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 第129章 朱元璋:老四,你说咱修的洪武大典

第129章 朱元璋:老四,你说咱修的洪武大典

第129章 朱元璋:老四,你说咱修的洪武大典好不好?

“名字咱都想好了,就叫洪武大典!”

武英殿内,朱元璋给宋濂,宋讷两个人,说起修洪武大典的事。

尤其是说出洪武大典这个名字的时候,不由的有些停顿。

心中有着一些异样情绪升起。

还别说,这抄自己儿子的作业,还是挺爽的。

老四在位时,干的很不错,文治武功都能拿得出手。

不然庙号谥号,也不会是太宗文皇帝。

至于说明成祖,这是他后面遇到了一个孝顺的子孙,被海瑞贴脸开大的那个。

为了把他亲爹抬进去,给改的。

朱元璋琢磨着,历史上老四靖难成功,成为皇帝后,要是知道了他后来,会有这么一个孝顺的子孙。

那绝对会被气得直骂娘。

毕竟,纵观老四的一生,都在努力的证明一件事。

那就是他这个皇位,不是通过造反得来的。

而是名正言顺,继承来的。

为了证明这个,他甚至于把朱允炆在位的建文四年,都给直接取消。

加到了自己这里。

把自己的洪武三十一年,变成了洪武三十五年。

等于说是手动,给自己这个当爹的延了四年的寿。

不得不说,还真它娘的孝顺。

结果到了嘉靖这里,直接把他的太宗文皇帝,给整成了成祖。

这不是明晃晃的说,他的皇位不是继承来的,而是打下来,是造反得来的?

就老四的脾气,还有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要是不跳着叫骂娘,才是怪事儿。

老四能弄个文皇帝的称号,占了永乐大典的大便宜。

永乐大典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包罗万象。

老四修永乐大典的主意,也是真不错,不过,现在成自己的了!

自己这个当爹的,从他那里拿些东西,一点也不过分。

毕竟这家伙后面造反,自己如今也不过抽了他一顿而已。

别的啥都没干。

不仅如此,如今还在提前为老四铺路。

并且已经着手,开始将一部分权力给了老四。

对老四多加锻炼,好让他在今后能走得更远。

最好能在海外,开创出一个新大明,好好的来开枝散叶,弘扬和传播华夏。

自己都这样做了,那自己把乐大典改成洪武大典,也没什么不好的。

再说,按照自己这辈子的设想,老四后面,也没有机会修永乐大典了。

还是让自己这个当爹的,勉为其难的代劳吧。

朱元璋如此想着,越想越觉得自己的这个主意很赞。

同时也决定,等到老四把那边的事情给忙好回来后,自己一定要好好的问一问他,自己修洪武大典的这个主意好不好。

老四赞成不赞成。

话说,修洪武大典这个想法,朱元璋已经在心里面,盘算好一阵儿了。

在现代时,看到了老四修永乐大典的记载,他就是眼前一亮,觉得老四的这个想法特别的好。

自己当皇帝的时候,咋就没想起来?

而今重新来过,那自然不能把洪武大典给错过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看到了后面鞑子修四库全书时,给气的了。

那些人,文字狱搞的真它娘的厉害。

修自己大明的历史,修了它娘的一百多年就不说了。

按照老四的创意修四库全书,更是气人。

那是在修书吗?

那就是在借助着修四库全书的名义,好好的整理一番典籍,然后大肆焚烧书籍文稿等诸多的东西。

凡是对他们有所不利,都被他们捕风捉影的付之一炬。

修四库全书说是文化盛事,反倒不如说是文化史上的又一场大浩劫。

不知道有多少好东西被焚毁。

一个弄不好,就少了很多的自古以来,糟蹋了许多的好东西。

朱元璋那叫一个生气。

那么到了他这个时候,自然而然是要好好的休整一番,提前把洪武大典给整出来。

一定要整的比老四的永乐大典还要好。

不仅如此,在洪武大典弄出来后。

自己这边,还要让人对其进行雕版印刷。

然后制作出来千八百套的。

在各个地方进行典藏。

最好是在各个地方的省会城市,都修大型图书馆。

还有一些重要的学校,也都修建图书馆。

每个图书馆,都给整上一套洪武大典,当做镇馆之宝。

同时皇宫等地方,也要多弄几套珍藏。

防止如同老四修的永乐大典那般,因为太少,以至于因为种种原因,而遗失的特别多。

流传到后世的,只有八百余卷。

思之令人遗憾。

朱元璋自然知道,老四弄的永乐大典,为什么数量稀少。

因为永乐大典包含的东西,太多了。

足足包含了七八千本书,达到3.7亿字。

进行雕版印刷的话,耗费不知凡几。

就算是用人工抄录,弄出一套来,也同样不知道要费多少人力物力。

所以才导致这么一部大典,数量稀少。

不过修订洪武大典,以及今后雕版印刷,弄个千八百部的洪武大典出来,朱元璋觉不是事儿。

现在大明或许没钱,但在今后,终究是不会缺钱的。

至少自己在的时候,后面不会再缺钱。

海外可是有很多财富的。

除了开设市舶司,正常做生意之外。

自己今后也可以,把倭国的石见银山这些给拿到手中,着手进行开采。

有这么多的资金进行支持,洪武大典必须再给安排上。

不安排上,都对不起老四给自己打的好样,还有小日子那边的众多银矿。

也对不起华夏这边的众多有才能之士,所弄的各种文章典籍。

原本的时候,朱元璋是没打算今天说的。

准备等到今后快能做这事儿时,再把口风放出去。

但是,在看到宋濂对汉语拼音,简化字这上面的态度后。

朱元璋觉得,还是先把口风透出去比较好。

宋濂代表的并不是他一个。

而是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的士人。

他的态度,同样也是许许多多士人们,在这两件事上的态度。

所以,经过了一番的权衡后,朱元璋觉得,自己很有必要把洪武大典的事,给先透露出来。

告诉宋濂,以及宋濂背后的众多人。

他这个皇帝,还是很在乎文化发展的。

把这么一部洪武大典给修出来,绝对是一件千古盛事!

其重要程度,以及能够给人带来的名声,将会远远超过自己准备修的字典。

参与到里面的人,必然会青史留名。

关键是这事儿,需要的人还多。

能参与到这件事情里,对于很多的文化人来说,那都是一个莫大的荣耀。

心里别提有多欣喜。

有这么一个前所未有的读书人的盛事,在前面吊着。

看在这个事儿的份上,简化字,以及汉语拼音的推行上面,也能减少很大的阻碍。

把很多人的嘴都给堵上。

让不少人,哪怕对此心里面不满,有意见,也只能是把嘴闭上,不胡乱多言。

毕竟,如今自己只是把这么一个大项目,给透露了出去。

但是,具体由谁负责,又要招收多少人,都要由自己拍板决定。

那些想要在简化字,洪武正韵等上面唧唧歪歪的文人。

就要掂量掂量,唧唧歪歪的后果了。

对这些事儿抵触,明里暗里叽歪的太多。

自己这边完全可以不选,将其革除在编撰字典,以及洪武大典之外。

人有了自己想要的事儿,往往就会有软肋。

那些众多的文人同样也是人,是人就有他们所在意的事儿。

有了在意的事儿,也就有了软肋。

只要能够对症下药,他们这里面的很多人,比诸多武将还要好拿捏。

“这洪武大典并不是普通的书。

我华夏从古至今,不知道出了多少文章,又有多少先贤著作。

但却都杂乱无章。

咱准备修的洪武大典,要把华夏从古至今所有典籍,所有能上的台面书籍文章这些,都给囊括进去。

分门别类,整理成册,编撰成书。

如此,也能方便人查看,同时也是对很多文化典籍的一种保护。

从古到今,很多珍贵的书籍,都成了孤本,乃至于消亡,着实令人扼腕……”

朱元璋望着宋濂,和宋讷两人出声说道。

给他们更具体的介绍,洪武大典是什么。

宋濂,宋讷两人,一开始在听到了皇帝说,要修一部洪武大典时,还不觉得这东西怎么样。

认为很有可能,是皇帝的心血来潮。

可此时听到了皇帝的解释,才知道是他们想差了。

才明白,皇帝的这个心血来潮,到底有多大!

只能说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把从古至今,所有的典籍,所有珍藏著作,都给分门别类整理成书,囊括其中。

这……这是多大的手笔?

又是多大的气魄,多大的声势?

刚刚还因为皇帝坚持推行简化字,而面色不怎么好看的宋濂,此时脸都激动的有些红了。

宋讷这个平日里很多时候,都板着一张脸,少言语的人,也同样望着朱元璋,眼神满是迫切和激动。

不自觉的搓手。

朱元璋一看两个宋老头的反应,就知道了自己用对药了。

“洪武大典今后开始修了,咱准备让两位宋先生为主编。”

朱元璋望着宋濂和宋讷两人,出声说道。

听到皇帝的话,宋濂,宋讷两个人,立刻躬身行礼。

“臣拜谢陛下隆恩,此等盛事,臣哪怕拼尽一切,也要把事情做妥当了。

万不会出现任何纰漏!”

宋讷也同样声音铿锵有力的道:“陛下,臣虽老迈,但遇此等盛事,那臣就算是死,也得把这事给完成了再死!

必不辜负陛下所托。

此等盛世,必定有臣!”

朱元璋点了点头,对他二人的反应很是满意。

“这可是一个大工程,咱觉得起码参与编撰,修订的人,至少也得需要两千才可以。

洪武大典是我大明建立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盛典。

必须要认真对待。

参与编纂修订洪武大典的人,不仅仅学问上面要过关,同时人品,行为处事等方面,也同样要过关。

具体都有谁可以参与到这件文化盛世里,今后咱这边,会进行一个亲自考察。

要把学问不够,人品不行,做事不行的这些人排除在外。

万不能让这些人,玷污了此等盛世。”

“这是自然。

此等盛事,参与修订的人,学识人品这些,都需要过关才行。

万不能让这等盛世有了瑕疵!”

宋濂郑重点头,对朱元璋的这个说法很是认同。

宋讷也同样表示皇帝说的对。

皇帝突然之间,抛出来的这个,他们之前完全没有想过的洪武大典。

一下子把两个宋老头的激情,都给点燃了起来了。

让他们觉得自己还不老,还能再大干一场。

甚至于都有了再向天借五百年的想法。

朱元璋将二人反应,都收入到眼中。

接着开口道:“我大明的盛事可不止这些。

“除了这些外,今后咱还准备在应天这边修建一座图书馆。

把诸多藏书都给收入其中。

其中就包括修好的洪武大典。

图书馆里面的藏书,可以让人持相应的凭证,免费借阅。

限定日期归还。

他们借走后,无论是阅读还是进行抄书都可以。

只要别把书损坏,按时归还就行。

而且,这些都是全免费的。

不仅是应天,咱觉得今后各地布政使司治所之所在,都可以修一个图书馆。

按照同样的制度进行运营。

图书馆的藏书这些,大部分由朝廷拨钱,给图书馆进行购买。

一部分也接受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

图书馆不以盈利为目的,只为了文化的传播,只为了华夏文化发扬光大。

学问不能束之高阁,应当让更多的人看到。

为往圣继绝学,更不能成为一句空话。

应当从我等做起,付出实际行动。”

朱元璋对二人放出更多的消息。

想要征服儒家宗师,在朱元璋看来,大约有两个途径。

一个就是自己在儒学上面加深研究,成为一代儒学宗师。

从学识等方面,全方位碾压对方,让其心服口服。

这个办法,朱元璋肯定想用。

毕竟他上辈子,一直都因为学问的事,心有自卑。

要是能掌握诸多儒家义理这些,碾压儒家宗师的感觉,自然是特别的爽。

但这些,也只能是在心里面想想罢了。

毕竟哪怕他在现代生活了十五年,在儒学上面也远没有那么深的造诣。

毕竟在现代时,新奇有用的东西,可太多太多了。

他怎么可能会一心去做儒家的学问?

既然这个不行,那就只剩下了另外一条了。

那就是自己动用皇帝的特权,以及钞能力,去做那些除了自己这个皇帝牵头,别人根本没有办法去做,且也能让儒家众人无法拒绝的、将文化这些发扬光大的大项目的。

比如字典,比如洪武大典,再比如图书馆。

就不信在自己一波比一波强的接连的轰击下,宋濂还能把持得住。

听到朱元璋的话,本来就激动的宋濂,宋讷两人,更加的激动了。

宋濂甚至于都有一些打摆子了!

“陛下此言当真?”

宋濂一脸认真的望着朱元璋,眼圈微微泛红。

朱元璋认真点头道:“君无戏言,自然当真。

对于文化传播,学问兴盛,咱一直以来都操着心呢。

咱一直都很重视文事。”

从朱元璋这里,得到了确切的回复,宋濂再忍不住,对着朱元璋就跪了下去。

“臣代天下学子,有志向学之人,尤其是贫寒之人,叩谢陛下天恩!”

宋濂双手合十,又摊开,双臂前伸。

整个人由跪,变成了趴在地上。

这是五体投地的大礼。

朱元璋还从来没见宋濂用过。

“宋先生,快快请起,不用行如此大礼。

这些,是咱这个皇帝应当做的。”

朱元璋看着宋濂,被自己这一个比一个强的大饼,给砸的五体投地,心里自然是为之暗爽。

但表面上,还是要快些把宋濂给扶起。

宋濂已然是热泪盈眶。

“陛下,您当得起这大礼,臣行这个大礼,也行的心甘情愿。

宋濂望着朱元璋,认真的说道。

“要是臣晚生一些年,该有多好?

臣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只能是四处找人借书来抄写。

有时候能跑上百里,甚至于几百里。

冬天抄书手都冻裂了,也从来不敢有任何的懈怠。

借书抄书的过程,不知道遭了多少白眼,有多低声下气。

要……要是那个时候,便有这在图书馆,该有多好?”

宋濂说这话时,满满的都是追忆。

泪也忍不住流淌而下。

而朱元璋听得宋濂所说的这话,有着熟悉的即视感,在心头涌动。

一些记忆,正在不断的在他脑海当中回荡,轰击着他。

都忍不住跟着宋濂开头说的那几句话,往下暗中背诵起来。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他可是全文背诵过的。

看着宋濂的这副模样,朱元璋知道自己这一套连招,效果还是不错的。

前面铺垫了这么久,此时,也该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候了。

“宋先生,图书馆咱必定会将之给建造出来。

先是京师,随后是各个布政使司。

还有以国子学为首的官方学院。

这些都会建。

不过事有先后,饭得一口一口的吃。

而今,是需要先把洪武正韵,以及汉语拼音,还有简化字这些给弄出来,并进行推广。

而后再以简化字这些为基础,编纂修订洪武字典。

把这些事给完成了,才能编撰洪武大典。

洪武大典开始编撰一些后,咱这边儿才能开始着手兴建位于应天府的大明图书馆。

无论是洪武字典,还是洪武大典,亦或者是兴建图书馆。

这些都是一大堆的开支,都赶到一块儿,朝廷拿不出来。

并且,也没有那么多可用的人手,去同时编纂洪武字典和洪武大典……”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显,你宋濂不是不支持简化字吗?

现在咱就把条件给你摆在这里。

洪武字典好不好?洪武大典好不好?图书馆好不好?

你要觉得是好东西,想要尽可能快的给弄出来。

那就别在这里和咱在简体字上唧唧歪歪,赶紧认同简体字。

只有这样,在接下来才好把这些好东西给弄出来。

否则,就看着眼馋吧!

他还就不相信,自己治不住宋濂!

朱元璋这话说出口,宋濂没着急,国子学祭酒宋讷着急了。

“陛下,臣觉得陛下所言是正理。

大明新立,各种事情都要做,可谓是千头万绪。

到处也在用钱,到处缺钱。

陛下能在如此繁忙之中,不忘记兴文教,提出修洪武字典,洪武大典,以及图书馆这等伟大梦想。

臣当真感激涕零。

但这些,都是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人力的大工程。

自然不可能同时动手做。

只能从易到难,一件一件的来。”

宋讷这话,一方面是赞同朱元璋的提议。

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提醒宋濂,别在简体字上纠结了。

赶紧同意吧!

和洪武字典,洪武大典,以及图书馆这些比起来,简体字的事简直微不足道!

想了想,他觉得自己说的可能还不够直接。

当下便又望着宋濂,直接开了口: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景濂先生,有些事儿也不必太过于钻牛角尖了。

人生难得糊涂一下。”

宋讷已经做好了准备。

今天这个南蛮子要是一意孤行,胆敢在这件事上做出一些不明智的举动,死守着简体字不放。

导致接下来皇帝不修洪武字典,洪武大典,还有图书馆这些了。

他就算是拼上这条命,也要把这个不识大局的南蛮子按在地上,好好的捶一顿!

把他给锤老实了,让他好好清醒清醒。

胆敢阻挡文教盛世,便是天王老子来了,也得挨他一拳,别说是宋濂这个南蛮子了。

宋濂没有立刻说话,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气氛逐渐变得凝重起来。

看看不动声色的皇帝,宋讷这个一向沉住气的人,这次倒沉不住气了。

当下便一撩衣服下摆,就要朝宋濂而去。

宋濂的声音在此时响了起来。

“陛下,臣也觉得陛下考虑得当。

陛下能在此等情况下,不忘记兴文教,且愿意为兴文教投入这么多,臣感动异常。

陛下都做出这么多了,臣自然不能一步不退。

否则,还真就成了千古罪人。

臣也觉得简化字,应当实行。

就如陛下所言,是非功过,就让后人去评说吧!”

朱元璋闻言,露出笑容来。

“哈哈,两位宋先生只管放心吧,只要咱们别把简化字,简化的太离谱。

那么百年之后,自然是赞同者多,抨击者少。”

在自己一连串的大饼下,事情终于是成了,就算是宋濂也不得不折腰!

……

燃着烛火的武英殿内,听了刘英的小声禀告后,朱元璋眯起了眼睛。

冷森森寒光爆射而出!

吕氏这个毒蛇,还真就行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