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 第128章 简化字必须推行!圣人做得,咱就也

第128章 简化字必须推行!圣人做得,咱就也

第128章 简化字必须推行!圣人做得,咱就也能做得

“两位宋先生以为,汉字当简化否?”

武英殿内,朱元璋望着宋濂,宋讷两人,问出了这么一句话。

问这话时,神色显得很郑重。

这同样也是他此番,将宋濂,宋讷两个人给召过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普及,汉字的简化必不可少。

推动文化发展,推动知识传播,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并掌握相应的知识,把复杂的汉字进行一个简化,很有必要。

以往的时候,朱元璋倒没有这些感觉。

但自从来到了后世,见识,并系统的学习了简化字之后,如今再回到大明,去看大明使用的繁体字。

当真觉得,哪哪都别扭。

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写起来老费劲儿。

有些繁体字的笔画是真多。

所以,就生起来也在大明推行简体字,以官方的身份将之给确定下来,并颁行天下的心思。

他准备让宋濂等人在今后修字典,这字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简体字做准备的。

今后除了要在字典上加上拼音,同时也要以简化字为主。

宋濂包括宋讷两人,听到皇帝突然之间问出来的这话,都是不由的愣了一下。

显然都是没有料到,皇帝居然会在这个时候,问出这么一句。

“陛下,臣以为不当简化。”

根本没有过多的去想,只是稍微的愣神后,宋濂就立刻出声,进行反对。

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根本不用多想,就必须进行反对的事。

朱元璋倒没有发怒,只是对于宋濂点了点头,示意于宋濂继续说。

宋濂开口道:“陛下,汉字之发展,需要遵循六书。

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也就是汉字结构的律法。

假借和转注则属于用字之法。

这些,是经学大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当中,根据历代的资料,以及汉字结构,所进行的一个归纳。

臣以为非常形象,归纳的特别好,道尽了我汉字发展之精要。

字不可乱创,亦不可乱改。

不论是创字,或者改字,也同样需要遵循着六书之法。

现在出现的一些简化字,很多皆有谬误。

完全不遵循六书之法,失了我华夏文字的精妙,乱了文字传承。

这些谬误的字,大多都是五代十国,宋末,以及元朝之时,天下混乱,教化不张,儒学不兴。

有着太多的人贪图省事,或者是雕版印刷之人,想要省钱省力,和一些学问不够之人,乱写乱改所导致的。

历朝历代,到了天下恢复安定,王朝兴盛之时,都会着重纠正这些谬误,使其回归正途。

而今大明已然统一,有陛下在,蒸蒸日上,必然比肩汉唐。

泱泱大国自有气象,此时陛下应该做的,是通过字典等手段,来溯本清源。

重新规范字的正确写法,把那些谬误之字,都给纠正了。

而不是用这些谬误的字,取代正确的文字。

如此是本末倒置。

将会把我华夏文字,弄得阿不伦不类,令人痛心疾首,也会贻笑大方。

谬误的简化字,实在登上大雅之堂。

简直就是在亵渎文字。

思之令人心痛。”

宋濂满是诚恳的,说出了他在这事情上的看法。

朱元璋点了点头,并没有反驳。

也没有说出自己的看法。

而是转头望向了宋讷:“宋祭酒以为如何?”

宋讷道:“陛下,臣也是这么个看法。

简化字属于谬误的写法,属于文教不兴的表现。

面对这种情况,最应该做的乃是溯本清源,规范文字的正确写法。

颁布正确的标准。

以朝廷,以国子监和各级官府这些为本,向整个天下进行推行。

让正确的汉字,取缔那些谬误的写法。

如此才是最为正经之事,亦是正道。”

在这件事情上,因为地域以及历史渊源这些,向来不怎么对付的宋濂和宋讷两人,倒是意见一致的站到了一起。

都反对推行简化字。

朱元璋微微有些愣神。

话说,他原本以为在这件事情上,宋讷会和自己站在一起,同意自己的这个看法,支持自己来着。

结果,这宋老头竟是大力反对。

不过,意外归意外,但再那么一想,又觉得这事倒也并不是那么不能让人理解。

虽然和宋濂比起来,宋讷显得开明的多,不似宋濂那般古板。

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是在儒学里浸泡了一辈子的人。

对于汉字这些,持这么一个态度,倒也正常。

“两位宋先生,咱在这上面却有不同看法,和两位先生意见相左。

咱觉得,简化字汉字应当推行,且义不容辞,刻不容缓。

应当大力推行简体字,全面取代繁体字。”

朱元璋同样没有绕什么弯子,望着两人,旗帜鲜明说出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意见。

一听朱元璋的话,不论是宋濂,还是宋讷,两个人都显得有些着急。

尤其是宋濂,维护儒学正统以及文化这些方面的事儿,对他来说,那是必然要做的。

当即便要开口,却被朱元璋伸手摆了摆,将其制止。

“宋先生先听咱说,咱觉得你们有些事儿没有弄清楚,有些本末倒置了。”

听到朱元璋如此说,宋濂只得将心里面的诸多想法,都给暂时稳住。

带着疑惑,与满心的不服,等着听皇帝在这件事情上,能说出什么个来。

什么就叫做,自己等人本末倒置了?

“咱先问宋先生一个问题。”

皇帝又要问问题?

宋濂微愣了一下。

不过马上就又变得自信起来。

这件事情上,不论皇帝问什么问题,也无济于事。

别想再如同之前的般,问住自己。

别管他怎么问,自己在这件事上还是同样的意见,那就是汉字不能简化。

自己也绝对不会如同皇帝所说的,在简化汉字这件事情上,本末倒置。

不是自夸,论起学问,他宋濂还是多少有点造诣的。

这件事,但凡是个有点见识的人,都绝对会坚持繁体字,坚持汉字正统。

反对那些谬误的简体字。

若说本末倒置,皇帝现在的做法,才是本末倒置!

“两位宋先生能否告诉咱,为什么会有文字出现?”

“先民结草以记事,绳结有大有小。

但哪怕绳结有大有小,有多有少,形状不一。

可是随着需要记的东西增多,以及时间的变长。

哪怕有绳结在,很多事也都会变得混乱。

所以,到了黄帝时期,史官仓颉上观日月星辰变化之轨迹,下察鸟兽行走之痕迹。

观察世间万物,从中获得启发。

于是,创造出来了可以书写的文字,用来记事。

创字成,风雨交加,鬼哭神嚎,天地齐震……”

对于宋濂这样的当世大儒,这些东西,他是信手拈来。

不费吹灰之力。

朱元璋点了点头:“宋先生所言极是。

按照老宋先生所言,是不是可以说,文字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人们有了用文字来记录事情,记录各种东西的需求。

所以文字才会应运而生?”

宋濂仔细思索皇帝的话,确信这里面没有什么坑后,这才点了点头:

“陛下所言是极,臣就是这么个意思。”

“也就是说,文字的出现,是为了能让记载东西更加简单,更加准确,方便快捷。”

宋濂已经隐约觉察到,皇帝想要说些什么了。

但皇帝此时所说的话,也确确实实是实话。

同样没有办法反驳。

于是,便再度点了头。

“就是因为结绳记事,已经没有办法适应当时的情况,所以仓颉造字,全面取代了结绳记事。

同样的道理,在咱看来如今这繁琐的繁体字,和简单的简化字比起来,又与结绳记事和仓颉造文字何其相像?”

一听朱元璋这话,宋濂顿时急了。

“陛下,结绳记事又岂能和如今文字相提并论?

如今正在使用的文字,早就特别的规范,也特别的全面。

能够把各种东西,都记录的特别清楚完备。

完全能够适应各方面的需求。

可和当初的结草记事,有着天差地别。”

朱元璋摇了摇头道:“咱看区别很大,如今所用的文字,还是不行,太复杂了。

有人说繁体字有三多五难:三多是说汉字,字数多、笔划多、读音多。

五难,则是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

这个看法,咱整体上是比较认同的。

繁体字确实是有很多的毛病,诸多的缺点。

既如此,为什么就不能进行一定的简化?

简化字又有什么不好?

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掉汉字所存在的这些问题。

且今后不论是书写,亦或者是进行雕版印刷时,都能够提高速度,减少工作量。

两位宋先生都是圣人门徒,学习儒家经典。

儒家门人大多都致力于,儒家学问的传播,让儒家学问发扬光大。

可是繁体字所存在的这些缺陷,也确实是很大的,提高了学习的门槛。

若是能够推行简化字,那么在接下来,必然能够大大降低学问传播的门槛。

让更多的人接触学问,学习学问,并掌握学问。

更好地的仰慕,理解并遵循圣人之道。

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这些岂不是煌煌正道,岂不符合圣人之言?

和字的简化这些细枝末节比起来,这个才是最为根本的大义。

岂能因噎废食,岂能因这些细枝末节,便否定全局。

守住所谓的小义,却将事关根本的大义给放弃。

这岂不是因小失大,岂不是本末倒置?

两位宋先生可以好好的想一想,咱说的对不对?”

朱元璋开始向两人,举起传播儒家学问的这杆大旗了。

只不过,他此时这么说,不过是为了减少一些推行简化字的阻力而已。

在如今的这种环境之下,想要推行简化字,不披上一些儒家的外衣,是不太好完成的。

毕竟这众多的读书人,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信奉儒家的。

这等事,不披上这么一层外衣不好办。

就像是历朝历代的众多文人们,所干的事情是一样的。

不论是董仲舒,还是二程,以及朱熹等众多的人,都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表面上都是在解释先贤的经典,可哪一个不是疯狂的往里面塞私货?

把自己的想法,以注释儒家圣贤经典为由,给披上一层儒家先贤的皮。

从而好借壳生蛋,推陈出新,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接受。

朱元璋如今,不过是稍微的借用一下,这个儒家之人惯会使用的手段。

这样的手段不能说他们能用,自己就不能用了。

别管用什么样的办法,能把简化字给推行下去,就是好的。

把简化字推行开,提高读书识字率。

那么在接下来,把简化字给用到什么地方,又能促进哪些学问大发展大繁荣,就不是儒家的这些人所能够控制的,所能够想象得到的了。

做事情,是要分方式方法的,不可能一味的蛮干。

只一味的蛮干,绝大部分都成不了事。

反而会把事情给弄得更糟……

“文字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记录各种事情的。

这是文字的本意。

既是记录事情,自然是要以方便为主。

结果现在宋先生,却要以什么乱了文字,什么圣人之道这些来因循守旧,不让文字进行简化。

这属于忘记了文字本身的意义,岂非又是一种,更大的本末倒置?”

“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文字到了现在,真的已经很好用了。

这些都是经过圣人先贤所创造的。

文字神圣,妄加改变的话,着实不行。

只怕会引起轩然大波……”

宋濂还在继续就这个事儿,进行反驳。

他怎么可能会轻易的,被皇帝给说服?

朱元璋摇头:“什么圣人创造的?

就算是圣人创造的,就不能改变了吗?

咱读书少,宋先生不要骗咱。

文字真的是一成不变的吗?

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再到甲骨文,以及各种的铭文,到大篆,再到小篆,以及后面的隶书。

文字哪里一成不变。

一直都在变。

其脉络就是由繁入简,越来越规范。

还说什么圣人创造,咱是不信的。

始皇帝一统六国,统一文字,由李斯以秦篆为基础,弄出了小篆。

这些晚孔子,以及百家争鸣时的众先贤他们,又有多远?

文字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处于一个演化的过程当中。

该变,自然就要变。

秦朝时因嫌弃因小篆过于繁琐复杂,不便于书写,所以就用隶书进行佐记。

隶书最终取代了小篆,通行至今。

别的不说,就隶书这个名字,也能看出来它的出处,那可真和圣贤没沾什么边儿。”

宋濂的脸红了红,又很快恢复了自然。

这读书的皇帝,可不好糊弄啊!

“而到了现在,隶书也显得很繁琐了,不符合现在的发展了。

那么简化字自然而然,也可以应运而生,且能够取代隶书。

就如同当年隶书,取代小篆是同样的道理。

况且,简化字有诸多并非是咱这里所造,早便已经出现了。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都有着简化字在。

到了如今,简化字同样大行其道。

被诸多人使用和接受。

这岂不是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面对这种好的趋势,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堵而是疏。

是要顺应这个趋势,主动的去进行简化。

而后加以规范,推行天下。

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不是因循守旧,死守着这些旧的不放。

简化字,真的就一无是处,没有任何的可取之处吗?

这咱看来,并非如此。

很多简化字,也遵循着六书之法。

从字体结构,以及形象等诸多方面,都是有的。

同样是一脉相传,形神兼备。

远没有宋先生你们说的,那般的不堪。”

朱元璋这番话说的是语重心长,显得很诚恳。

“宋先生,咱有一句话,想要说与你们。”

宋濂送宋讷两人,躬身行礼,做洗耳恭听状。

“事物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咱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事情。

也要从现实去出发,考虑问题。

去看各种东西,是不是符合现在的情况。

它的存在,是能促进发展,还是阻碍发展。

是能让大明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差。

这才是咱判断很多事情的一个标准。

今日,便将之说于两位宋先生说。”

听了朱元璋的这样一番话,宋讷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神色有所变动。

宋濂同样在思索,不像之前那般,立刻出声接皇帝的话。

朱元璋也没有再说话,拿起了杯子,喝了口水。

静静的等着他们两个人,在这里思索。

并给出自己答案。

如此过了一阵儿之后,宋讷抬起了头。

望着朱元璋开口道:“陛下,臣觉得陛下说的很对。

文字确确实实是一直在演变的,而且脉络也的确是由繁就简。

文字虽是圣人所创造,后面确实人在加以改进。

也的确如同陛下所说的那样,简化字早就开始出现了。

到了此时,已经有了很多的简化字。

在很多地方,都大行其道。

就算是官方颁布了相应的标准,可在不正式的场合上面,简化字同样是没有办法杜绝。

从这上面也能看得出来,简化字很受人欢迎。

臣在此之前没有想明白,听了陛下的这一番话,幡然醒悟。

文字,可以说是一种工具,那么在做事情时,工具自然越好用越好。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嘛。

不能说这个工具,是前人所造的,就非要守着前人所造的工具不加以进行改进。

放着好的不用。

这的确是本末倒置了。

文字是文字,圣人言论是圣人言论。

文字和圣人言论需要分开来看,不能混为一谈。

简化了的文字,也的确能如同陛下所言那样,更有利于圣人之道的传播。

而很多简化字,也确确实实是比较符合六书。

并不是胡乱简化一气。”

宋讷对着朱元璋拱手说道,神色很郑重。

宋濂则显得有些着急,数次以目示宋讷。

宋讷对此视而不见,只管在这里,说着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意见。

“不过,有不少已经存在的简化字,确实不符合六书。

所以臣在想,今后进行简化时,是不是要对此进行多加甄别。

对于符合的字,进行采用。

那些不符合六书的,则尽量不要去采用。

或者是对其进行一个创造,弄出更加符合六书的字进行取代。

而有些字,本身就比较简单。

这样的字,是不是可以不用进行简化?”

朱元璋听了宋讷的话,拍手道:“宋祭酒这话在理,咱就是这么个想法。”

朱元璋就知道,宋讷不会让自己失望。

宋讷虽然年纪比宋濂大,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比较前卫的,

并没有外表那般的刻板。

在很多事情上,比较能和自己保持一致。

如若不然,自己也不会把国子学交给他管。

在宋讷的管理之下,国子学能很好的运行,培养出自己所想要的人才。

上辈子在宋讷去世之后,国子学很快就走了下坡路,重新被那些腐儒们给统治。

这个自己想要撇开那些腐儒,自己培养官员用的学府,终究还是被那些腐儒们给攻占,给同化了……

此时宋讷的反应,正符合自己对他的期许。

有些事,或许宋讷一开始会坚持己见。

但是,在自己给他讲通了道理后,他是会听从自己的话进行改变。

“宋先生,你呢?”

朱元璋目光转向宋濂。

“陛下,事关重大,臣不能轻易下决定。

更不能因为这是陛下您提出来的,臣就只一味吹捧,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要了。”

他这话,就有些点宋讷了。

但宋讷却对此充耳不闻,懒得理会他。

朱元璋点了点头。

“宋夫子这话说的实在,那咱便也说句实在话。

咱不会因为什么人的反对,便不会对汉字简化。

推行简化字,势在必行!

且今后编撰字典时,也会以简体字为主。

繁体字需要备注于简体字之后。

咱理解宋先生你的心情,但不支持宋先生你的做法。

这件事咱确信咱是对的,相信宋先生也觉得你是对的。

既如此,那就是非功过留于后人评说吧。”

宋濂听到皇帝如此说,张口欲言,却终究没有说出别的什么话来。

这就是遇到强势皇帝时的无奈。

遇到那些愿意听道理的皇帝,可以和他们讲道理。

那些性格软弱的皇帝,也可以和他们讲道理。

可是遇到如今这么个皇帝,很多事上,你和他讲道理并没用。

他还是会一意孤行。

所以说,目前最好的办法,还是好好培养皇太子,以及皇孙。

万不能让他如同当今皇帝这般。

这可不是明君之相……

“咱这里还有一事,今日便一并说与两位先生只知道。

咱还准备修一部大典,名字都起好了,就叫洪武大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