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全球卫星通信网组网开始,并准备研究可回收火箭求月票
1984年3月的前两周,“启航号”每天都从缅北基地吊运到4万米的高空,然后在那里启程,从孟加拉湾上空进入太空。
在绕地球一圈到两圈后,从z南部或者孟加拉湾上空进入大气层,再从3万米的高空通过旋转爆震发动机的推力飞回缅北基地。
前一周主要是让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发射和回收程序,锻炼地面控制队伍,同时也在不断的收集数据用于改进。
首先需要改进的是旋转爆震发动机,前几次都是用的d2型号的旋转爆震发动机,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寿命较短,只有3个多小时的寿命,虽然每次发射升空和返回总共启动工作的时间也就在半小时左右,但是不能用到寿命结束才更换,都是在用了2个小时多一点就选择更换了。
这在今后要进行大量的发射任务时是不可行的,发动机的寿命必须提升上去。
也幸亏有王建昆的超能力在,他每次都会将其中的一台发动机的材料进行一些优化,根据上一次飞行采集的数据,智子会通过它的量子计算能力给出新的配方和结构。
就这样通过不断迭代的方式,到了3月7号,新一代的旋转爆震发动机完成了设计定型。
它被王建昆命名为d3旋转爆震发动机,它的重量是500公斤,比d2轻一点,长度还是1200毫米,直径也保持不变,还是760毫米,推力稍微增加了一点达到了15.5吨,但是它的寿命则大幅提升,达到了60小时,因为它的爆炸室和喷管采用了大量的陶瓷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温、耐腐蚀和耐磨性能。
其实现在的涡扇发动机也开始尝试使用一些非金属材料比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
旋转爆震发动机不需要叶片,其结构是大大的简化了,运动部件相较于涡扇发动机来说是大大的减少,所以采用陶瓷材料既可以耐高温,又不会因为需要旋转导致强度不够。
既然寿命已经达到了60小时,这款d3发动机今后就可以进行量产了,于是王建昆开始让基地的材料研究所,机械研究所协力攻关,研究如何采用常规方法来制造这款旋转爆震发动机。
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采用3d打印的方式一次成型,另外一个就是采用较传统的方法,采用挤压塑型然后高温煅烧制造出需要的零部件。
3d打印的方式主要是要找到合适的磨料,还要要研究如何制造这种磨料。
在寻找磨料时王建昆的超能力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他根据材料的元素排布结构,用超能力制造了上百种不同结构,不同大小的磨料颗粒供材料研究所进行试验。
至于找到了那种合适的磨料,如何用常规的方法制造就需要基地的科研人员想办法了,他没那么多的精力来进行这种探索研究,智子的计算能力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挤压塑型加高温锻烧的方法也是需要不断的试验的,因为采用什么样元素配比的瓷胚,尺寸要放宽多少,挤压需要多大的压力,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分别是要多少,这些都是需要不断的进行试验才能得到的数据。
此时基地内的植入了脑机芯片的自然人研究人员已经多达上百,新人类研究助手也多达上千人,科研仪器也被王建昆大量的制造了出来,所以进行这种排列组合式的探索研究没有人力瓶颈和环境瓶颈,就看运气怎么样了。
……
“信使1号”通信卫星上天之后,王建昆带着地面上的研究人员和高空飞艇值班人员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
首先是信号接收与传输测试:
验证卫星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的能力,包括对不同频率、极化方式、信号符码率等参数的适应性。
测试信号强度、质量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确保可靠的数据传输。
通信技术验证:
如 ka频段宽带通信技术试验,验证该频段通信的可行性和性能,为下一代卫星通信系统升级奠定基础。
对无线电通信、信号同步等技术进行验证,确保通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以上两项实验都完成后,反馈回来的结果都非常的好,符合智子设计的预期目标。
接着又对信使1号”通信卫星进行了一系列的其他实验。
数据传输试验:检测卫星在不同数据负载下的数据传输速率、误码率等指标,评估其数据传输能力。
信号处理试验:验证太空环境中的信号处理技术和设备的性能,包括对信号的编码、解码、调制、解调等处理过程的测试。
功能及性能测试:对卫星的整体功能进行全面测试,包括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等业务的正常运行,以及卫星的可靠性、稳定性、寿命等性能指标的评估。
轨道及姿态控制测试:验证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保持和姿态控制能力,确保卫星能够准确地指向目标并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环境适应性测试:检验卫星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包括对温度、辐射、真空等条件的耐受能力。
完成以上这些测试费了10天的时间,空中的飞艇值班人员和地面上多处站点都参与了进来,调动的人力物力是非常的多了。
幸好测试的结果非常好,这颗卫星的性能远超预估,如果不碰到太空陨石这种极小概率的情况,它可以在400公里轨道上待好几年,远不是最初预估的半年左右。
因为王建昆很奢侈的采用了很多石墨烯材料,其卫星主体被这种材料防护得非常严密,内部的芯片和电子部件几乎不会受到太空辐射的影响。
在完成所有的测试科目后,王建昆让智子根据实验情况对原来设计的“信使2号”极轨通信卫星和“信使3号”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了一些改进。
主要就是进行减重,因为第一代通信网不需要那么强的性能和那么长的寿命,根据现有的技术发展速度推算,这第一代卫星通信用3年左右就需要更换了,到时候需要把它们的轨道资源让给下一代卫星。
在完成了减重设计后,在3月14号,王建昆让航天研究所装备好把“信使2号”通信卫星先送3枚到太空,进行第一阶段的组网测试。
这段时间是缅北难得的好天气,下雨的时间很少,一旦到了5月份之后,这里的雨水就会急剧增多,而且还经常有大风。
因此这段时间不仅是基地内在忙着搞建设和航天实验,基地外部也在进行大量的建设。
小舅也忙着协调各方,吊运各种需要保密使用的机械设备,所以很少来基地内看王建昆进行的通信实验。
因此王建昆在实验开始前,发消息给小舅,让他知道全球卫星通信网即将开始组建了。
“小舅,在哪呢?”
“建昆,我在欣贝廷这边的大铜矿附近,检查电动机械设备,防止底下的人泄露出去。”
“那没有发生什么异常吧?”
“检查了一遍了,你制造的那些电动工具以及石墨烯电池都完好,没有丢失的情况,就是有些设备配件不多了,再用一段时间就没配件更换了,要你重新制造一批出来。”
“好啊,你列个清单给我,我抽时间制造一批。”
王建昆听到没有出现电动设备丢失,把心放下了,这些设备里面用到了很多石墨烯以及超常温超导材料,目前是绝对不能泄露出去的。
至于很多部件损耗,王建昆倒是很理解,因为这些电动设备的工作环境都是比较差的,而且现在几乎都是人休息设备不休息,所以出现损耗很正常,他用超能力制造一批也很快,不需要耗费多少精力。
“好,我检查完整理好发给你,建昆你找我是有什么事情吗?”
“咱们的全球卫星通信网明天就要开始正式组建了,这次将先发射3颗极轨卫星,等完成第一阶段的组网实验后,就要开始连续发射,争取在5月份之前完成组网。”
“好啊,这是个好消息,明天几点,我看下有时间来一趟基地。”
“还是上午9点开始,小舅你自己安排,没时间来的话,用脑波头盔接入数据链观看也是可以的。”
“行,那看情况,没有紧急的事我会去的。”
……
3月15号一早,王建昆洗漱吃早餐,大米粥加油条和猪肉大葱包子,吃饱后慢悠悠的走着去远处的航天研究所。
王建昆根据之前的一系列发射任务执行情况,同时也参考了美国,苏联和中国这三个国家在新闻节目中展示的指挥控制大厅的情况,结合他目前已经掌握的众多技术,研究所内的指挥控制大厅已经完成了新的部署。
大厅最前面有一面约 50平方米的大屏幕,航天飞机或者今后的火箭发射时,大屏幕将分成三个显示区域,中间区域显示图像,两边区域显示相关的数据。
在航天飞机进入云层前,屏幕上显示的是实际跟踪拍摄到的飞艇带着航天飞机上升画面,飞艇进入云层无法监测后,将显示一个三维立体图像,以及飞艇上方自带的摄像头拍摄回传的图像。
正对着大屏幕,有 3排操作台,每排有 18台电脑。
距离大屏幕最近的一排是技术人员操作区,主要由技术人员对大屏幕上的数据和图像进行实时监控。第二排是基地的测控和气象等方面人员的操作区。
第三排是指挥决策区,卫星发射时,基地总指令长、司令员都将在这里指挥发射,做出决策。
8点半不到,王建昆来到了指挥控制大厅,总指令长看到他来了后,连忙跑过去跟他汇报。
“报告总指挥,现在起飞区正在将‘启航号’固定在飞艇货舱下方,屏幕上有起飞区的监控图像。”
“挺好,你按照任务计划进行指挥吧,我就在旁边观看,不发表意见。”说完就往后方的观众席位走去。
“是。”总指令长目送王建昆走了后,才回到他的位置上,开始用脑机芯片跟各系统各部门进行不断的信息交流。
王建昆坐下后,看到前面的大屏幕上中间被分割成了4块,分别显示不同角度拍摄到的“启航号”航天飞机与高空飞艇进行组合固定的画面。
此时飞艇已经充了部分氦气进入中间部位的硬壳气囊,它悬浮在了空中,周边的绳索将其拉住不让它上浮。
下方的货舱距离地面10米,下方的“启航号”与货舱地板之间只隔了几十厘米。
地勤人员正在用软连接杆将货舱与地下的航天飞机机背部的几个固定点进行连接,这些软连接杆是特制的,能承受好几十吨的拉力,跟美军航母上用来弹射飞机的连杆非常像,当时设计时也确实参考了美军航母上用到的这个配件。
几分钟后,地勤人员完成了连接,然后另外几组检查人员按照顺序一一对这些连接杆和连接部位进行检查。
“倒计时10分钟,飞艇做好起飞准备。”
“飞艇收到。”
在8点50分整,总指令长按照计划下达了10分钟倒计时准备,飞艇此时收到指令后,打开3台升力风扇,保持在最低的速度运转,确保起飞命令下达后,能准时起飞。
“1分钟倒计时,地面人员撤离确认,其他单位注意做好观测准备。”
“10,9,8,……,3,2,1,起飞。”
跟前面十多次的任务非常相似,起飞命令下达后,飞艇上的固定绳索瞬间脱离,升力风扇的转速提升到了60%,带着下方的“启航号”航天飞机离开了地面。
前面的大屏幕上的4块画面合成了一个,是基地远处山腰处的光学跟踪设备拍摄到的画面,飞艇正带着“启航号”缓缓的往高空飞去。
在距离地面1万多米后,地面上的光学跟踪设备拍摄的画面就很模糊了,前方的控制人员及时的转换了视角,切换到在远处伴飞升空的一艘飞艇上拍摄的画面。
而两边的一些数据也在不断的变动,有高度数据,大气压强数据,风速数据,温度数据等等。
“建昆,怎么样,航天飞机升空了吗?”
王建昆正看得入神,肩膀被人拍了一下,回过头看发现是小舅来了。
“小舅,你来了,我还以为你没时间过来呢。”
“是有点事情耽误了,不过很快就处理好了,这是还在飞艇带飞升空阶段?”小舅指着前面的大屏幕问道。
“是的,现在是9点25了,飞艇高度已经达到3,8万米,再过几分钟就要释放航天飞机了。”
“嗯,这指挥大厅被你这么一整,还真挺科幻的,比电视上看到的那3个大国展示出来的不知道要先进多少倍。”
“他们现在还没掌握led蓝光技术,也造不出来这么大的屏幕,还在用投影机进行投影,所以相比咱们这用的大型led屏幕来说确实档次低了不少。”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推广这项技术啊,你前年就研究出来了吧?”
“再等等吧,目前量产的成本还比较高,生产效率比较低下,也没有产生技术代差,这时候开始推广只会便宜了欧美等国,等咱们的量产技术完成两三次迭代后,再来推广这项技术,到时候一旦欧美等国开始抄袭复制咱们的技术,咱们就推出下一代的,性能更好的led,让他们的投资血本无归,这样来几次之后他们应该就不敢跟进投资了。”
“你这方法还真特别,也就你能用,别人还真用不了啊。”
“那是,我也是研究很久才想到的这个办法,咱们的起点太低,不想些歪招是拼不过他们的。”
“航天飞机释放倒计时准备。”
王建昆和小舅闲聊时,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了9点半,总指令长看到飞艇已经到达指定位置,各项气象数据和航天飞机的监测数据都达到起飞要求,于是下达了起飞倒计时指令。
此时前排的控制人员一个个都开始正襟危坐,手放在操作板或者鼠标上,等待倒计时的结束。
“10,9,8,……,3,2,1,释放。”
此时大屏幕上可以看到连接杆末端与航天飞机脱离,固定点处的蒙皮也快速的闭合,在下降100多米后,机翼下方的两枚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动机先点火,冒出大量的白色烟雾,尾部的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也在随后成功点火,喷出了3道长长的蓝色尾焰,推动着“启航号”航天飞机向跟高的空域飞去。
在上升到6万米高度后,空中飞艇上的光学跟踪设备也看不清楚了,前面的大屏幕切换成了“启航号”的动画以及外置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
在卡门线附近,两枚火箭在助推着“启航号”冲刺到第一宇宙速度后,跟航天飞机进行了脱离,航天飞机上的外置摄像头拍摄到了清晰的火箭残骸离开的画面。
“建昆,你说这火箭能不能回收啊?你看每次发射,都有两枚这种火箭被扔到印度洋里,是不是有点浪费?”
“火箭还回收啊?没必要吧,这种固体火箭的结构很简单的,主要是药柱的形状和尾部的喷管有些技术价值,但是药柱已经烧完了,喷管也是一次性设计的,烧完已经不能用了。”
“这样啊,那今后的液体火箭呢,能不能回收?”
王建昆还真被问住了,他还从来没考虑过要对火箭进行回收,因为在他的概念里火箭就是一次性的,世界上其他几个大国设计制造的火箭也都是一次性的,美国为什么搞航天飞机,不就是考虑到火箭每次用完就废了,成本很高,于是想着用航天飞机,能进行重复使用吗?
他没有急着反驳,而是让智子进行一次火箭回收的技术推演。
大概半分钟不到,智子根据已知的一些条件,反馈火箭确实是有可能进行回收的,其技术难点如下
高精度姿态控制:火箭在返回地球时,需要准确控制下降速度和角度,避免剧烈的空气动力学力量导致火箭失控或损坏,这就要求掌握精准的导航技术和着陆控制系统,以保证火箭准确地返回目标区域。
速度控制:火箭发动机需要具备多次启动和大范围推力调节的能力,以便在返回过程中能够精确控制速度。
热力学负荷应对:在重返大气层时,火箭会经历剧烈的大气摩擦和高温,所以要研发耐高温材料,并采取有效的冷却措施,确保火箭能够承受高温环境下的热压力。
精确的导航和着陆:成功回收火箭需要精确的导航系统来确定着陆点,并实现准确的着陆控制。着陆点的选择和精度至关重要,同时环境因素如风速、地形等也会对着陆过程产生影响,需要实时调整和适应。
燃料储存和再利用:为了实现回收,火箭需要足够的燃料储备,在返回地球时进行再启动和悬停。这不仅要求火箭设计合理,能够容纳足够的燃料,还需要研发经济有效的燃料储存和再利用技术,以确保回收的成本降低,并提高运载能力。
可靠性和安全性:回收失败可能导致火箭坠毁或造成其他危险,对人员和设备安全构成威胁,所以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火箭回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看完智子给出的这些技术难点,王建昆发现有他的超能力在,完成这些技术攻关是很有可能的。
“额,小舅,你脑子还真挺活,我大概算了下,这液体火箭确实是有回收利用价值的,每枚液体火箭最值钱的就是发动机,控制系统和火箭客体了,如果能回收并重复利用,那么现有的卫星发射成本将大大降低。”
“真的?我就是突发奇想,建昆,这航天飞机短期内我看也是不能对外展示的,但是火箭的话等咱们完成统一后,应该有那个实力搞一搞了,咱们就搞可回收火箭怎么样?”
面对小舅的提议,王建昆思考了几分钟,然后回复道:“好啊,我改变下后续的火箭研究项目,把可回收这一条加入进去。”
就这样,可回收火箭就在这间指挥控制大厅中产生了,王建昆让智子根据现有的条件和他的超能力,开始设计第一款可回收火箭了。
不过他目前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全球通信卫星组网上,在他和小舅谈话的时间里,第一枚“信使2号”通信卫星已经被“启航号”投放到780公里的极地轨道上了。
现在“启航号”正在飞往下一个投放点,准备进行第二枚“信使2号”通信卫星的投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