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潭王自焚,鲁王荒唐求追订】
刘宽看了眼殿内正跟同学们火热讨论着的朱梓、朱檀,回过头来道:“陛下,咱们还是到旁边说吧。”
说完,来到外面一个小亭子中。
朱元璋意识到刘宽要讲的后世之事多半不适合他人知晓,便示意侍卫们在几十步外守着,只带着朱标进入亭子。
刘宽道:“后世历史上,潭王似乎在洪武二十几年,二十来岁的时候就与其王妃一起自焚而亡了。”
朱元璋、朱标没想到刘宽上来就爆出如此猛料,都一脸惊讶。
朱元璋随即急问,“为何?”
刘宽道:“似乎是因为其岳父牵扯于胡惟庸案中,陛下遣人去抚慰,召他入京,潭王殿下惊惧万分,便与王妃一起举火自焚。”
“至于内中详情,微臣便不清楚了。”
听完,朱元璋阴沉着脸在思考。
朱标则诧异道:“洪武二十几年还有人牵涉于胡惟庸案?八弟竟因此惊惧自焚?这怎么可能?”
朱标怎么想怎么觉得不合理。
在他眼里,胡惟庸案已经于去年结束了。完全想不明白,怎么十余年后又有人牵涉其中。
朱梓的反应在他看来也过于夸张,不真实。
他第一念头是,刘宽是不是把胡编乱造的野史当真了。
这时朱元璋问:“你可记得具体是在哪一年?当时标儿在世否?”
刘宽仔细回忆了下,不确定地道:“应当是在世的吧?”
朱标恍然,看向老朱,道:“父亲是怀疑,八弟岳父牵涉胡案只是个由头,实际可能是因为儿臣的早逝?”
朱元璋皱着眉道:“不管是不是这样,老八胆子都未免太小了——他是咱的儿子,别说岳父牵涉胡案,便是他本人牵涉其中,咱也最多是将他幽禁凤阳,何至于自焚?”
接着看向刘宽,“你让他当这个得罪人的纪律委员,也真是用心良苦啊。”
刘宽笑笑,没接这话——其实对他而言,不过是顺便的事。
他此时想的是胡案。
略微犹豫,他还是道:“陛下,潭王自焚详情微臣虽不知,却知道在约莫十年后,又有好些个勋贵因牵涉胡案被陛下问罪。”
“根据后世历史记载,前后因胡案被陛下诛杀的人有三万多,就连韩国公李善长也是因此事而死。”
朱标再次惊讶,却又很快转为思考之色,沉吟着道:“父皇,看来韩国公与胡惟庸多半还有些我们所不知的秘密。”
朱元璋仍阴沉着脸,神色没什么变化,似乎对此事并不意外。
他哼道:“胡惟庸就是李善长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之间有些秘密又有何稀奇?”
“咱也就是念着旧情,再加上没有切实证据在手,不然去年就连他一起办了。”
听见这话,刘宽才意识到老朱早就对李善长动了杀机。
‘老李能在老朱手底下活到洪武二十几年,也真是不容易啊。’
似乎是并不想在刘宽面前多谈此事,朱元璋与朱标交流了个眼神,便道:“老十呢?他一向聪慧,又懂得谦恭下士,难不成后来也干了什么蠢事?”
刘宽道:“鲁王之事微臣记得也不多,只知历史上他就藩不久便沉溺酒色,终日享受。”
“据说,他唯恐享受不尽人间欢乐,便追求长生,终日焚香念经,并让道士炼丹给他服食。”
“又因房事过多年纪轻轻便身体空虚,于是又向道士学房中术。没两年就因为身体空乏又丹毒积聚病亡。”
“陛下觉得他荒诞不经,于是命谥‘荒’,鲁王也因此被后世人称为鲁荒王。”
“荒唐,荒唐,真是荒唐!”刘宽才说完,朱元璋就忍不住怒骂起来,“历朝历代多少帝王因沉湎酒色、追求长生而败亡江山,他竟两个都犯,还把自己给弄死了——咱怎么会有他这么个儿子?!”
朱标也是一脸的惊愕,觉得此事跟朱梓惊惧自焚一样不可思议。
“十弟怎会变成那样?他如今明明很聪慧、乖巧,就藩后如何会变得那般不堪?”
刘宽见两人都难接受,便道:“其实人的智商和心志是两回事,鲁王殿下应该就是那种智商颇高却心志不坚之人。”
“微臣让他担任劳动委员,负责清扫大本堂,就是想以此磨练他的心志。”
“另外,鲁王殿下之所以就藩后迅速堕落,还有两点原因。”
“其一是在京师时被管束得太严了,却又缺乏心志上的磨砺。”
“后世人认为,人的性情就像一片极有弹性的精钢,压得越狠,失去束缚后就反弹得越狠。如鲁王沉湎酒色,也叫报复性享受。”
“就像陛下年轻时馋肉食、荤菜馋得太狠,如今特别喜欢吃这些,就是潜意识中有种把当年没吃着的都补回来的想法。”
“其二,鲁王就藩于山东时,大明江山已颇为稳固,没什么事需要他做。没了奋斗目标,他便没有自我约束的念头,于是肆意享受。”
听了这番话,朱元璋怒气倒是消散不少,却多了一股子愁虑。
他用手背啪啪地拍着手掌,“刘宽,你说说,教孩子咋就这么难呢?”
“咱悉心培养标儿,期望他将来当好大明第二任皇帝,结果他给咱来个英年早逝。”
“老二老三更是已经长歪了——关中民生凋敝,老二就藩前年咱专门嘱咐,要怜爱百姓,让关中休养生息。”
“可他到西安后却嫌咱给他建的王宫不够好,又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老三更是个暴虐的性子,动辄打骂下人不说,连厨子都鞭挞,也不怕人家心生怨恨下毒毒死他。”
“老四···老四他娘的最后竟然反了,搞个靖难,差点让咱的大明一分为二!”
见老朱越说越气,刘宽差点没忍住笑出来。
为了转移注意力,他道:“陛下,教育孩子从来就是一件难事,即便孔圣人不也没能将他儿子教成第二个圣人,或是如他七十二弟子一般的贤人吗?”
“到了后世,科技发达,各种教育理论也层出不穷,但教育孩子依旧是每个家长头疼的难题。”朱元璋听到这里略感诧异,“后世对教孩子也没很好的方法?”
刘宽肯定地道:“没有。”
朱元璋顿时心里好受很多,随即又颇为虚心地问:“那关于咱对孩子们的教育,你可有什么建议?”
刘宽想了想,道:“因材施教,松紧得当,莫期望太高。”
朱元璋点头,“咱明白了。”
恰好这时李贵过来,说大本堂正殿已经按刘宽所说的布置好了。
于是三人便回去。
明初已经流行砖木结构建筑,但大本堂为了追求明亮,不仅多设大窗,且几乎都是木造——殿墙几乎都是木格。
不过此时无论木格还是窗户,都被垂下来的厚实黑布遮挡住了。
虽然大门开着,里面仍一片昏暗。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李景隆、朱檀等原本正兴奋议论着什么,见三人进来立马安静了。
刘宽来到讲桌前,点燃一根大蜡烛放好,便去关上殿门。
顿时殿内只剩烛光,显得一片幽森。
刘宽笑问:“关于雷电是如何产生的,想必同学们都已有了各自的想法。谁先来说一说?”
又几乎是人人举手。
刘宽看了看,却是先点了李国忠次子李增枝的名。
李增枝虽只比李景隆小一岁多,在课堂上很低调,即便勋贵子弟只有四个,他也颇不显眼。
他愣了下才起身,行礼后道:“老师,每次打雷时都有乌云汇聚,因此学生认为,雷电是乌云产生的。”
刘宽笑问,“晴天霹雳应该听说过吧?按你所讲,雷电由乌云产生,那晴天霹雳又是从何而来?”
李增枝一时哑然,不知该如何回答了。
刘宽道:“不过,很多雷电确实与乌云有关,便算你答对部分,记4分。”
让李增枝坐下后,刘宽又问:“其他同学可有不同想法?”
这次举手人就少多了。
刘宽点了朱檀的名——他发现这位确实比较聪明,作为一个老师,自是喜欢跟聪明学生互动。
朱檀道:“老师,我觉得雷电应是由云朵彼此撞击而成——晴天也有云,若有风吹,云便会动,一动就可能会跟其他云碰撞,遂有晴天霹雳之事。”
刘宽点头,“看来你平时确有留心观察天象,你的推测也颇为合理,与雷电产生的真相不远了,给你记7分。”
朱檀见他的学分变为16分,成为最高的,差点兴奋地叫出来。
刘宽示意他坐下,又询问其他同学,见没人举手,这才道:“若我们肯费许多时间,去观察、记录诸多雷电现象,便会发现,雷电其实分成多种。”
“如雷雨天常见的,类似于树木枝杈、连接云地的闪电,可称为叉状闪电。”
“如电光在云中连成一片,却未能落地的,可称为片状闪电。”
“至于晴空霹雳,确是雷电发生在云层里面,或云层之上、大气之中,这才只闻雷声,不见电光。”
“除此外,还有看着便觉威力极大的柱状闪电,以及犹如球体、落下时急速飞驰的球状闪电,还有海上暴风雨降临是才可能见到的犹如环状火焰的闪电。”
“闪电既有多种,形成的原因便不完全相同。不过,其最主要的一种成因,确实是云气的摩擦。”
“为何说是云气?因为不论乌云、白云都是云气汇聚而成,高空中更有一些云气散步没有形成云朵——这松散云气也是可以诞生雷电的。”
“至于为何说是摩擦,而非撞击?接下来我做一个小实验,同学们便能略知一二。”
说完,刘宽拿出了一大块专门挑选的丝绸。
于烛光中用他干燥的手掌反复摩擦丝绸。
“接下来我要熄灯了,同学们注意看。”
说着,刘宽便吹灭了蜡烛。
他手掌继续在丝绸上摩擦,并不断脱离,顿时带出了一片电火!
这些电火虽细小松散,可在这黑暗的大殿内,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坐前面的小朱植最先忍不住惊呼出声,“天呐,老师会放电!”
其他人也忘记了课堂纪律,惊呼不已。
“太厉害了!”
“老师怎么做到的?”
“难道老师是神仙?!”
“···”
听着这些惊呼声,刘宽却是打开了殿门,又点燃蜡烛,让殿内重新有了光亮。
放眼望去,不止孩子们正瞪大眼睛看着他,就连后面的朱元璋、朱标也露出一副惊疑的神色。
‘老朱小朱该不会重新怀疑我是谪仙吧?’
心里嘀咕了句,刘宽便冲下面招手,笑眯眯道:“李景隆,上来配合老师做个实验。”
第二更。
晚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