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穿越当县令 > 第117章

京城的消息还要等。

滇州府能不能修路, 就看工部跟滇州府乡党的努力。

纪楚能做的,就是把昌河州能种棉花的消息暂时瞒着,好给他们争取时间。

但看在其他人眼中, 则是另一种感觉。

所有人都对大人满怀期望。

可是大人这第一件事,就做失败了。

不仅失败, 还是大张旗鼓地失败。

故而昌河州州城的官吏, 看向纪大人,乃至李师爷等人的时候, 都带了些小心翼翼。

就怕他们不高兴了,牵连到自己。

可看着纪楚非但没有恼怒, 态度反而极为平和,大有一种失败就失败,打不了从头再来的气势。

这份心态,倒是让大家敬佩不已。

说实话,不管是本地官吏,还是州城百姓。

对纪楚这次“失败”, 并没有抱有嘲笑的态度。

更多应该是可惜?

毕竟纪大人是为昌河州做努力, 他还是主动来这么偏远的地方。

有这份心, 他们就很高兴了啊。

州城茶馆酒楼也有讨论,说的话也大同小异。

“纪大人一来, 就带来滇州棉试种, 也没成。”

“正常啊, 西北棉都没成, 这滇州棉更难。”

“大人的心没的说。”

“所以失败就失败了, 无所谓,反正咱们这也习惯了。”

比起责怪纪楚,更多人的态度则是有点担心。

没错。

是担心。

担心大人对昌河州失望, 担心大人不喜欢这地方。

“如果大人对这里心灰意冷了怎么办。”

“应该不会吧?”

“纪大人是能做大事的,怎么会心灰意冷啊。”

话是这样讲,可大家心里都犯嘀咕。

其中以晁同知最甚,他跟杜通判商量了好几次,也不知道该如何宽慰纪大人。

两人在昌河州时间长,自然对此地是有感情的。

纪楚大约知道外面的风向,基本以为滇州棉种植失败。

对此他肯定不会过多解释,等滇州道路尘埃落定,再说出来也不迟。

只是这段时间,他也不能闲着。

刚来昌河州的时候,他就想过去下面十二个县转转,但一直都没空。

趁着大雪还没来,要赶紧出发才行。

知道纪知州想要巡查各县,倒是让一直担心的晁同知跟杜通判松口气。

好好好,大人没有对本地心灰意冷,那就是好事。

纪楚看着他们笑,倒是没说其他。

昌河州确实民风淳朴,没有那么多钩心斗角。

估计也跟这里地广人稀有关。

地方宽广,生存压力没那样大,用不着什么小手段。

加之被派到这里的官员,要么心灰意冷,懒得管事,要么习惯这里的生活节奏,跟本地人差不多。

不管怎么样,有个能安心做事的地方,确实很不错。

新来的纪知州要巡查十二个县的消息一出,下面县令们立刻打起精神。

纪大人要来!

肯定要以最好的面貌展示!

没听说过吗。

跟着纪大人做事的人,是一定能升官的。

而且只要有能力,他就会直接举荐。

比如现在在京城据理力争的工部景大人,就是纪楚直接举荐到京城啊。

所以跟着他做事,不会吃亏的。

各县带着账目都很简单。

八个靠山吃山的县,收益基本是山泽税,田税,人头税,账本一目了然。

四个靠海吃海的县,也是山泽税,田税,人头税,还有两个盐矿的税。

其他的并不复杂。

因为天气原因,先巡查前八个县,看看各地的情况。

九月上旬的天气,各地逐渐开始上霜,田地里的庄稼基本收得差不多,现在看着光秃秃的。

山上也一片萧索,偶尔有猎户穿梭其中,还有趁着最后这段时间砍木头的。

虽说冬日冷,但冬日的树木干,更容易砍倒,所以这时间是砍树的最好时节。

林场的人多穿着各色兽皮,根据各家钱财不同,穿的皮货也不一样。

但那林场领头的,倒是里面穿了棉衣,等到天再冷一天,外面再裹一层皮货,这样是最暖和的。

纪楚看着他们的衣服,笑道:“倒是巧思,这般接连起来,最适合昌河州的冬日。”

伐木工们都笑,同时颇有些羡慕。

他们要是能穿上棉衣就好了。

听说曲夏州那边的棉衣棉被都不贵的。

不过大家默契地都没提。

为何?!

害怕勾起大人的伤心事啊!

纪大人还没来,就忙活滇州棉的事。

甚至还提前请来弹棉花的匠人。

现在一无所获,倘若提起来,肯定会让大人难过的。

不提,大家绝对都不会提的。

岂止是他们,就连猎户家也是这般。

都不能提!

猎户们倒是说:“咱们这里有兽皮是一样的,兽皮也暖和啊,根本不透风。”

纪楚知道他们担心棉花跟兽皮的冲突,只道:“兽皮当然很好,只是太有限了。”

如今昌河州人还不多,山上的野兽还够用。

倘若真的放开了,多少兽皮都不够用的。

这种情况下,养殖貂狐狸等物,更为合适,既不会滥捕滥杀,也能让当地人有兽皮用。

猎户们挠头:“如今也没那么多人买兽皮,没必要养啊。”

养起来还麻烦,要是养死了,那不都赔了。

纪楚笑:“以后本地人都有钱了,那就能买得起啊。”

有钱?

那要到什么时候。

不过猎户们还是很乐观:“那感情好,等到兽皮公供不应求的时候,我们肯定改养殖!”

纪楚也笑。

他也等着那么一天。

大家都当这话是开玩笑,谁也没当真。

走遍八个县,李师爷忍不住感慨:“这地方可真大,土地也平坦。”

其他人也道:“本地的土质也很好,别看现在天冷,但往下稍微一挖,土质松软得很。”

这种土地太适合种地了。

就是人少,种不起来。

可话说回来,还是因为太冷,如果没那么冷,这里必然极为繁华。

话绕回来,又到了棉花上。

没办法啊。

跟着的晁同知反而道:“若是让本地猎户改养殖,兽皮数量增加,价格就会降下来?那样更多人穿得起兽皮,应该就有人愿意过来开荒吧。”

想法是很好。

可没那么大的利润,为何要改养殖呢。

那可是半道改行,哪家都不会承担这份风险。

先前的刘知州说,晁同知跟做皮货生意的人关系好,想来他一直在琢磨这件事?

纪楚没说此事对不对,反而谈论起养殖行业。

这行业说起来简单,就是饲养牲畜,但其中成本也不可估量,而且还有赔钱的风险。

倘若有专业的人过来帮忙,应该是能行的。

但专业的人,谁会来昌河州?

说起来,京城以及一些繁华地方,确实是有专门的养殖业。

毕竟那边消费市场大,养殖场应运而生。

本地却是没有的。

想到这,纪楚准备给去了江南的薛明成写信,让他找个养殖的豪强开开刀,“送”到昌河州来。

就挑那种,专门欺压百姓的大户豪强过来,他有用。

晁同知还在谈养殖行当,却不知道,他的上司已经在想办法给他弄“专业技术”人才了。

纪楚对这种事做得毫无心理负担。

垃圾放对地方,那才叫物尽其用啊。

看完八个内地的县,再看四个靠海的,以及两个矿场。

靠海的人家,基本已经准备过冬了,他们住的地方距离海边有些距离,都是在避风的地方。

看他们过冬的物资,基本是咸鱼咸菜高粱为主,住的地方也尽量保暖了,总之熬过冬日再说。

就是这里的冬日实在太长了,长时间待在狭小的屋子里,很容易精神不佳。

故而各家还屯了不少高粱酒,好度过漫长的冬天。

所有县的情况,都被纪楚记录在笔记当中。

把各县走完,已经到了十月份,大雪已经覆盖整个地面,他们一行人回到州衙门,基本也不能出门了。

天黑得越来越早,一天也干不了什么事。

州衙门的后宅,如今住着的,基本是纪楚的人。

他没有带家眷,就连侄儿都在广宁卫待着,所以身边李师爷等人,都住在衙门后宅里。

要不是他们在,估计他这里显得更是冷清。

眼看雪越来越大。

别说各县的公务,就连州城衙门的差事也都停摆。

纪楚想等的消息,却还是没有来。

滇州府修路,确实是件极大的事。

那么多山路要修,实在是太难了,劳民伤财,耗时耗力。

而且就算答应要修,从哪里开始修,又修到什么地方,哪里出钱,都是问题。

所以从五月到如今的十月,都在根据这些问题吵来吵去。

总算,在京城第一场雪下来之后,以及西北棉价格逐渐飞涨,但还是不往外流的情况下,滇州府的棉花路,终于敲定。

散朝之后,滇州府乡党党魁白大人,还是一脸不敢置信的样子。

成了。

白大人都没想到,真的能成。

身为滇州府的人,他太知道那边的道路意味着什么。

道路越宽广,才能走出更多的人,更多的学子。

即使这条棉花路不能覆盖所有,那也能改变一部分人的命运。

虽然皇上是因为,修路可以更好连接地方跟中央,不完全是为当地人考虑,那也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