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穿越当县令 > 第36章

没有身份的纪楚带着棉被棉衣回到沾桥县衙门。

留在这里的马典吏眼睛一亮, 大人终于回来了。

马典吏上次都没回去,只托人给家里寄信,他自然知道, 只要在这里好好干下去,大人肯定不会亏待他。

事实也确实如此, 纪楚带过来的棉衣里, 就有他的一件。

纪楚还提了一嘴:“州城那边都说棉衣不够美观,有身份的人都不穿。”

马典吏挠头, 搞得他很有身份一样。

这棉衣的好处他听说了,能穿就行, 还管那些。

纪楚自然知道他不介意,也是提一嘴。

衙门捕头成耿,书吏傅康,也前来迎接。

他们原本担心纪大人要等年后再来呢,如今都腊月初一,眼看就要过年。

纪楚笑着道:“过年要去安丘县, 我娘子, 侄儿都在那。”

“但马上腊八, 听说沾桥县很重腊八节,所以过来跟大家一起过个节。”

衙门众人连连点头。

没错!

他们这里, 腊月节也很重要的。

听着傅书吏讲起这里的习俗, 还道:“已经提前做好准备了, 到时候就在救济院那施粥, 让院子的大家都喝上。”

救济院?

马典吏忙道:“大家最近喊习惯了, 就是前县令留下来的精舍,因住了不少需要济恤的百姓,所以大家叫了救济院。”

原来是这样, 纪楚倒是有些赞同:“不错,这个名字好,要不然找人刻个匾额,到时候就挂上去。”

这一挂,那当年的精舍,就会彻底成为救济之地。

其实各县都应该有这样的地方。

无父无母的孤儿,又或者子女俱不在的孤寡老人,又或者身有残疾,无法糊口的百姓,就有地方安置了。

不说吃得多好,住的多好,至少不会饿死。

傅书吏立刻应下,他道:“那好,距离腊八还有七日,正好在那日挂上。”

说着,那边马典吏跟成捕头,一个帮忙牵马,一个帮忙提着东西。

那一大包东西,自然就是棉衣棉被了。

前日子,安丘县的通拜村要修跟沾桥县这边的路,所以来打过招呼,那时候就提起棉花的事。

说是明年安丘县各家都会多种三分地的棉花,估计沾桥县也要种。

既然要种,肯定要让大家知道棉的好处。

衙门众人看了又看,同样去风地里试试。

而且现在下着大雪,更能显示出保暖。

至于说什么只有底层人才穿,大家根本不在意啊。

这种传言,只会伤害到自持身份的人。

纪楚见大家接受良好,更加放心。

但沾桥县衙门知道了,下面百姓们也要知道才是。

想来想去,接下来的腊八施粥,是最好的选择。

那救济院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住了一两百户,各个村的人都有。

先把棉衣拿过去同他们解释,等他们回村之后,自然会跟村里人讲,如此再方便不过。

毕竟沾桥县比安丘县多了十几个村镇,如今大雪封路,不好再往下走。

事情定下后,纪楚冒雪拿来的棉衣棉被,先在衙门众人手里传递。

特别是马典吏身上的棉衣,被无数人艳羡。

是真暖和啊。

反正他们家明年也要种棉花,等年底一家子都能穿上棉花衣服。

纪楚见大家接受良好,也就放心了。

虽说现在的非洲棉还有诸多问题,但东西肯定是没错的,前朝都能用来当贡品,确实是好东西,也能种成。

现在外面下着雪,沾桥县也没格外的事要做。

今年历经风波,好在结果不错。

各家各户都安定下来,期待来年的新生活。

纪楚跟着衙门看了当地腊月习俗,确实很不一样。

其实纪楚还奇怪,当地并不产米,为何会有吃粥的说法,细细问了才知道,本地的八宝粥并不拘哪八种食材。

甚至其中的米也可以用麦来代替。

相传最早之前,是跟佛教一起传来,番邦的和尚尼姑在这一日赠送粥饭,也称为佛粥。

那些和尚尼姑远道而来,他们当地是产米的,带来这个风俗。

读过当地县志的傅书吏还道:“和尚尼姑多爱华服,还会用他们的米,换沾桥县的布匹。”

能远道过来传经的和尚,自然不是普通僧人,估计是他们当地的大地主,家资丰厚。

纪楚听得有意思,再听说是一两百年前的时候,颇有些好奇。

正好风大雪大,衙门里事情不多,便请傅书吏找来县志,他也看看。

别看这些都是边关小县,但随意一个县城,基本有几百上千年历史。

而且平临国的人跟他那个时代华国一样,都喜欢记录历史,那些随手笔记或许是无名官吏留下,却是后人宝贵的资料。

几本县志的时间跨度有点大,大概能看出当年的情况。

翻看到傅书吏说的部分,当地的粥饭,果然如傅康说的一样。

上面甚至还有对换走布匹的描述。

说那布料洁白如雪,十分受和尚喜爱,便用自己随身带来的佛器,大米来换。

更约定了,等他回去之后,再运些米过来。

当时的县官还是很高兴的。

虽然当地人不爱吃米,但偶尔挑挑口味,也挺好的。

这个县官甚至在干燥的西北适种了稻子,结果自然不用讲。

关于长米换布的事,最后却不成。

县官说,远方有消息传来,那番邦异国打仗了,极爱洁白布匹的僧人杳无音信。

这在县志里篇幅并不长,记载的也零零散散。

总之之后本地腊八粥的习俗也算定下,只要是菜果入米,麦的,都算腊八粥。

但纪楚看完粥的来历后,又盯着洁白布匹看。

这洁白布匹,不会就是棉布吧?

很白还很软。

怎么听怎么像。

而且安丘县沾桥县距离这样近,应当都有产?

不过那时候就能制成布匹,还能换粮食吃,产量应该不低吧。

纪楚心里有疑虑,但翻完县志也没有结果。

之后前朝乱了,边关首当其冲,县志空了几十年没记,这事自然没人提起。

但如果那时候棉花产量就不低,还能大量生产棉布,当地应该有专门种植的方法。

纪楚把县志合上,总觉得梦里都是棉花了。

不过就连傅书吏他们都不知道,那也问不出什么。

算了,即使当时有技术,那找不到也没用啊。

纪楚不再多想,干脆把精力放在腊八施粥上。

主要是给救济院的百姓发。

之前说过,住在这里面的人,要么家里房屋极破,要么家里有婴儿老人。

他们也是最需要施粥的人群。

大冬天的吃完热腾腾的粥,日子都有盼头了。

从十月份住到里面,至今也快两个月,二百多户人家,差不多四百多人,每日都极为热闹。

还组织了人手巡查,确定不会出问题。

好在里面要么是产妇婴儿,要么老年人,大家住到一起互帮互助,反而其乐融融。

白日大家去大屋子里闲聊,中间点上火盆烤火。

晚上回到房间挤一挤。

吃饭则是各家凑着一起做,两个月下来,不少人甚至都没生冻疮。

这可太罕见了。

得知腊月施粥,不少妇人主动出来,让同屋的人帮忙看着孩子,她们帮忙一起做。

因为人多,腊月初八一大早,便把熬粥的大锅支起来,大家边烤火边熬粥,高兴得不行。

就连一直在屋子里没出来的几个年纪大的老人,也都挪动出来,忍不住道:“好香的粥啊。”

其中一位平日沉默的老婆婆,此刻也坐下来烤火,等着喝粥。

这位老婆婆身边还有个十二岁的小孙女,赶紧扶着奶奶。

“早该死了,还连累你们。”老婆婆小声嘟囔,“你站前面,暖和。”

小孙女跟奶奶长得很像,不过脸上都是笑模样:“祖母,我能住到这里,也是因为您啊。”

她们家房子中规中矩,大人扛得住,但老婆婆今年都七十多了,就怕她受寒。

而且衙门还说,年纪这样大了,还要找个人陪着。

她家一想,就把一老一少送到救济院,至少能过个暖冬。

老婆婆听到这,脸色才好点。

周围人都知道,她是怕连累孩子孙辈,早就想死了。

可她儿女都孝顺,倘若自己寻死,又会给孩子们添麻烦。

人老了就是这样。

老婆婆闭目养神不听周围人说话。

闲聊什么,一点用处也没有。

“你们摸摸,这就是棉花。”

“棉?”

“白叠子啊。”

“哦哦,怎么还换个名字,现在很少人种了,就算种也是做成丝线再纺布,这怎么填到布料里了。”

“你们没听说吗,这是白叠子是新用法,做成跟蚕丝棉一样,是白叠子棉。”

提到白叠子,老婆婆猛地睁开眼,开口道:“让我看看。”

周围人面面相觑,还是尊重老人家,把棉衣递过去。

那棉衣口袋里还装着棉花,就是让他们看看这东西长什么样。

棉衣棉被传来传去,大家不约而同起了想法。

明年他们也种。

多腾出几分地也行啊。

这么暖和的东西,一定能种的。

谁料那老婆婆翻来覆去看了棉花,开口道:“不用腾出土地。”

什么?

老婆婆浑浊的眼神带了激动:“麦子收了之后,麦地接着就能种白叠子,而且产量还会更高。”

纪楚刚来,就听到这样的说法,挥手让差役们继续去忙,自己走到旁边听老婆婆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