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河州, 地处平临国北方边卫。
共有十二个县,加一座卫城,人口共计二十三万, 这还是加上广宁卫的五万士兵。
所以说这地方,地广人稀, 一点也不为过。
这里面的二十多万人, 有本地人,也有逃荒逃过来的, 还有被贬到这里的,总之日子都不算好。
对比已经发展起来的曲夏州, 还有本就位处中间的原化州,更别说京城,那都没法比。
可这里有一条比较好。
只要努力,不太缺吃的,就是吃得好不好,那另有说法。
为何这样说?
还是地方大, 总会有你的土地。
就是看勤不勤劳了。
如果不勤劳的话, 大概率会因为房子修得不够结实, 冻死在大冬天。
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大多身体强壮, 就是为了抵御寒冷的冬日。
所以过冬的需求, 比曲夏州还要严峻。
这看当地的农俗谚语就能知道个大概。
其中一句说‘春分雪水干’, 也就是说, 到农历的二月二十一, 积雪才能融化。
放到现代来说,已经公历的三月底,这个时间的其他地方早就草长莺飞。
再看‘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严’,节气小雪之时,土地已经被厚厚的雪覆盖。
‘大雪江河冻,冬至不行船。’
在冬至的时候,别说不行船了,马匹都能在冰面上行走,那冰面厚实的,可以当滑冰场。
当然,偶尔也会有捕鱼的冰窟窿,很需要注意安全。
农历九月底十月初,就已经下了大雪,差不多九月初就开始冷了。
一直到次年的二月底,雪才融化。
长达七个月的寒冷天气,让这里的保暖不只是保暖,而是保命。
这也是昌河州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却没有多人过来的原因。
不是这地方不好,是因为不适合人生存。
想要在这生活,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过冬问题。
纪楚选择这里,自然因为一个东西的出现。
棉花。
放在曲夏州,棉衣的出现,可以让三四个月的冬日里,百姓们可以出来活动。
做工也好,生活也好,不至于三四个月里都局限在家中。
而在昌河州,则可以让百姓长达七个月的寒冷天气里,同样可以出门。
一年到头来,五个月储存过冬食物,七个月过冬。
这种情况之下,日子能过得富裕才是怪事。
一个地方的经济,甚至一个朝代的兴衰,跟气候有很大关系,这点已经很多研究人员证实过。
可新作物,新工业的出现。
却能靠人力一定程度改变这些。
或许这就是人类文明迷人的地方。
而与此同时,平临国的内地太挤了。
地少人多。
再加上良种出现,许多工业作坊园的出现,接下来几年里,必然会人口爆炸式增长。
按照朝代兴衰规律,已经有三百多年建国史的平临国,确实也到乱的时候。
再有上面的原因,肯定会因为地少人多打起来。
除非,有容纳那么多人的地方。
昌河州一带,就是最好的地方。
或许这里还不够好。
但没关系,大家会建设这里,让这里跟很多地方一样,从不宜居变得宜居。
棉花的出现,就能抵抗这里的寒冷,让人们更适应这里的生活。
纪楚一行来到昌河州衙门,确实发现此地跟其他地方不同。
平临国的州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一个是最常见的普通州府,名字就是‘普通州府’,最常见的那种类型。
数量为三类型之最,基本在内地设置。
比如曲夏州,原化州,扬州,永锦府等等。
第二个是御夷州府,这个极为特殊,至于云贵设置。
最典型的就是滇州府,听名字就知道,这是边卫地方。
最后一个,便是军民州府。
也有人说,曲夏州其实也算,可曲夏州毕竟没有养着西北常备军。
那西北的常备军还是直属朝廷管的,只是要给些补给,而且那么多人没给,那边也没说什么。
所以作为典型的军民州府。
便是这昌河州。
军民州府的特点,就是既然要负责当地行政事务,还要维护边疆,抵御外敌。
昌河州下面的广宁卫所有财政预算,统统归昌河州管。
这就是跟曲夏州的区别。
至于昌河州能不能负担起广宁卫的财政,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昌河州现在的刘知州道:“肯定是不行的,要向上面要。”
西北常备军是直接问朝廷要,岳将军可以自己做主。
在广宁卫,则是本地知州跟广宁卫的邓将军商议过后,再问朝廷要,这大概就是里面的差别。
刘知州继续跟纪楚介绍,说的时候还愁眉苦脸的:“朝廷拨款一向艰难,必须多要几遍。”
上个知州也是这么跟他讲的,这甚至是他们的重点工作之一。
剩下的,便是要处理好军民关系。
还好有邓将军约束,本地士兵并不作恶,不过偶尔也有矛盾发生。
这是军民府最大的问题。
毕竟生活习性也不大一样。
刘知府知道纪大人刚来,并未说太多,就请纪楚先去休息。
住的地方,自然是州衙门后宅。
进了州衙门大门,就到仪门,然后是大堂,三班六司办公休息的地方。
进到二堂,则是通判跟同知办公处。
最后是三堂,西厢为办公休息处,东厢则是知州住处。
现在刘知州还没搬走,家人也还在,不过已经腾出客房给纪楚他们住下。
刘知州并不着急离开,他等到年底回京即可,也就是九月左右离开,所以可以细细交代。
这般自然让纪楚跟李师爷松口气。
有前任带着,什么差事都好上手。
七月三十到昌河州的第一天,纪楚一行人洗漱休息,等第二日再正式见其他官吏。
在他休息的时候,整个州城都在讨论纪大人的到来。
他们这地方人少,低头不见抬头见,很容易就认识对方的。
不止如此,下面几个县也是如此,估计不到三四天时间,消息就能传遍。
谁让这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其中最高兴的,肯定还是广宁卫。
纪楚对他们的大恩众所周知。
从棉衣棉被,再到热武器冷兵器,都是他直接或者间接提供的。
邓老将军,以及即将接班的邓融,对纪楚也是赞许有加。
纪振跟李纹能来迎接,都是他们特批的。
可大家还有一个问题。
“纪大人什么时候过来?”
“肯定会来广宁卫看看吧。”
“这还用说,大人的手下温淳温书吏都在啊。”
此处说的温淳温书吏,指的就是纪楚提前派来昌河州的书吏,可以提前了解这里的情况。
正巧赶上滇州棉籽送来,便派他们到了广宁卫种棉花。
跟在纪楚身边的人,自然都有几分本事。
这位温书吏对田地颇有心得,故而让他带头。
其他七八个人,也都在广宁卫住下。
只是都在照顾棉籽,脱不开身。
以纪楚的性格,肯定也不会让他们去迎接,专心照顾好棉花地,就是他们最大的贡献。
“也是,有他们在,还有棉花地,大人肯定会来广宁卫的。”
这话说得确实没错,纪楚肯定是会去的,还提前给温书吏写了信,让他们安心待着,自己很快就会到。
不过现在,还是先熟悉昌河州州城的情况最好。
迎接他那日,主要的几个官吏都已经见过。
八月初一到初三,则是见见下面的人。
这都有刘知州领着,一切进展都很顺利。
待了四五日之后,纪楚算是发现了。
昌河州的人情简单,官吏之间也简单。
这地方为军民府,穷是肯定穷的,虽然有上面拨钱,但一拨钱就要查账,所以账目基本没什么大问题。
当地没什么士族,顶多有几个买卖木材的家族,还有做兽皮生意,或者药材生意的猎户。
什么虎皮熊掌,人参鹿茸,都是猎户们的交易。
因为有山泽税的存在,他们既不是商人,也不是农户,跟渔民同属一个行列。
山泽税,便是山里的木头,野兽,还有鱼虾,买卖的时候都需要交税。
否则一个劲地砍伐猎杀,也会竭泽而渔。
还有就是把持鱼市的几个大头头。
这些人颇有些侠匪气,跟晁盛辉晁同知关系都还不错。
剩下就是普通百姓,种高粱,种豆子为生,算是顾得住温饱。
也因为上面要查账,本地的税收也算合理。
这是肯定的,这么边卫的地方,税收要是不合理,那是真的能直接反了。
比曲夏州那边方便太多。
所以说,本地人情简单,只要做好自己的差事,并不算难。
可这里却没有冬日扶济。
“冬日太长了。”刘知州也是在其他地方做过官的,直接道,“接近七个月的冬日,就算是衙门里的炭火都不足,何况扶济。”
这就是个事少人少,且穷的地方。
刘知州吩咐道:“千万别提冬日扶济,这里的人,一年到头就为过冬。”
“你要是搞了冬日扶济,那就是养大家七个月,谁还干活?”
话糙理不糙,确实是这样。
特殊的温度环境,造就了这样的情况,也不难理解。
纪楚默默记下,心道幸好有刘知州在,否则他是真的抓瞎。
州城的事情熟悉完了,便是下面十二个县。
四个县靠海,八个县种地当猎户,情况都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