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穿越当县令 > 第144章

漳兴四年, 腊月十一,纪振和白婵婵的孩子出生。

漳兴五年,二月初六, 李纹跟张灵灵也成亲了。

纪楚摸着追风的狼头,开口道:“你也有十多岁了啊。”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 任谁都觉得时光荏苒。

从曲夏州到原化州, 如今又是昌河州,这些年的经历, 纪楚也觉得感慨。

往年开年,他都觉得轻松愉快。

可今年办过小辈们的喜事过后, 情况就变得不同。

李师爷跟晁同知道:“大人,来昌河州投奔的百姓极多,正月之后到现在,已经有三四千人了。”

开年到今日,也就是二月初八,这才过去多久。

就已经三四千人。

若不是这几年早有经验, 突然来这么多人, 必然会让这里手忙脚乱。

即便如此, 也觉得有些异常。

与此同时,他们还要给新来的刘通判办接风宴, 以及送别杜通判。

说实话, 大家都没什么兴致。

只要是平临国异常的天气, 已经波及十几个州府。

不少人都说, 今年必是灾年。

有些地方从年前到现在, 一滴雨也没下。

之前去曲夏州州学摸鱼,那个数科大佬刘宝愈刘学政,他原本就是钦天监的。

听说年后被紧急调回去, 说是钦天监很缺人手。

纪楚这边,三五日就有数十封书信,皆是在说各地旱情。

可天灾这种事,他怎么会有办法,只能让各地备粮,以及请求朝廷控制粮食价格,防止粮商们恶意抬高价格。

即使如此,可粮价该高还是高。

现在已经二月份,很多地方都要春耕,倘若再不下去,那今天是真的要完蛋了。

如今受灾的各地,吃的都还是去年秋收的粮食,所以还能撑一段时间。

可春天要是种不成粮,那今年可就没有秋收了。

今年,后年,平临国许多地方,都会发生人间惨剧。

饿肚子这种事,必然会闹出人命。

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官员能松口气。

送别加接风宴上,他们都在说这件事。

两场宴会本就合在一起,大家也提不起精神。

新过来的刘通判,说起他这一路上看到的情况:“土地兼并不严重,以及官员不苛刻的地方还好些。”

“这些地方的百姓,家里存粮比较多,即使受灾,也能撑得久一点。”

“但要是官吏苛责,当地大户太多,租田生活的估计连这个春天都抗不过去。”

有自己田地,家里存粮多,可以勉强支撑一年左右。

实在不行,那就要卖田买宅子,但是可以活命。

没有田地跟存粮多,顶多小半年。

然后就要卖儿卖女,甚至全家为奴,方能活下去。

倘若到了那时候,最不值钱的,只怕就是人命了。

就算要卖儿卖女,又能卖多少银子。

提到这些事,大家更没吃宴的心情了。

即将去浩洲上任的杜忠杜大人勉强开口:“刘大人,听闻你还路过了浩洲,那浩洲如何呢。”

浩洲,属于哪种情况?

刘大人心有不忍,可还是道:“第二种。”

当地王家,陈家,赵家,三个大户,占了全州五分之三的土地。

那浩洲又不像浙东,有皇上心腹前去清扫弊病。

这地方不算穷不算富,粮食产量不错,不少百姓都是他们三家的佃户。

平日里过得都不算好,何况如今。

听说浩洲有些县,已经有百姓因抢水打起来,再发展起来,必然是百姓起义。

“当然了,或许没那么糟,只要三月之前下了雨就行。”

三月之前下雨,还必须是大雨,把地浇透那种。

昌河州官员齐齐叹气。

太难了。

这种时候,谁也没办法。

杜通判简直欲哭无泪。

他算是明白,朝廷为何派他去浩洲了。

说重用,那也确实是重用。

原本的意思,肯定想让他去浩洲解决一部分的土地兼并问题。

至少把能清扫的弊病都给扫除。

有他带着的良种等物,还有纪大人的信件。

不说解决浩洲大部分问题吧,但一定能比之前好。

这既是难题,同样是机会。

只要把握好了,他能跟纪大人许多下属一样平步青云。

如果没有突发的旱情,他这会必然非常激动。

现在除了想哭,已经没有第二个办法了。

宴席结束,杜大人菜没怎么吃,酒倒是喝了不少。

等他迷迷糊糊时,为了避嫌而疏远的晁同知罕见过来,低声道:“走之前,去问问纪大人。”

“他或许有解决之法。”

等杜大人酒醒后,决定听晁同知的话,还是去请教纪大人,他这差事到底要怎么办。

纪楚确实有些想法。

可他的做法太过激进啊。

跟杜大人说了之后,杜忠先是傻眼,之后咬牙道:“倘若真到了那个时候,下官就这么办。”

纪楚有些惊讶,不过随即正色道:“若是这般做了,本官必为你保驾护航。”

原本还有些忐忑的杜大人,心态终于平稳了些。

纪大人从漳兴二年七八月份过来,到如今的漳兴五年二月,他们接触也有很久了。

杜大人也算了解纪大人的性格,他是个绝对说话算数的上司,但凡讲出来的话,必然会兑现。

不仅如此,他跟同僚们相处,很少摆官架子。

多数时候,都是自称我,只有下达命令,又或者给大家做保证的时候,会自称本官。

一般这种时候,便是给他们一颗定心丸。

再者,纪大人从不站队。

直接说出保驾护航这四个字,可见其分量。

当然了,给他保驾护航的前提是,他真的敢豁出去为百姓做事。

否则今日的谈话,只当不存在。

杜忠提提胆气。

不管怎么样,他都要上任了。

这浩洲就算是刀山火海,那也要去闯。

送走杜大人,刘通判很快接受差事,他也是老官员了,昌河州的事情又清晰明了,同僚各司其职,差事并不难做。

而且昌河州跟其他地方不同。

他们这里并无灾情。

最麻烦的,就是接收各地来的百姓。

其实现在的百姓,还不能称作灾民。

他们多是在家乡无依无靠,所以才过来,来的时候不仅带着家当,还带着粮食。

不过等着旱情越来越严重,那就不好说了。

算了,着急也没用。

大家还是好好安顿好新来的百姓,再把昌河州的春耕准备好吧。

平临国其他地方遭灾,今年粮价肯定会涨,他们也要多多种粮食才行。

纪楚安抚好手底下官吏后,终于收到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渔船技术,以及渔网等技术,终于送过来了!

自然不是白拿的,多方周旋之下,再靠着纪大人的名号,方换来这些东西。

与此同时,纪楚请蔡夫子他们帮忙设计的盐场过滤设备也送到了。

这些都是给余海县等四个县准备的。

做事之前,把工具准备妥当了,必然能事半功倍。

余海县县令被召到昌河州州城时,还颇有些激动。

年前那会,给纪大人写完信送出去,他又觉得不妥,觉得自己是不是多管闲事了。

本地百姓只是有些风声,实际上并未多说什么。

他巴巴地赶去说情况,会不会太显眼包了啊。

谁料纪大人并未觉得他多事,而是认认真真回复他的问题,并把接下来的解决方案说明。

并告诉他,要好生安抚百姓,他们的顾虑州衙门知道。

收到纪大人回信时,余海县县令不知道多高兴!

纪大人的回信!

传说中的纪楚!

但凡做官的,谁不知道纪楚的名字啊。

这样的人物,本应桀骜不驯才是。

没想到这般平易近人,还第一时间给他回信,信里把情况说得很细致。

正是这样,也鼓励余海县县令写了篇关于浩洲的情况,私下里通过纪大人给了去浩洲做知州的杜大人。

当然,因为这封信,杜大人心里更怕了啊!

可事先了解,总比一头雾水邀请。

因此余海县县令来这里头一年,就跟这两位上司打好关系。

果然!

在纪大人手底下做事,不用怕做现眼包,好好表现才是真的。

剩下三个县的县令知道这些事后,颇有些后悔。

他们那的渔民也有怨言,可他们并未上报,觉得只是小事罢了。

早知道能得到大人重用,肯定也跟着禀告啊。

跟着一起来的,还有岐州两个靠海县的县令。

他们同样到了昌河州州城,主要统计当地渔民情况,以及需要的渔船多少等等。

纪大人手下,祝耘祝亚两兄弟,已经从水泥作坊,以及火炕抽身,他们的徒弟们已经可以接手。

所以他们两个可以腾出手,按照图纸制作渔船了,到时候还需要招募一些工匠,估计本地造船业很快就能起来。

这也是长远的事情,已经着手去办。

那造船作坊就设在昌河州与岐州中间,到时候两头都能兼顾。

消息传到几个沿海县,原本还有抱怨的渔民终于心安了。

不是他们爱抱怨,而是大家都在过更好的生活,不能把他们给忘了吧。

现在知道,大人不会忘记他们的!

说起来,原本昌河州多了这么多事,应该很缺人手才是。

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来,缺人的事也能解决,甚至有沿海的小造船厂,想着要不要过来做做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