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兴元年, 正月二十。
陇西右道各地州府衙门刚刚开门,几位通判便派手底下的知事去往曲夏州,替他们先探探路。
纪楚看着各地来人, 又看了各家的预算,跟他猜测得差不多。
其中以永锦府拨出的预算最多, 其次是咸安府, 接着为仙阳州,善钦州。
各地的税收基本也是这个排序。
而曲夏州的预算则跟永锦府基本持平, 也算是陇西右道一州一府的担当。
几地加下来,一年给常备军拨款五十万两银钱, 用于后勤补给。
平均到五万常备军的头上,一年不过十两银钱。
这些银子,囊括了士兵们的衣食住行。
想想就知道有多头疼。
就算这样,也是各地省出来。
曲夏州跟永锦府就算了,他们各出十五万两,还能维持得住。
咸安府一年十万两。
剩下两个州则是一州五万两, 就算这样, 对这两个州的百姓来说, 也是额外的负担。
不管是仙阳还是善钦,这两地的油菜跟棉花起步都晚。
也好在有这两者补充, 否则那五万两白银, 都不知道要从哪里挤出来。
所以这两地的官员脸色也是最难看的。
你们有钱的地方, 觉得那点钱不算什么, 我们不行啊。
哪哪都缺银子, 这还要配合你们做政绩。
纪楚看着众人,大概知道大家的想法。
对于仙阳州,善钦州的想法, 他更能理解。
只能大家都难,都缺钱。
“后勤补给千头万绪,大人想从哪里做起。”永锦府的官员问道。
纪楚身边的李师爷,以及颜知事站在两侧,看向说话的人,永锦府跟曲夏州出钱一样多,自然也想要话语权,故而头一个提问。
纪楚笑着道:“自然从穿衣吃饭上开始。”
穿衣,吃饭?
永锦府官员下意识道:“大人的意思是?”
后勤补给,无非是衣食住行。
如今的西北常备军,只有棉衣,还无棉被,正好给他们补上。
按照如今的市场价格来说,五万常备军的厚棉被大约需要八万五千两银子。
如果是官府采购,还能再压低些价格。
听到这,永锦府官员高兴了。
说到衣服被褥,肯定要从他们那采购原料啊。
纪通判够意思,这一下子,就回流了一部分银钱到永锦府。
这么大的订单,能让本地商户跟百姓,都能从中赚点银钱了。
咸安府指了指自己。
他们出了十万两,那他们呢?
“粮油也要收购,给常备军补充伙食。”
说到粮油,咸安府官员也笑眯眯了。
好好好,能回去一部分就行。
仅剩的仙阳,善钦两地官员立刻站起来,那他们呢?
不过他们两地,都没什么突出的产业啊。
纪大人打算怎么安排?
就听纪通判拱手道:“两地可听说过安丘沾桥两地修路的事。”
他接下来要讲的,跟当年修路也有关系。
而纪楚当年修路的事情,大家都是知道的。
尤其是曾经的沾桥县令,如今的颜知事,他最为了解。
“当年安丘率先修路,由衙门,以及各地乡绅出钱,本地百姓,以及外来的长短工出力,共同修好了安丘县的路。”
“沾桥县百姓离得近,也从中赚到不少银钱。”
颜知事继续说着。
修路是苦,可在安丘县修路,却能保证一日三餐的同时,保证大家有钱可赚。
当年沾桥县不少百姓赎回田地的银钱,就是从安丘修路赚的。
这点大家都听说过。
甚至当年安丘县修路的待遇,大家也都听说过。
纪大人提起这个做什么?
纪楚道:“仙阳州,善钦州两地百姓,愿不愿意去边关修城墙。”
“待遇跟当年的安丘县一样。”
潜台词就是,苦是很苦的,这点谁都不能否认。
可能挣到钱。
对穷地方的百姓来说,他们最不怕苦,能挣到银钱是最好的。
仙阳州,善钦州两地官员面面相觑。
只要能保证,跟当年的安丘县一样待遇,他们相信两地百姓肯定愿意过去的。
毕竟能保证安全,还能挣钱。
两个穷地方百姓都愿意过去。
永锦府官员先反应过来:“等等,按照这样的待遇,银钱够吗?”
五州府加起来,今年筹集了五十万两银子,棉被加上粮油,顶天十五万两。
还剩三十五万两银子,这些银子,都当作工钱发出去?
就算去掉修缮边关的材料钱,也至少能剩二十万两银子,难道全都当工钱?!
这么算下来。
五州府就是在补贴仙阳州,善钦州两地百姓?
纪楚看了眼永锦府的官员,没想到他反应这样快。
就听这位官员直接道:“要我说,边关的将士们就该再多备些衣物,马上天气变暖,还需要春衫夏衣。”
“既然咱们接了这些补给,就该都备上才是。”
咸安府官员立刻也道:“没错,都后勤补给了,还有每季的米面粮油,都要定额定量才是。”
在场众人都是老狐狸了。
也就跟着的书吏们还有些不明白。
不过听着听着,终于反应过来。
永锦跟咸安两家,都在争取更多的补给份额。
如今两家加一起,只占了五十万两银钱的十五万,现在就是想要多点预算。
不然剩下的三十五万两,都给曲夏州,以及另外两个穷地方?
听纪楚的意思,还有意照拂那两地,让他们的百姓从中获利。
这合适吗?
众人再看向纪楚,想知道他怎么应对。
谁料纪楚点头:“好啊,两地愿意给,那就出个方案,看看衣食要如何供给,给个具体的数额出来。”
这么快就答应了?!
不是纪楚的风格啊。
仙阳,善钦两地官员互相看看,则道:“大人,那曲夏州呢?”
如果这么算的话,他们各地,或者说各地的百姓以及商户,都能从中获利。
大有取之他们,用之他们的感觉。
那曲夏州张罗这件事,会得到什么?
纪楚道:“建筑材料的一部分,会从工业作坊园出。”
什么?!
你们工业作坊园,还生产建筑材料?
开什么玩笑啊。
如果这么说的话,还是你们赚钱,毕竟如今的建筑材料价格,可是高得惊人。
尤其是你们曲夏州。
百姓们生活好起来,第一件事多是修缮房子。
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材料涨价。
这些年下来,曲夏州的建筑材料早就比之前翻倍了。
你们工业作坊园,该不会是看着材料价格飞涨,所以要吃这块肥肉吧?
此刻也就仙阳州,善钦州的官员没什么意见。
毕竟他们那的百姓,能按照安丘县做工标准挣钱,对他们来说,花出去的税收甚至能完全收回来。
虽然是收到百姓们手中,那也是回流啊。
而对于永锦,咸安来说,则是纯粹的亏本。
他们一个出十五万两银子,一个出十万两银子。
总共收回来十五?
那他们是冤大头吗?
就知道纪楚不肯吃亏的!
怎么就派他们来打头阵,难道不知道纪楚尤为难缠?
纪楚让他们稍安毋躁,开口道:“我们的建筑材料,绝对会比外地便宜,而且会给边关优惠。”
纪楚不肯吃亏的名声大家都知道。
而他说话算数的名声,更是清楚。
他说优惠,就不会故意涨价。
只听他又道:“而且不止仙阳,善钦两地百姓去修城墙,陇西右道,甚至整个陇西的人都能过来修,待遇都一样。”
如果这么算的话,其实这两个穷州,也不会占太多便宜的。
各地官员还在争论,谁占的份额多谁占的份额少。
而一旁的颜知事则睁大眼睛。
如果以五州府来区分份额多少,确实有人吃的多有人吃得少。
那换个角度呢?
如果以穷人跟有钱人来看呢?
纪大人这么做,倒像是把收上来的税收,再以另一个方式返还给百姓。
尤其是穷苦百姓。
毕竟去边关修城墙这种苦差事,有钱人,稍微有点家底的人,绝对不会干。
反而是穷人觉得是个机会。
就看永锦,咸安,仙阳,善钦的反应就是。
前两者对做工的事并不是很感兴趣,因为他们有各自的产业,而且他们的税收也集中在这些产业上。
后两者官员则是高兴的,估计回去就要组织人去修城墙。
这哪里是富地方补贴穷地方,分明是让税收高的地方,补贴穷人。
经过这么一循环,不仅边关将士们得到补给,还能让普通人挣到钱。
放在之前,颜知事是想不到这些的。
可他在纪大人帮助下,开过被服作坊。
其实被服作坊不需要那么多人手,但纪大人就是把所有活计平摊开。
技术工只做技术,其他不用技术的岗位,则找些身有残疾,或者年纪大的人。
并非故意压榨后者,而是要给大家一个岗位。
这个疑惑放在颜知事心里,等其他官员走了之后,才敢说出来。
“大人,您就是想让普通人挣到钱吧?”
纪楚意外地看他一眼,李师爷也没想到颜知事反应这样快。
说起颜骥颜知事,他跟当年曲夏州礼司主事周大人是亲戚。
也因为周大人跟纪楚做的局,才抑制棉花的价格。
颜骥为了给棉花“洗脱”名声,执意要来曲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