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卫星发射成功
第二天的天气依然良好,风速虽然达到了2级,但是对于航天飞机的起飞和降落没有什么影响。
昨天晚上,王建昆在地勤人员收集完数据后,根据智子给出的修改意见,对“启航号”上的一些部位进行了小改动。
然后用超能力制造了两枚小型固体火箭助推器,让地勤人员连夜安装到了航天飞机下方。
所以早上机库打开后,“启航号”已经完成了起飞前的准备了。
这次飞行不是从地面开始滑跑起飞,而是由一艘高空货运飞艇将“启航号”吊运到4万米的高空,在那里进行释放起飞。
“报告总指挥,各观测点已经准备就绪,系统自检也已经完成,可以起飞了,请指示。”总指令长向已经飞到空中的王建昆汇报道。
“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我在空中等着它。”
“收到。”
“各单位注意,吊运工作5分钟倒计时准备,请飞艇部做好起飞准备。”
“收到,飞艇已经检验完成,跟‘启航号’的连接也检查完毕,没有异常。”
“明白,1分钟倒计时准备,控制室注意,飞艇将带着‘启航号’升空了。”
在指令长喊1分钟倒计时准备时,飞艇的电动升力风扇已经打开,保持着让飞艇悬空,此时地面固定绳已经绷直,一旦倒计时结束,这些固定绳将与飞艇脱离,让飞艇带着“启航号”自由的飞向高空。
“10,9,8……,3,2,1,起飞。”
随着最后的“起飞”口令发出,远处跑道上的飞艇脱离了绳索的束缚,带着下方的“启航号”缓缓的往空中飞去。
此时王建昆正待在另外一艘飞艇上,那艘飞艇也搭载着“雷鸟”号,他将在“启航号”脱离飞艇,打开固体火箭助推器时跟踪一段,确保第一次带助推器飞行能够顺利。
万一在起飞阶段出现异常,他也能够及时的用超能力投射出当时的场景,然后回来让智子进行相应的修改。
如果是常规的发展航天飞机,前面这些步骤其实都是应该在地面的风洞进行的,把制造出来的小模型放到风洞里去吹,然后根据风洞实验的结果来进行全尺寸原型机的制造。
不过王建昆发现制造风洞很麻烦,而且高超音速比如10倍音速以上的风洞很难制造,从收集回来的资料看,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风洞是苏联的,也只有6倍音速,美国的风洞还不到5倍音速。
至于为什么美国和苏联没有10倍以上的风洞,却能够制造出弹道导弹和航天飞机呢?
因为火箭的结构是非常简单的,整个就是一个长圆柱形加头部的尖锥,所以没有高超音速风洞也没多大关系,弹体表面的流体情况比较好推算,另外他们在上升段的速度并不快,在卡门线下的速度其实是不到10马赫的,而且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受到的空气影响会非常小,而越过卡门线后,其实都可以不考虑气动外形了,稀薄的空气已经不能对飞行器产生什么影响。
洲际导弹的弹头在下降阶段是非常小的,密度也非常的大,其结构也特简单,就是一个尖椎体,其速度也就在最后距离地面几公里时会上升到10马赫以上,由于尖椎体会自旋,所以大气对其影响非常的小,最后阶段也几乎是垂直砸向地面的,不需要考虑气流的影响。
所以此时世界上并没有国家发展出超过10倍音速以上的风洞,但是即使是5倍以上音速的风洞技术也是保密的,王建昆目前还没有收集到相关的制造技术,而他即使能通过一些公开的理论知识,摸索着来发展风洞技术,那也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
因此他暂时不打算发展风洞技术,先用超能力来进行实物试飞,即使实验失败,损失也不会很大,就是浪费一些基础原料和能量。
此时的基地上空,两架飞艇垂直高度相差了300多米,水平位置相距500米,在空气浮力和电动升力风扇的带动下,缓缓的向4万米的高空进发。
到了5千米左右,飞艇穿过几片白色的云层,金色的阳光撒向飞艇,反射出一片耀眼的光芒。
过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两架飞艇终于来到了4万米的高空,从这里眺望远方,大地的弧线已经出现,北方的喜马拉雅山脉此时也显得非常平缓,看起来好像白色的低缓丘陵。
“报告总指挥,飞艇已经到达指定高度,按照计划,5分钟后就要开始投放并点火起飞了。”
“可以投放起飞。”
“收到。”
“各单位注意,5分钟后将投放点火,空中保障人员请现在再次对‘启航号’进行检查,确保不带病发射。”
“收到。”
“空中检测已完成,一切正常,可以投放起飞。”3分钟后,飞艇下方吊舱内的空中保障人员对“启航号”进行了最后一次检查。
“倒计时1分钟准备。”
“倒计时10秒,10,9,8……,3,2,1,投放。”
随着地面总指令员的投放命令下达,王建昆在“雷鸟”号上看到“启航号”脱离飞艇下方的固定锁,在重力作用下下坠了100米左右,上方的飞艇在卸下14吨的重量后,也向上窜了几十米,其水平方向也跟“启航号”拉开了200米的距离。
此时“启航号”翼根下的两枚固体火箭发动机按照设定的程序点火启动,发出大量的白烟,其尾部的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也点火成功,发出了淡蓝色的尾焰。
“启航号”在3+2的超强动力推动下,速度瞬间由几十公里每小时窜升到了几百公里每小时,然后以每秒15g的加速度一直加速,仅仅过了5秒,其速度就超过了2马赫。
王建昆驾驶着“雷鸟号”在其旁边跟踪记录着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后的飞行状态,然后跟踪了10秒不到就不得不远离“启航号”了。
因为在速度达到2马赫不仅,“启航号”就完成了平飞到爬高斜向上飞行的转变。
王建昆就这样在4万米的高空往赤道方向飞去,因为按照飞行试验,其将在赤道上空越过卡门线,然后掉头向下飞到南回归线附近再返回。
“报告总指挥,助推器分离成功,分离时‘启航号’的速度已达到23马赫,高度达到了9万米。”
“收到,注意跟踪助推器残骸落点,如果是在主要的航线附近,注意后续改变飞行路径。”
“明白总指挥,现在‘启航号’已经越过卡门线,速度30马赫,5秒后就要关闭发动机掉头向下了。”
“很好,这说明有火箭助推器助推,咱们的‘启航号’能够带着载荷飞到太空了,注意返回时的黑障区,光学跟踪设备要密切注意。”
“收到,此时南印度洋上空有6艘观测飞艇在,此时都已经跟踪到了‘启航号’,总指挥你可以接入数据链观看跟踪的画面。”
于是王建昆一边驾驶着“雷鸟号”让其飞往南印度洋,一边用脑波头盔接入数据链,接收南回归线到赤道线之间的几艘空中观测飞艇的数据。
在那浩瀚无垠的高空,四万米之上,光学跟踪系统的镜头如同一双锐利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卡门线附近的启航号。
只见启航号突然来了个惊险的掉头向下,如同一颗流星般向着地球疾驰而去。
当它闯入 85公里的空域时,便一头扎进了黑障区。
瞬间,启航号被高温等离子火焰层层包围,那火焰仿佛是从地狱中窜出的恶魔,张牙舞爪地将启航号吞噬。
在镜头里,启航号渐渐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不断地下降,那炽热的光芒仿佛要将整个天空都点燃。
随着高度不断降低,到 40公里时,火焰又逐渐减少,就像那恶魔的力量在慢慢减弱。
渐渐地,启航号那熟悉的身影又慢慢从火焰中显露出来,仿佛是从烈火中重生的凤凰,带着一丝神秘与威严,继续着它的归途。王建昆也几秒钟后赶到“启航号”的附近,此时它的高度降低到了3万米,速度也只有不到2马赫了。
尾部的发动机在程序控制下成功再启动,让它保持着2马赫的速度,调转方向往缅北基地飞去。
当回到缅北基地,王建昆已经收集完数据,此次智子经过计算,发现这个构型和大小的“启航号”航天飞机已经没有需要改动的了,其气动外形已经非常完美,结构强度也能满足天地往返飞行。
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也经过了长时间的飞行考验,并且经过了高温和低温的变化,没有出现未知的异常情况,所以基本可以定型了。
“小舅,今天的完全体飞行测试也圆满完成,明天‘启航号’就要飞往真正的太空了。”
“好,非常好,明天我让几位高层一起观看外太空飞行试验,对了建昆,明天会带载荷到太空中吗?”
“带的,会带1吨多的载荷,是1颗‘信使1号’试验卫星,它的运行高度是在400公里,使用寿命在半年左右,其主要使命是测试我设计制造的卫星信号收发装置在外太空能否正常工作,以及通信质量情况。”
“运行高度是400公里的话,只有1颗卫星不能很好的进行通信吧。”
“是的,后续在这个高度会发射多颗卫星,组成一个小型的通信网,主要是确保亚太地区的通信,等到通信技术试验完成后,会发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到时候高低空卫星组网,全球大部分地区都能用卫星进行通信了。”
“哦?那大概要多久啊。”
“如果明天的‘信使1号’载荷能成功到达预定轨道的并且成功运行的话,后续将会进行一段密集的发射,总共是要发射66枚,轨道高度约在780公里,都是极地轨道,每条轨道上有 11颗卫星,共 6条轨道,形成一个完整的星座,这些卫星可以覆盖全球 99%的地区,包括极地和海洋。
每枚‘信使号’卫星的重量在1吨出头一点,‘启航号’每次起飞可以携带11枚这种卫星,总共只要飞6次就能完成低轨道卫星网的搭建,然后再携带3吨多的同步轨道卫星,只要1次就能完成部署。
前前后后如果一切顺利,大概只需要3个月左右就能完成。”
“3个月就能完成?那确实挺快的,建昆,那这样咱们的移动通信是不是可以升级到卫星通信啦?”
“暂时还不行,咱们在移动通信上的投资还没完全收回来呢,而且也不能暴露咱们已经发射了那么多的卫星了,所以这卫星通信网目前只提供给脑机芯片和脑波头盔连接使用。”
“哦,我给忘了还得保密一段时间,好吧,那明天什么时间点开始试验?”
“明天上午9点正式开始,不过‘启航号’飞到空中需要半小时左右,所以你们如果忙的话可以9点半再接入数据链进行观看,那时候刚好可以看空中投放和点火,飞到太空投放卫星的时间很短,10多分钟就能完成。”
“好啊,那我把时间告诉几位高层领导。”
当天晚上,王建昆在航天研究所的机库内制造出早已设计好的“信使号”卫星,它的具体重量是1022公斤,采用石墨烯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在太空中的光能转化率高达60%,内部有个能储存1万度电的石墨烯电池。
制造好后,研究所内的地勤人员按照操作手册小心的将它吊装到“启航号”的货舱内,然后小心仔细的进行固定。
这些地勤人员其实是在为后续的大量发射做准备,因为王建昆打算这次试验成功后,他负责制造出66枚“信使号”通信卫星,然后让航天研究所的新人类进行后续的发射任务,他就不参与到后续的重复工作中了,因为他有其他的研究需要进行。
……
1984年2月29号,此时天空飘着小雨,整个缅北基地都被春雨笼罩,地面雾蒙蒙的,都是蒸发的水汽。
幸好“启航号”航天飞机此次飞行是从4万米的高空开始的,飞艇在这种天气下完全可以带着它飞到4万米的高空,所以即使是下雨天,能见度特别低的情况,也能进行航天发射。
“小舅,马上就要开始了,准备接入数据链吧,可以先从基地的视角开始看。”差10分钟到9点,王建昆提醒远在朗道的小舅。
“好,我们这就接入进去。”
等小舅和其他几位高层领导都接入数据链后,王建昆让总指令长按照预定的时间进行试验。
9点一到,随着总指令长的“起飞”命令下达,飞艇载着16吨多重的启航号,在雨雾中缓缓的升空。
此时机场跑道上的探照灯都打开了,为了让摄像系统拍摄清楚这起飞的画面。
细雨纷飞间,飞艇破开头顶厚厚的云层,来到了万米高空,阳光照耀在粘了冰晶的飞艇上,是水珠在高空的低温下凝结而成的,冰晶反射着耀眼的金光,飞艇此时像披了一层金色的薄纱。
随着高度的增加,飞艇上的冰晶开始升华气化然后消失,到了4万米的高度,它停了下来然后在水平方向加速。
“报告总指挥,启航号已准备完毕,是否发射,请指示。”总指令长在接收完各部门的汇报后,发出了请求。
“发射。”王建昆回复
9点30分整,随着发射指令下达,‘启航号’脱离了飞艇,然后在其下方300米处点燃了2枚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
这次起飞因为增加了1吨多的卫星载荷,所以加速度稍微小了一点,不过在光学跟踪系统的镜头里,那还是非常的快,只见嗖的一下就窜出老远,然后来到下一个观测镜头内。
在平飞了几秒钟获得了一些初速度后,“启航号”在舵面的控制下,抬起机头快速的往高空飞去。
在进入孟加拉湾时,“启航号”就来到了卡门线附近,速度也达到了23马赫,并且还在加速。
当飞过卡门线后,高空观测的光学系统就看不到“启航号”的身影了,只能靠空中雷达来观测。
王建昆从印度洋上空的雷达数据里得知,“启航号”在到达赤道附近时,高度就已经达到350公里了,此时它已经关闭了发动机,靠着惯性带着“信使1号”卫星往400公里的预定轨道飞去。
过了十几秒钟,它到达预定轨道了,在中央电脑的控制下,它打开背部的货舱,露出里面的“信使1号”,然后货舱上的机械锁夹取住卫星,固定梢也在程序控制下打开,机械手将“信使1号”卫星缓缓的移出货舱。
地面雷达实时的跟踪着,不断将坐标数据发送给“启航号”,它周边的几个姿态调整喷口在中央电脑计算出位置数据后断断续续的喷出气体,将其位置调整到位。
它在调整到位之后,机械手松开,卫星正式与“启航号”脱离。
“信使1号”卫星脱离“启航号”后,在地面测控站的指令下打开石墨烯太阳能帆板,然后正式开始了它的太空工作。
它的第一条信息是预存到卫星电脑里的,总共是14个字,“信使1号向全解阵全体成员问好”。
此时几位全解阵的高层都通过空中通信飞艇的转接,接收到了这条来自太空的问候,高兴得都从座椅上站立了起来,带着会议室里的所有人开始鼓掌。
此时“启航号”开始关闭货舱,然后在姿态发动机的调整下逐步降低高度,它要在绕地球一圈后从z上空进入大气层,然后在孟加拉湾上空完成减速来到3万米的空中,再在尾部的旋转爆震发动机的推动下回到缅北基地。
王建昆此时还在印度洋上空,他驾驶着“雷鸟号”,以2马赫的速度慢慢往回飞,打算在孟加拉湾上空迎接返回的“启航号”,然后和它一起回基地。
因为降低了飞行高度,所以启航号并不需要90分钟才能绕一圈,大概60分钟不到,他就在z南部上空进入卡门线下,这地方地广人稀,通信不便,所以从这里进入大气层不会被什么人发现,因为到黑障区时已经是到缅北上空了。
王建昆赶到孟加拉湾上空时,完成了太空送货任务的“启航号”也刚好到达。
于是他一路护送着“启航号”往缅北基地飞,在空中他就收到了全解阵高层领导的祝贺。
此后的两周,王建昆不断跟踪着“信使1号”的通信测试工作,也带着航天研究所的人不断的熟悉启航号的发射,让他们尽快掌握发射程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