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建三十二年, 十月十四。
曲夏州沾桥县县城人来人往,衙门众人脚不沾地。
马上寒冬,要把手头的事情都安排好。
也是看了沾桥县的事情, 那些安丘县过来的车夫差役才知道,纪大人不是不想回, 他根本没空。
首先要做的事, 便是把大户家的隐田分出来。
契凭已经到手,现在要分到佃户手中, 这是个细致活,还要登记在官府田册上, 必须认真。
就这一件事,便关乎大部分百姓生计。
乍闻这个消息,多数佃户先是不信。
他们家农田都卖出去了,怎么还能还回来,甚至只收个登记册子的银钱,那数额最多不超过十文, 如果能找到自家旧日单子, 这银钱甚至直接免了。
要说古代社会, 大部分税收都来自田地,来自农民。
但士农工商里的农, 又分很多种。
条件最好的莫过于地主, 大小地主也有区别, 但他们大多都不用自己耕作, 只靠受地租, 或者雇农干活就好。
再往下就是自耕农,也就是大家最常见的农户,有自己的土地, 自己劳作自己收获。
接着是佃农跟雇农,这两类人都没有自己的土地,也就是俗称的无立锥之地,锥是一种尖头工具,连放锥的地方都没有,可见其窘迫。
这两类人,稍遇天灾人祸,就会流离失所,成为流民,甚至成为氓民,贱民。
之前沾桥县周家六口人。
他们就是从自耕农一步步沦为无地的佃农,再受大户官府盘剥,逃往安丘县。
那时候的他们,其实已经是流民了,遇到天灾变故,田产全无。
倘若不是周韩村收留,大概成为氓民。
而他家双胞胎兄妹俩真的被大户弄走,自然成为贱民,成为最底层。
好在他们知道反抗,举家逃跑,没有让孩子沦为贱籍。
沾桥县这样的人户并不算少。
前几个月统计的时候,就知道本地多数种田的人,都是佃农或者雇农。
差不多占了沾桥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两万六千多人,六千多户,都是没有田地的。
一旦大户们兼并田地,导致普通人一步步滑落,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
周围的匪贼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是匪贼们过多,而是这里的日子,逼着把更多人变为匪贼。
纪楚看到这些数字的时候,才意识到那许知州来得已经有些晚了,朝廷意识到这些事的时候,如今只是做些亡羊补牢的事。
纪楚带着众人,把收缴上来的八万三千亩隐田重新分配。
先从有冤屈,买卖不公的流民开始。
只要有当年的买卖文书,就能重新估价,把那些被巧取豪夺的土地还给各家。
这一项事便极为难做,只能一个个村子去查问情况。
再者是大户家的雇农,最好是种他们原有的土地,情况都更熟悉。
甚至还有一部分自耕农,他们不少田地也是被侵占了,自然要还回去。
等到衙门上下把事情理清楚,拿着新契约让大家签订的时候,无论自耕农还是佃户,都觉得不敢置信。
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
都被人抢走的东西,怎么还回来了。
不仅还回来了,甚至好多了些,还有些人拿到自家之前贱卖出的土地,发现上面还种了冬麦。
难道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之前纪大人惩治恶吏,罚没乡绅,加之剿灭匪贼,已经给他们出气了。
现在不仅出气,甚至想办法把他们前些年的损失补回来。
总觉得这事比做梦还要美。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原本不少百姓还寄希望求神拜佛,别看他们这穷,几个庙宇香火却旺。
现在好了,大家都去看自家的田地,谁都没空拜神仙。
因为他们知道,这不是神仙给他们的,是纪大人给的。
这期间大户们老老实实,田地被分割出来也不敢吭声,生怕当了出头鸟,再被盯上了。
没看那乔家元气大伤,就连修缮祠堂都没什么力气。
他家还想雇工去修,可价格给得太低,直接被官府找上门。
以前乔家跟衙门勾结,别说雇工了,甚至直接征调劳役即可,现在?别想了。
等到田地分得差不多,衙门又来了规定,确定各家最低田地数额,如果低于这个数字,把田地买回来。
而且不准卖出自家最低限度的农田,否则买卖双方都要受罚。
这一条看着不合理。
俗话说买卖自由。
这家就是想把自己手里的五亩地全卖了,官府有什么资格阻拦。
但事实情况中,大部分农户都是不想卖田的,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保障。
可总会有人威逼利诱,让你看似自愿地卖光所有家产,那样就可以更好奴役他们。
这一条并不是防百姓,而是防大户。
就算以后纪楚不在这里,他们若想卖光某家的田地,逼着他们做佃农做流民,也是违法的。
只有有土地,有粮食,大家就能活下去。
活下去很重要。
这事一直做到十月底,还没彻底收尾,好在剩下都是文书工作,并不难办。
期间纪楚还给安丘县那边写信,让李师爷继续管着,有事写信即可。
不仅他没“按时”回去,就连过来的差役们也没能回来,直接留在沾桥县做事。
实在不是他们愿意。
是这里事情真的多啊。
眼看田地分完,整个沾桥县明显恢复生机,当地百姓提到明年自家田地,整个人神采奕奕。
可衙门还有很多事要做。
便是前面说的冬日扶济。
就算是冬日扶济,同样要分批次去做。
沾桥县需要扶济的人数太多,而且情况各有不同。
衙门直接分了五个队伍,每个人负责三到四个地方,第一遍排查房屋不能住人的人家,把他们带到县城的精舍里。
这些房屋虽然只有最基础的床铺桌椅,但不漏风不漏雪这一条,已经胜过无数了。
不仅是房屋不能住人的,家中若有老人婴儿,只要方便挪动,都要送到保暖的屋子。
寒冬对他们来说,很难熬过去。
其中十几间房屋,甚至被大家戏称婴儿所,全都是产妇带着婴儿在那边住。
多人住在一起,最大的好处就是省炭火,屋子里点着炭火,大家都暖和。
前前后后直到十一月中旬,整个衙门的人才能坐下喘口气。
以前也在衙门当差,怎么没觉得事情那样多啊。
但现在的忙碌,却是有意义的。
看着家家户户准备过冬物资,不再哀号痛哭,住到温暖的房子里,这种感觉无与伦比。
安丘县来的差役还道:“前几年,我们过的也是这般,不到两年,就完全不同了。”
“是啊,只要有纪县令在,一定会没事的。”
消息传到安丘县,原本还觉得纪大人怎么不回来的百姓们,都显得有些沉默。
他们也经历过沾桥县的事,知道现在对那边的人来说,纪大人无比重要。
都是平临国的人,他们也希望沾桥县的人能过上好日子。
等到歇下来,纪楚看着天空有点沉默,问身边的傅书吏:“上个月那会下了几场下雪,一直到现在,既无雨水也无冰雪,对吗?”
傅书吏点头,户房的人已经有些着急了。
对于冬天而言,没有雪可不是什么好事。
凛冽的北风依旧吹着,只有风没有雪,也就意味着没有水源。
“好在前几个月挖的水渠够深,还储存了些水。”傅书吏依旧担忧,“沾桥县好不容易恢复了生机,若今年是个暖冬,明年只会更难。”
对于越冬的麦子来说,雪的重要不用赘述。
但凡暖冬,明年必有旱情或者虫害。
运气不好的话,两者一起来。
纪楚还去水渠看了下,水渠表面已经结冰,但真如傅书吏说的那般,好在够深,砸开冰面,下面还能取水。
只是不知道能用到几时的。
说起来,他们这地方连着三四年都是好收成,上天不算薄待。
可没有天灾,却是有人祸的。
往事不再提了。
希望大雪快点到来,他们也能安心。
沾桥县的百姓太苦了,刚解决人祸,真的承受不了再来天灾。
麻绳真的不能只挑细处短吧。
纪楚算了算时间,准备带着众人回安丘县。
确定沾桥县公务差不多处理的差不多,剩下的事情自己在不在都行。
九月十三十四号便从那里出来。
今日都十月十四了,正好过了一个月。
别说了,继续通勤吧,这么长时间不回去,确实不像话。
而且沾桥县雨水不丰,就怕安丘县也是这样,正好回去看看水车的情况。
如果水车不错,沾桥县也要安排上。
纪楚走的当日,衙门正好去发冬日被褥,这些被褥在他看来着实一般,不过收到东西的百姓却是开心的。
要说平临国现在的被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富人的床铺可以称为暖铺,象牙暖木之类器物做成床,下面铺上龙须草做成的席子,只听龙须二字,就知道其柔软程度。
上面再铺设各色狐貂豹皮,只要被褥暖和,盖着的被子不必太厚,就能御寒,更不用说有钱人家必有炭火,还有各色羽毛制成的器具,不暖和是不可能的。
再说穷人的冷铺。
床不必再说了,大家用的被褥多填充草秸,乱麻,芦花,羊皮等物。
冬衣也多半这般制成,这些年还流行一种树皮制成的纸衣,因为表面坚韧,也能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