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110章 论君权神授,老朱的教导【求追订】

第110章 论君权神授,老朱的教导【求追订】

第110章 论君权神授,老朱的教导求追订】

刘宽停下脚步,很自然地落于朱元璋身后,才道:“陛下心里很清楚答案,又何必问微臣呢?”

朱元璋哼道,“谁跟你说咱清楚的?咱不清楚!”

刘宽微微愕然。

他既怀疑老朱在睁着眼说瞎话,又怀疑老朱是对雷电、神鬼之事真有那么点敬畏。

但这种敬畏应该不多。

如果谁想利用“神鬼”、“天意”等类似概念,让老朱做出不利于家人、不利于大明的事,老朱绝对会砍了他。

甚至,即便真有鬼神冒出来,当面让老朱把大明江山让给天命之人,老朱也会先砍这鬼神一刀试试。

想到这里,刘宽道:“陛下方才跟着听了一节自然课,想必应已察觉,后世的科学之道与儒释道皆不同。”

“没有‘天人感应’、‘天命’、‘神鬼’、‘轮回’、‘宿命’等概念。”

“如微臣在课堂上所讲,走科学之道的人,只相信他们所观察到并求证过的道理。”

“具体到雷电上,则认为其不过是天地万物之一,犹如随处可见的泥土、草,只不过形象、特性乃至诞生、消亡都比较奇特罢了。”

“如此,雷电不论是击中人还是物,都不过是在遵循它的道理。”

“如人站在高出、树下,或是雷雨天手持金属等能导电之物,都更容易被雷击。与人的品德、皇帝的作为,其实毫无关系。”

朱元璋听得点头,随即又看向刘宽,问:“科学不讲‘天人感应’,那‘君权神授’呢,科学又是如何看待的?”

刘宽顿时头皮发麻。

虽然答案很简单,但他不敢说啊。

见刘宽一脸纠结、紧张的样子,朱元璋一笑道:“看来这问题让你很是为难,这样,咱们到奉先殿去说。”

‘到哪里说我都觉得为难!’

刘宽心里吐槽,人却老老实实地跟在了朱元璋、朱标后面,来到奉先殿。

挥退了正殿内其他人,只剩三人后,朱元璋便坐在龙椅上。

“那么多不能说、不该说的话你都跟咱说了,如今又是咱的女婿,是一家人,说说这君权神授也无妨。”

老朱都这么说了,刘宽只能选择相信。

他理了理思绪,沉吟着道:“陛下,在后世科学人员看来,不论是‘天人感应’还是‘君权神授’,都是人君统治万民的工具。”

“‘天人感应’自董仲舒提出,儒学便变成了儒教。因其可辅佐帝王维护君权,儒学在历朝历代都是显学。”

“不过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并非凭空得出,而是糅合汉初儒学中的灾异说、先秦墨家的天罚理念以及一些道家思想得来的。”

“至于君权神授,出现时间更早,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甚至三皇五帝之时。”

“且以‘君权神授’理论辅佐君主统治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世界各地都有。”

“因此,在科学看来,君权神授不过是社会发展到某种程度,必然会诞生的一种现象。”

说到这里,刘宽一时停下。

朱标在旁评论道:“君权神授之事,确实直追三代。《尚书·汤誓有载: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致天之罚,予其大賚汝。”

“这番话其实就是商汤借天帝之名,指责夏桀残暴有罪,他伐灭罪夏,以商代之,是应天命,将万事顺遂。”

朱标说完,见没人接他的话,略觉尴尬。

他望了望,发现刘宽低着头不知在想什么,朱元璋也在沉思。

很快,朱元璋就摸着下巴,盯着刘宽开口了。

“你方才也说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都是辅佐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历代皆用之,说明它很好用。”

“可科学之道中却没有这类概念,咱若没猜错,科学发展下去,还很有可能彻底否定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吧?”

“你说,如此情况,咱到底要不要发展科学?”

刘宽原本想着,今天跟老朱“聊”到这里就结束的。

可听了老朱这番话,以及最后一个问题,他觉得必须再说点什么。

“陛下,自然要的。”

朱元璋嘴角浮现一抹不易觉察的微笑,道:“哦?怎么说?”

刘宽想了想,道:“之前微臣说了,世界很多国家存在类似于‘君权神授’的思想,且目的都是以之辅佐君主统治,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随着社会继续发展,‘君权神授’之类的思想却将落后,变得不适应社会,从而妨碍国家发展乃至君主的统治,甚至与君权发生矛盾。”

“比如自汉武帝开始,便有将天灾归罪于宰相乃至皇帝的,尤其是在王朝末期。”

“因陛下革除了宰相,将相权归于皇权,故而天人感应之说对大明皇帝来讲妨碍又更大一些。”

说到这里,刘宽顿了顿,道:“陛下可知崇祯在位十七年下了多少道罪己诏?”

朱元璋虽是开国皇帝,无家学渊源,却天赋异禀,很懂得做皇帝。

他深知,对皇帝而言威信极为重要,故而皇帝即便犯了什么错,也不能认,至多回头用其他方法弥补。

下罪己诏却是向天下人公开承认错误,对皇帝威严损害极大。

因此,很多皇帝一生都不会下罪己诏,即便下,一道也就够了。

例如汉武帝、唐太宗。

他听刘宽的意思,崇祯这个后世历史上的大明亡国之君明显下了不止一道罪己诏。果然,刘宽伸出了手指,道:“算上他在自缢殉国前写在里衣上的血诏,一共下了六道罪己诏,成为史上下罪己诏最多的皇帝。”

六道?!

一旁朱标听得满脸震惊。

朱元璋虽有些心理准备,却仍旧惊讶,随即就拍着桌子道:“糊涂!实在是糊涂!六下罪己诏岂不是威严扫地?怪不得成了亡国之君!”

这时刘宽又道:“陛下若研究历代史书,便会发现当皇权不张时,常有权臣或其他利益群体代表,借住天灾人祸的发生,拿天人感应那一套党同伐异,乃至压迫皇权。”

“在大明之外这类事更为夸张——比如在欧洲,有教廷、教皇,其权威曾有数百年高于各国君主。”

“即便是到了一百年后,在欧洲也只有少数几个大国君主能与教廷、教皇之权威抗衡。大多数国王想要即位,必须得到教廷认可,并请教皇加冕才行。”

老朱、小朱听此再次吃惊。

“教皇?”朱元璋瞪眼,“那不类似于佛道出现了共尊的皇帝,还压在了人君的头上?”

“正是如此。”刘宽点头,“其实西方宗教最初出现时,也像儒释道一般,是国君扶持起来做统治工具的。”

“然而西方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列国征战不休,又始终无法出现统一的大帝国,于是教权便借助神权膨胀,压在了君权头上。”

“这种情况,便不只是统治工具妨碍了人君统治,而是噬主,倒翻天罡了。”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而随着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越发强大,君权神授那套腐朽理论对国家的妨碍必然更大,迟早都要被推入历史的垃圾堆中。”

刘宽说到这里再次停下。

老朱、小朱则都沉思起来。

约莫过了十来息,朱元璋才问:“若君权神授那一套终将被推入垃圾堆,那时帝王又以何维护君权?”

‘那时都没真正的帝王了,哪儿还需要维护君权?’

心里这么嘀咕了句,刘宽却并没说出来。

他道:“关于君权,微臣听过两句话。一是‘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二是‘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听到这里,朱元璋眼中闪过一抹异色,哼道:“你小子居然敢在咱面前说这话,胆子着实是不小。”

刘宽佯作无辜,“不是陛下您让说的吗?”

“是咱让说的,那你就继续说,这两句话怎么了?”

刘宽道:“这两句话说明,君权的实质在于‘民心’,在于‘军权’——军队的军。”

“所以,在后世很多大国、强国虽没君权神授那套理论,却依靠科学、科技,令国家发达、百姓富足、军队强大。”

“于是不仅国内太平,人民安乐,更能威慑他国以绝边患,乃至登上世界舞台,制霸全球!”

世界是佛家用语,全球这词刘宽之前也提过,所以他这番话老朱、小朱都能毫无障碍地听懂。

朱标更是听得微微点头。

他自洪武十年受命监国、参与国政,至今已有四五年,自有一番心得。

此时他便觉得,以科学、科技之道富国强军,确实比搞君权神授那一套更实际,也会更有效。

回过神来,朱标抬头看向朱元璋。

却见朱元璋神色平静,完全看不出在想什么。

刘宽见老朱这样子,也略有点忐忑。

‘若这都没能说服老朱,我今后就混日子,潇潇洒洒地做我的驸马爷,暂且不管大明的事了···等过些年老朱人没了,再设法发展科学也不迟。’

心里这么想,刘宽便不再忐忑了。

这时朱元璋开口了,“你说的倒是颇有些道理···行了,今日便聊到这里,咱不留你在宫中用膳,快些回府吧。”

“微臣告退。”

待刘宽退出了奉先殿,朱元璋看向朱标。

“标儿,倘若在维护君权神授与发展科学、科技之间,只能二选一,你如何选择?”

朱标略一思考,便道:“自是选择发展科学、科技。”

朱元璋听了微笑,问:“为何?”

朱标道:“即便只从前汉算起,历朝历代皆以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维护统治,可国祚长则三四百年,短则几十年,还不是都亡了国?”

“这里面既有亡于百姓揭竿而起的,也有往于权臣谋逆的,又或是二者兼有之。”

“由此足见,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在维护统治方面的作用并不大,至少没有让百姓富足,让军队强大重要。”

“通过这些日子的了解,科学、科技无疑可以百姓富足,让军队强大。如此,该选什么就很清楚了。”

朱元璋听得点头,面露满意之色。

随即道:“你能有这样的见地,不枉咱多年悉心教导,令人欣慰。不过,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你却没说,可见没放在心上。”

朱标当即拱手道,“不知是何事?还请父皇教导。”

朱元璋遥遥看向殿外,龙目微眯着道:“军队强大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却是将这军队抓在你手中。记住了吗?”

“儿臣谨记!”

第二更。

晚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