人观察研究表明,棉铃的大小,跟温度有很大的关系。
再者便是水分的区别。
在这点上,滇州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也是刘知州认为,滇州棉在广宁卫种不成的原因。
可是植物这东西,不经过长年累月的试验观察,谁又知道会有什么惊喜。
橘生淮南则为橘,这句话大家都读过的。
不过刘知州的想法,基本也代表了广宁卫,或者说昌河州大部分人的想法。
之前的屡次失败,已经让当地人丧失了信心。
棉花,或许真的不适合他们这里。
但明明他们昌河州,才是整个平临国最需要棉花的地方。
这个想法,让不少人都觉得沮丧。
更觉得纪大人或许在做无用功。
好在当地人也乐观,直接道:“反正试试呗,试试又不要钱。”
“没错,听说滇州府的棉花产量高,万一能运过来呢。”
这话说得他们自己都不信。
陇西距离他们这里三四千里地,棉衣棉被的运送都极为艰难,还是各方让利之后,才能供给广宁卫。
那滇州府距离他们这里,可是五六千里地。
再者,有些见识多的直接道:“滇州府那地方,山高得吓人,什么山珍海味都运不出来的。”
滇州府山高山多,并不是什么秘密。
所以就算那边的棉花运过来,也不是普通人用得起的。
不管外面是夸赞,还是质疑,都影响不了纪楚的行动。
更别说,从九月初十开始。
从滇州府千里迢迢送过来的滇州棉终于开始发力了。
其中一块试验田的土地上,一株棉花的棉铃正在迅速膨胀。
从结出棉铃开始,棉铃肉眼可见的一天比一天的大。
“大人您看!这棉铃还没有开花,还在长。”温书吏兴奋到极点。
纪楚也差不多,他仔细地看着这些棉铃,似乎已经能看到丰收的喜悦了。
他就知道!
这个品种的棉花,可以在平临国大部分地方生长!
平临国最北端的广宁卫也不例外!
当然,地理位置也有差异。
越靠北的地方,天气冷得越早,棉铃停止生长的就越快。
也就是说,广宁卫最北边的试验田种棉花的时间有些晚了,明年至少要提前半个月甚至一个月。
长势最好的试验田,则是天气还算暖和的,比如靠近其他普通县城,尤其是离海边远的县,那棉铃明显还在生长。
这般差异,都被纪楚,以及纪楚的手下众人记录下来。
第一手的实验数据,对明显种棉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纪楚镇定下来,让大家如实记录,这对以后整个昌河州种棉都有帮助。
反正温书吏记录的时候,手都在颤抖。
不仅是他,纪楚带过来的所有随从,以及种地的士兵们,恨不得每日都住在田里。
士兵们被派来种棉花时,本来以为,这滇州棉会跟西北棉一样种不成。
但肉眼可见的,不仅种成了,这棉铃越来越大个。
“这就是棉花?”
“棉花能在昌河州长出来?”
“这是不是意味着,咱们家里人也能种棉花,冬天里做棉衣?”
“肯定啊!”
棉衣,梦寐以求的棉衣!
他们在广宁卫当兵,自然是有棉衣穿的。
棉衣棉被有多好,他们再清楚不过。
天气一冷,大家就会把棉衣拿出来裹上,不仅厚实还暖和,穿到身上别提多神气啊。
有人求着士兵们,让自己试试这棉衣。
那衣服一穿上,是真的不想脱下来。
可以说在整个昌河州,没有人不羡慕有棉衣棉被的士兵们。
只是其他人都知道。
这东西他们既买不起,也买不到。
所以只能在梦里想想了。
作为士兵本身,他们有棉衣自然很好。
可家里人没有啊。
而且为了作战准备,这些棉衣棉被,肯定不允许带回家中,更不许送人。
这都是军中的财产。
所以看着家里人受冻,这东西也不能给他们。
这让不少士兵们心里都觉得愧疚。
知道之前那位知州试种棉花时,他们抱有极大的期待。
可怎么都不成之后,这份期待便被埋在心里。
本来以为滇州棉跟西北棉一样,并不眷顾他们这片土地。
谁能想到。
竟然真的种成了。
那硕大的棉铃,真的太好看了,让人恨不得抱住亲一口。
大家本来想把这个好消息广而告之,尤其是他们的家人,告诉他们滇州棉能在广宁卫种!就能在昌河州其他县里种。
最多等到明年,大家都能穿上棉衣!
不少士兵甚至喜极而泣。
太好了,家人不必受冻了。
他们也不用看着家人受冻了。
各家种上一两亩地,应该就够用的。
但这份兴奋,被纪大人暂时压制。
“暂时不能说。”纪楚叹口气道,“等到收获了再说吧。”
为什么?
士兵跟纪楚的随从都有些疑惑。
棉铃都这样大了,基本不会出什么问题了啊。
但纪大人这么说,肯定有他的道理。
“是不是纪大人为人谨慎,害怕大家空欢喜一场?”
“有可能,以前好几年都没成,今年肯定要稳重点。”
“那就等等再说,反正好事跑不了的。”
“想到明年,咱们爹娘妻儿都有棉衣棉被,我这心里就舒坦。”
五块试验田的好消息,被强行隔离开。
不允许一丝风声透露出去。
按理说,这样天大的好事,应该早就传遍整个昌河州。
可纪楚一直压着消息,就连广宁卫的邓融邓将军都瞒着。
这位邓将军心思沉稳,见纪楚不说,他也不问。
换了其他人,邓融肯定没这般耐心,可纪楚不同。
他们邓家若是不信纪楚,那这满朝文武,也就没有可信的人了。
纪楚下了封口令。
邓将军帮着严令不许外传,以至于昌河州除了棉花试验田的众人外,不管普通百姓,还是各地官吏,甚至广宁卫的士兵们,都以为这次的棉花试种又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