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
“终于下雨了!”
全城百姓全都醒了, 先是不敢置信,还以为自己在梦中。
无数人冲到屋外,感受甘霖落下。
下雨了。
期盼这样久的雨, 终于下来。
雨水打在皮肤上,滋润无数人痛苦的回忆, 雨水跟泪水混在一起, 竟然也分不清到底是什么。
而这倾盆大雨,不管你百姓是佃户, 还是商人,是士族, 均匀地落在城中。
并不会因为有钱有势,或者贫穷苦难而有所倾斜。
这场兴奋持续到早上,大雨依旧未停,大有把之前雨水补回来的感觉。
纪楚派出去差役也陆陆续续回来,灾区十二州府的官员也派人过来报信。
各地雨水大小虽有不同,可大部分地方陆陆续续下了。
就算没雨的地方, 天也开始阴沉, 明显有下雨的迹象。
“这般好消息, 赶紧送回京城吧。”张太监兴奋得坐不住,即使一晚上没睡, 看起来还是很精神。
纪楚那边已经写好奏章, 可以立刻呈报, 但他道:“再等等, 十二州府的知州知府都很辛苦, 把大家的文书集齐了,一起送过去。”
张太监眼前一亮。
好啊!
还是你纪楚会做官。
实际上,纪楚也是知道, 这次皇上出了大力。
毕竟他们在外面办差,京城要是没稳住,事情不会这样顺利。
你给我面子,我肯定也给你面子啊。
再说旱情只是缓解,后续还需要皇上再下令赈灾,打好关系肯定没错。
说话间,薛明成已经回来了。
他这段时间在外面送粮,整个人都晒黑了不少,这会看着却极为精神:“好啊,这场大雨实在是好。”
雨一下来,灾情立刻就有缓解。
沿途不少地方都能受益。
虽说已经六月份,主粮是种不成了,可再种点豆子,蔬菜之类的农作物,总算有些收获。
不管是多是少,至少有点口粮,官府也好,地方也好,朝廷也好,大家压力倍减。
薛明成回来之后,自然也开始写上报的文书。
中午时分,各地公文全都飞速送到,一起再送到京城。
纪楚跟薛明成的奏章里,不仅写了十二州府的情况,更写了后续赈灾事宜。
庆贺是要庆贺的。
后续安排同样不能松懈。
比如各地如今的人数,田地情况,还有灾情时出现的乱象,全部一一清查。
再有帮着灾后重建,以及这几年的税收减免等等。
在各地百姓庆贺下雨的时候,赈灾队伍开始布置灾后重建的事,希望让当地百姓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
百姓们的庆祝还在继续,有些人甚至跑到河道附近,看着水流一点点增加,看着干裂的土地终于湿润。
同样高兴的,自然还有得到消息的京城。
下雨的第一时间,纪楚跟张太监就送了文书回京。
第二天早上,更是收集灾区各地情况,以及各地文书再送到京城。
这种事,肯定是八百里加急送回,让刚下了早朝的皇上,就收到灾区下雨的好消息。
刚散朝的大臣们又被召了回来,听说是灾区下雨的事,急急忙忙跑到勤政殿。
按理说,宫中不允许这样跑的,可这次特殊,皇上肯定不计较,只是兴奋道:“太好了,久旱逢甘霖,终于下雨了。”
“是啊,真是老天爷开眼,终于下了雨。”
“只这一场雨,就能缓解旱情。”
“就是不知道雨有多大,范围又有多广。”
还好,纪楚他们很快又送来文书。
受灾的十二个州府,全部送来各地情形,把下雨的范围写得清清楚楚。
皇上一封封奏章看着,脸上的笑意根本止不住。
官员们同样一封封接着看,有些人还看到自己家乡情况,忍不住松口气。
太好了。
都在下雨,这场雨的范围之广,比他们想象中还要好。
原本愁眉苦脸的官员们,顿时喜笑颜开。
虽说远隔千里,但赈灾筹款调粮,跟整个平临国都息息相关。
尤其是户部尚书,赈灾压力一直极大,这雨一来,终于能松口气。
其中几个官员,老家也在灾区内,他们家被纪楚薛明成逼着捐粮,每日施粥送出去的粮食,让每个人都心疼。
皇上自然也高兴。
毕竟旱情如此之大,难免有人说这是天灾,是皇上无德云云。
总之这对心理生理乃至钱袋,都是极大的考验。
稍有不慎,足以造成平临国动荡。
回头再看,这场持续大半年的旱情,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考验。
还好,他们都挺过来了。
只是无论国库,还是各地屯粮,甚至皇上私库,都损失颇重。
现在看着一封封奏章,就知道这场灾祸终于过去。
许义许阁老看了纪楚跟薛明成的奏章,笑着道:“他们两个还非常谨慎,已经在准备灾后重建了。”
皇上也点头:“前期已经做得很好了,不能在最后阶段差事。”
收尾之事要做好啊,否则前面花大力气赈灾,也是前功尽弃。
皇上忍不住又看了一遍奏章,各地知州知府极尽夸赞,说各地百姓都感谢皇上赈灾,感念皇上恩德云云。
文人若是想夸人,还是举人进士们想夸人,轻轻松松就能把人捧到天上去。
就算是自己不会写,下面总会厉害的书吏师爷,此刻不就派上用场了。
知州知府们还得了纪楚的暗示,这一封封奏章,就差把皇上马屁拍到天边。
当然,还有朝廷官员做的努力,以及各地大户们的捐钱捐粮等等。
这哪里是奏章,分明是表扬信,把大家夸得通体舒泰。
中心思想就是,没有皇上,没有朝廷官员,没有户部大人们的努力,还有各地大户慷慨解囊。
这场灾情只会更加严重。
所以我们中原十二州府的百姓官员,都感谢你们,都把这件事记在心里。
其实这话并不算夸张。
毕竟中间虽有波澜,但只要不把百姓饿着,那就算成功。
户部尚书看着下面的夸赞,嘴上虽然不说,可嘴角已经扬起来了。
大家能不知道,这是纪楚跟薛明成故意为之吗?
可就算是知道,谁不愿意听人夸赞啊。
皇上最后开口:“纪楚说是没错,十二州府肯定没有粮食种子,能卖的农具器物,应该都卖了。”
“许多地方的河堤也需要再次加固,以防雨水太多,再有水灾。”
勤政殿里再次商议赈灾事宜。
不过这次的氛围,明显轻松很多,一样咬死不给钱的户部尚书,也在商议怎么从何地调来粮食种子,以及再从滇州调拨棉花种,用于明年的耕种。
虽说如今才六月份,可这调拨,运输,发放都需要时间,提前准备肯定没问题。
这场旷日已久的旱灾,终于有头有尾,就算这收尾,朝廷也考虑得面面俱到。
皇上也下令,免除十二州府今年明年的田税,后年粮税也减半,好让百姓休养生息。
连逃荒到昌河州的百姓,都免了一年的税收。
奏章送到京城,善政再送出来。
就是户部尚书不笑了。
被夸的时候确实很好。
可这一个个地方都在免税,日子还过不过了?
国库本就空虚,现在怎么办啊。
中原十二州府不交税,那昌河州逃荒百姓不交,岐州这几年更不交了。
国库缺的税款,从哪里补回来?
皇上反而宽慰他:“纪楚不是说了吗,去外面挣钱啊。”
这些年,跟国外交易的税收逐渐增加,尤其是海上大船,每年挣来的税款逐渐增加。
反正银子这种东西,确实很重要,可要是放在库房那就是死物。
不如安抚好百姓,换一个太平盛世。
皇上自觉他没那么高尚的品格,但事情都已经做了,那就做得尽善尽美。
有纪楚这样的官员是他的幸运,不能不识好歹啊!
皇上的品格或许不够高,但他懂得审时度势,更有几分聪明,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既然能有一个好名声,为什么不要啊。
他想要啊。
他还想让后世夸他呢。
毕竟,他是以爱民立世,以爱民作为稳固朝局的根本。
他不能自毁城墙。
等皇上的善政传到灾区,已经昌河州的逃荒百姓耳朵里,带来的,自然是山呼海啸般的赞颂声。
张太监带来的手下们,笔尖动得飞快,把各地百姓的夸张,以及官员们的赞扬,还有戏班子新编的戏曲,全都如实记录。
皇上看到这些,肯定很高兴!
纪楚肯定没有阻拦,只要听夸即可。
不过也不能过分,要让皇上知道,这样的夸赞跟经验,以及即将名垂青史的可能,都是因为他爱民如子。
这才是他被夸赞的根本。
正说着,还有百姓主动过来,说是知道张太监他们是皇上派来的使者,特意前来感谢。
张太监他们傻眼。
他们也被记住了?
张太监下意识看向纪大人,刚想说什么,就见百姓们热切的眼神。
他们确实一无所有,但是他们知恩图报,他们知道什么是天地良心。
算了。
不管是不是纪大人安排的。
大家确实受用就对了。
忙前忙后几个月,谁不想被夸几句呢。
他们这些当太监的,做到如今的位置,其实很受人尊重。
但这种尊重,都是对他们身份地位的重视,像这般把他们当个人,当个好人的,则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