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帝后风华 > 第2章 柳·南烛独如丹

第2章 柳·南烛独如丹

奉天殿的晚钟响起时,我刚从浅眠中悠悠醒转,望着天边两三只离群的雁,一时间不知今夕何夕。我拄起拐杖,开始往康宁宫外走,侍女内官慌忙跟上来搀我,恭敬地迭声问询我要往何处去。我充耳不闻,只管走,生怕停下来就会忘了要去哪……

我生在京都望族柳家,当朝皇后是我的堂姑,祖父乃三朝元老,官至太傅,爹爹叔伯也均在朝中占得一官半职,母亲是将门沈家之女,据说也是挽过弓箭降过烈马的。我是家中最小的孙女,祖父赐名“之蓁”,取自《桃夭》“其叶蓁蓁”一句。

自幼时起祖父教授我们小辈琴棋书画费了颇多心思,我资质不错,又略通医理,他便格外疼爱,如此顺顺当当长到十九岁,机缘之下入了东宫成为太子良娣。因位分和出身都不算低,与太子妃有些渊源,又得殿下宠爱,我与众姊妹感情甚笃,从未受过什么大的委屈,更别提与旁人起什么争斗。

殿下登基那年正逢大晔多生事端,太子妃未及封后就病逝了,举朝齐哀,新帝追封她为庄烈皇后,辍朝五日,厚葬,守国丧三月。

那三个月正值隆冬,又冷又长,熬过去之后恰逢桃花初绽,宫中姊姊妹妹们便相约去赏桃花,一切又恢复如常。

潜邸的旧人里我有孕在身又颇得圣心,便顺理成章地做了四妃之首,之后诞下皇长子霖逸,一步步升至贵妃、皇贵妃,又为晔帝生了位小公主。

公主出生后,晔帝高兴得像个孩子,给她取名“曜华”,每天处理完朝政便奔到我宫中来抱她哄她。有一日小曜华在他怀中睡熟了,他怕惊扰她,也不交与旁人来抱,就那么轻轻拍着她,像极了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慈父。

他明明看着小曜华熟睡的脸,却忽而轻声问我:“蓁儿,你愿意做皇后吗?”

我也明白他迟早都要问,都要给我,于是我答:“陛下若愿意,妾自然心甘情愿。”

晔帝即位后待我极好,莫说生气,连高声说话也不曾有过。秀女也只选过两回,余下便一心扑在家国大事上。他膝下的儿女比起先帝属实算不得多,但在栽培嫡长子这件事情上,的确花了不少心力。

我做了二十三年皇后。这二十三年里,霖逸成了储君,小曜华觅了如意夫婿,晔帝打下了北凉的疆土,梁国也在大晔的铁蹄下摇摇欲坠。晔帝这些年积劳成疾,老得愈发厉害,卧在病榻上已是形容枯槁,须发皆白。

周遭小国派使臣跑来求和,代政的太子来过问他的意见,他笑着说:“你大了,这天下以后全是你的,自己做决定罢。”

晔帝驾崩后,太子即位,大晔与诸国结盟讨伐梁。梁国灭后未满三年,诸侯皆恢复朝觐岁贡,天下又是史书里写的高祖皇帝时那个“泱泱大晔,下有百国”的样子了。

又过了些年岁,听说那些王侯均被削了权,多数藩国回到了皇帝手中。再后来,皇帝又把都城迁回大晔最初建朝时的北边,京都便被称作“南都”,一南一北两都相望,倒好似镇出了个前所未见的太平盛世,四海一家。

六夷来朝时,大晔便成了各个使臣口中的“千古一国”。

其时我年岁已高,早搬到了康宁宫,安安稳稳做起了太后。皇帝很孝顺,日日来问安,小曜华和皇后更是常带着孩子们来陪我解闷。

他的皇后再不姓柳了,是南都一个寒门小户家的长女,为人处世温良恭谦、方圆有度,偶尔也带些小女儿的烂漫,很是讨我喜欢。

一群孩子里曜华的幺子年纪最小,总爱在殿中跑来跑去,瞧什么都是一副新鲜得不得了的样子,拉着哥哥姐姐就问个不停。

碰到一座迁都时从南边带过来的三彩佛手玉,给他稀罕坏了。他从没见过旧都,缠着年长些的兄弟们问这问那,人家烦得不行甩脸色,他就瘪着小嘴一溜烟儿跑到娘亲和我身边。

我忍着笑问他怎么啦,他拉着我的袖子委屈巴巴地说:“他们都嫌我话多,不给我讲南都。皇祖母你在南都住了那么久,你给我讲讲嘛。”

我说好,给他讲京都暮春里的满城烟絮,水满时的画船箫鼓,月色下的江南古调,细雪中的碧瓦朱阁。他眨了眨眼,说好像跟北都也差不多。

是啊,是差不多,可这从南到北几千里,又隔着多少人多少年的血汗呢。

伶君的小外孙在朝中为官,娶了北都书香门第王家的女儿,成婚时特意把他外祖母接来观礼,我便得机和伶君见了一面。

她人虽做了外祖母,音容笑貌里还藏着些爽朗的少女情态,开口仍是滔滔不绝。

我问她伯邑侯为何没有同来,她说哎呀太后娘娘您还不知道我家那口子吗,这跋山涉水的那身子骨就算他想来我也不敢让他来呀!不过人倒是乐乐呵呵浇花弄草的,说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个老头子也不来瞎凑热闹了。

伶君还是爱吃爱玩的随性模样,一面同我抱怨北都的菜肴不好不够精细,就只有蜜枣甑糕还凑合可惜样子丑,一面又将她这些年听过见过的京都各世家趣闻秘辛讲了一遍,连带着北都亲家也调侃一番。

“我那亲家真真小气极了!好不容易来一趟北边儿想说叫闺女和姑爷带我到处转转吧,姑爷还没发话,他们俩这一口绣岭现在不是花期也不是猎期啦,那一句骊台太远都被拆了没什么好看的,我年纪大坐车太久也不方便。嘿,笑话!我从京都来千里老远的难道不是坐车吗?他们就是小气不愿意给我准备人马车辇……”

我跟着她笑,说要不我让皇帝给你备一套,随你想去哪就去哪。

她摆摆手,说不必啦,我自己还缺那个钱么?再说都拆了,难道去看土,没什么意思的。

顿了顿,她又说:“我来之前给小外孙找礼物,翻箱倒柜的,倒找出来了成亲时烛姐姐送的礼,”她比划了一下,“这么小一个小桃核,雕成座船,船上一对才子佳人携手笑嘻嘻的。”

小表姑,我好想她啊。

北都殿里的风轻轻柔柔,卷走了一声叹息。

伶君走后日子又照从前那般过,儿孙渐长,我愈来愈老。

一日我们几个在潜邸时就常作伴的老姊妹吃茶赏花,谈起了刚入东宫时的许多旧事。许是时日太过久远,身边的人早换了一茬又一茬,那些事说与新人总少了几分意趣,众人一时间都打开了话匣子。

提到小青鸾,才惊觉已十余年没见过她了。郑太妃拉着郭太嫔问:“姐姐,你家小青鸾不是给你写信了吗?她近来可好?”

太嫔答好着呢,都做了祖母啦,儿孙绕膝能有什么不好呢。

小青鸾是郭太嫔膝下的皇长女,名为霁初,是我们几个眼瞧着长大目送着出嫁的,“青鸾”是她的小名。她嫁得早,也嫁在了京都。迁都时郭姐姐倒是半分没犹豫,绝口不提留在京都跟小青鸾住,跟着几位姊妹就登了仪车。

问她为何不留下,她笑,儿女有儿女的日子要过,她这大半辈子都跟姊妹们在一起,如今自然也要同去,觑几眼北都的风光。

话头几转,又说起某年中秋宴上宋太妃喝醉了从画舫掉下湖的糗事,大家都哈哈大笑。郭太嫔边笑边说:“当时还是太子妃把她救上来的呢!她嫌那些仆役们手脚慢,袖子一捋鞋没脱就一头扎进了水里。人捞上来之后倒没事儿,鞋少了一只。那鞋是我绣给她的,她还懊恼了好久,说应该把鞋蹬掉再跳。”

大家忽然不笑了,过了半晌,郑太妃开口道:“我未进东宫前与烛姐姐得缘见过一面,那时她还未嫁,舞得一手好剑,比男儿还英气,真真是个妙人儿。”她叹了口气,接着说:“可惜福薄,年纪轻轻就走了,人都走了再高的后位再大的葬礼又有什么用呢,连埋进土里的,都不过是套衣冠……”

宋太妃握着我的手,对我说:“之蓁,她去的时候,你肯定难受死了。也幸好是你,幸好你这么有福气,一辈子都这样顺遂美满,她知道的话,一定很高兴。”

眼泪从我枯树皮一般的面颊上滑落,拐杖不知戳到了什么湿滑的地方,我一个趔趄,被拥上来的宫人扶住了。我愣怔了片刻,不知该往何处去,突然嚎啕大哭。

我幼时习医缘因体弱,最惹祖父他老人家怜爱,他与京都一名医私交甚好,便时时请他来为我调理身子。说来也奇,我从来不厌那些良药的苦,耳濡目染之下,反倒对岐黄之术着了迷。

那位神医姓白,倒很欣然地尽心传授我医人之法,却未曾答应过收我为徒,只让我唤他“先生”。在我觉得自己医术小有所成的时候,他突然向祖父辞行,说自己要离开京都,去云游天下了。

临别前我去相送,他仍不允我称一声“师父”,不许我行师徒之礼。

我问先生为何决意离开京都。

他答,留在京都,眼中只看得京都之疾,离开京都,才能得见天下之疾。

我问我能与先生同去吗?

他大笑,并未回答,最后赠了我几句话,便纵身上马扬长而去。我对着他远去的背影行了一礼,山高水远,不多时人影销匿,我此生就再未见过那位白先生了。

至于他的赠言,到如今旁的我全忘了,只清清楚楚记下了那么八个字。

医不自医,人难渡己。

后来我从祖父处得知,先生他身患不治之症,或许时日无多。

医不自医,人难渡己。

宫人们从未见过我如此失态,全慌了手脚。我忽而看到不远处宫墙上露出一大丛繁盛的枝叶,串串白花红果点缀其中。我朝它走去,连步子都轻快了许多。绕过几道宫墙和门庭后,我终于看到了那株南烛,白如雪,赤如丹,凭风而动。

【作者题外话】:这就是另一个——之蓁的视角啦,大家不要以为看到的就是结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