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都市现实 >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 第275章 本科毕业以及各自的去处

第275章 本科毕业以及各自的去处

第275章 本科毕业以及各自的去处

1987年6月22号,王建昆回到阔别已久的bj,参加清华大学的毕业典礼。

他是1983年9月份到清华上学的,同批的7大弟子,吴萧义,还有另外几位校长安排参与他培训的学生也是在今年本科毕业。

他自己从85年下半年开始,基本上就是用分身代替他在学校学习上课,只是偶尔回来一趟,同步下记忆,参与老乡会,陪家人到bj旅游等,其他时间他的本体都是在缅甸或者国外几大基地度过。

后面两年,他基本就没发表什么重量级的论文了,而是让分身按部就班的学习和考试。

不过他之前发表的那几篇关于ns方程的论文,正在国内的多个保密研究所不断的发挥重大作用。

在他大三下半年,数学系就已经找到他,希望他能留校读研或者留校任教了。

王建昆当时结合了国内的政策发展情况,决定接受学校的邀请,继续留校读研。

此时国内的政策还是比较严格的,大部分的领域还是封闭状态,只有小部分领域放松了管理,他如果想在国内自由的发展,不接受分配而是选择自己择业的话,几乎不可能。

另外家人,学校都会觉得很另类。

家里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和父亲当然是希望他能在体制内。

如果此时选择毕业,势必要接受学校的工作分配。

数学系毕业一般是分配到一些研究所工作,那样他还不如留在学校里更自由。

其他的7大弟子中,学理科的5位都选择了待在学校读研。

学文科的2位则是直接毕业参加工作。

俞子润是北大经济学系的,在前两年就到商务部实习。

还没毕业,商务部就向学校要人了。

她本身的气质形象就非常好,还会多国语言,英语和日语几乎可以与专业翻译媲美。

因此在实习期间,商务部的好几位领导就对她非常看重,在大四上半年,就已经跟她谈毕业后的待遇和级别。

虽然受制于部门规章制度,一开始的级别只能按照实习生的最高级定,但是待遇方面则是参考正科级待遇。

俞子润当时还特地来清华找王建昆的分身参谋。

分身按照王建昆本体之前制定的预案,支持他加入商务部。

俞子润本身就比较适合从政,从小耳濡目染,商务部需要的语言能力,谈判能力都是她的强项。

这个时候她进入到里面,今后的进步速度绝对不慢。

郑倩则是进入到法院系统工作。

她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在王建昆的帮助下,学习了很多法律知识。

进入大学后,很快就适应了,然后加入到了国内多部法律文件的起草工作中。

虽然年轻,但是此时毕业的她资历可不浅。

她的导师也是法律界的泰斗。

因此她今年一毕业,就能进入到了最高法当一名法官助理了。

她的导师还支持她读在职研究生,这样今后的学历也不会低。

王建昆当然是支持她的选择。

法律工具是今后他在国内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有这么一位弟子进入其中,今后能避免很多麻烦,提供不少助力。

吴萧义这位半朋友半弟子的去处也是非常的好,中组部。

他当年高考的成绩在王建昆的帮助下,也是非常高的。

然后报考的专业也是在他父亲的帮助下精心选择的。

大学期间就进入到了中组部实习。

他本身的成长的家庭环境就是县高官和政府大院。

很多官场上的事情从小就有接触,大学期间又到了负责管理厅局级干部以及更高级别干部考察升迁的部门。

所以他未来能到达的位置应该是所有王建昆熟悉的同学朋友里面最高的了。

此时吴萧义的父亲还是饶州政府部门的前几位领导之一,并且他的的政绩不错,年龄还能支持他再往上升一升。

这样一来,吴萧义前期的发展会有他父亲保驾护航。

到了后期,他自身的位置应该也不低了,认识的人也不少了,不出意外的话,会有无限的可能。

其他5位学理科的,王建昆就不建议他们这个时候去到各研究所或者政府部门工作了。

俞敏是物理专业,本科期间就表现优异,一直是系里前2名。

另外王建昆还时不时的给他一些指导,这使得他在核物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在国内外的多个期刊上,发表了很多凝聚态物理的理论研究论文。

系里给了他两个选择,一个是加入到中科院核物理研究所,跟着院士做一些前沿研究。

另外一个是继续读研,一直到博士毕业。

期间跟着导师做核聚变的相关研究。

此时某位导师已经申请成功了一个关于核聚变已研究的课题,急需有能力的学生加入。

俞敏面对两个选择时,不知道选哪个较好。

王建昆在缅甸听到分身的转述后,让他转达给俞敏,让其继续读研,跟着导师做核聚变研究工作。

此时的中科院里,某些项目其实只能维持在基本的理论研究,因为经费实在欠缺。

俞敏如果此时加入,资历低微的他基本很难有所作为,大概率会在里面耽搁好几年时间。

如果是加入到拥有课题经费的大学导师手下,不仅可以继续学习,还能发挥他之前锻炼出来的实验物理的能力。

可控核聚变技术是下一代的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技术,也是人类文明等级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代表着人类文明基本摆脱了能源限制,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有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可用。

王建昆此时凭借超能力的超级复制能力,基本掌控了核裂变电站的制造技术。

缅北的各种工厂正在大规模生产核裂变电站,用于满足越来越多的电力需求。

他下一个阶段的一个重点任务就是研究出可控核聚变技术。

俞敏此时能加入到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课题里,今后他可以通过他将某些关键技术不知不觉的透露给国内。

此时国外的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究有了重大的进展,这也是他的导师能申请到课题和经费的原因,国家也不想错过未来的能源革命技术。

1986年,苏联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t15装置实现等离子体放电,磁场强度达3.5特斯拉,等离子体电流1.5 ma,验证了超导磁体在核聚变中的可行性。

t15是全球首个采用超导磁体的托卡马克,这为未来的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超导设计奠定基础。

同年,美国的ttr托卡马克聚变试验堆实现了等离子体温度突破1亿摄氏度持续时间0.3秒,首次接近“三重乘积”密度温度约束时间的聚变点火条件。

并且它们还启动氚燃料注入系统测试,这为未来的氘氚聚变实验铺好了路。

另外也是在1986年,欧洲的jet欧洲联合环通过中性束注入nbi加热技术将等离子体约束时间延长至10秒,能量增益因子q值达0.15q=1为能量收支平衡。

以上是磁约束取得的重大进展,惯性约束方面也不少。

1986年,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nova激光器实现氘氚靶丸的200倍压缩密度100 g/cm,验证惯性约束聚变的物理可行性。

激光能量吸收效率提升至15%,为后续国家点火装置ni设计提供数据。

日本方面

大阪大学gekko ii于1986年完成升级,激光能量输出达10千焦耳,开展高速成像技术捕捉靶丸内爆过程。

并且在1985年美苏首脑会谈后,1986年正式启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前期设计,目标联合开发可控聚变技术。

参与国有美国、苏联、欧洲、日本

王建昆做出的ns方程的通解在等离子体湍流的研究上也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因此他觉得俞敏此时能加入到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课题里,今后他可以通过他将某些关键技术不知不觉的透露给国内。

郎骏建是信息与电子科学系的,他的毕业分配选择挺多的,不过他觉得还是在大学里更好一些,另外学历也可以刷得更高一些。

此时的他在经济上已经不用发愁了。

原本在高中时就参与或者主导编写的多款软件,已经在星耀集团的推广下,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的市场。

专利费用或者是买断费用就让他成为了百万富翁了,并且今后还有源源不断的收益。

他在大学里参与了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工作,虽然一开始的地位比较低,但是在王建昆的特别关照以及他自己的努力,现在已经能带领团队了。

他那个作业是一个非常新的专业,基本没有什么前辈大佬,有也是在为国家保密项目服务。

因此他本科毕业可以直博,并且已经申请好了课题。

是星耀电子与国内某部门联合支持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

星耀电子的120纳米芯片制程已经可以做出有一定智能程度的ai芯片了。

郎骏建也从王建昆那得到了很多关于脑神经方面的研究技术。

因此他的直博课题就是仿照脑神经的结构,设计出类脑ai芯片。

在这个课题上,王建昆虽然通过超能力判断出硅基的芯片性能上限是非常低的,即使是弱人工智能都很难发展成功。

不过在研究硅基ai芯片时,相应的电路结构以及一些软件是可以在后续的碳基芯片和光量子芯片上起作用的。

电子技术的发展最好还是一步一个脚印,一些前置研究不走一遍的话,后续可能会因为某些问题而不得不进行补课。

因此虽然发展有限,王建昆还是授意星耀电子投资这类项目,并让最先进的芯片生产线帮忙流片。

方贵华是材料系的,他在此前的几年里,帮助王建昆做了很多辅助研究,主要是帮忙测算由智子设计,王建昆用超能力制造出来的一些新材料。

并且在学习上也非常刻苦,成绩一直是系里的第一名。

因此在大二时,就被导师推荐到超导材料的研究课题组参与研究工作。

王建昆也时不时的为他提供一些关于高温超导甚至常温超导的一些研究思路。

在他的帮助下,本科期间做的几个课题就已经取得了导师的看重。

目前他们所已经完成了某种超导转变温度60k的铜基超导的研制。

这个温度在国际上公开的资料上都是非常领先的。

方贵华是那种材料的主要实验人员,并且在机理分析方面有特别独到的见解,即使是他的导师也认为他今后在超导研究上能取得了不起的成绩。

因此即使是中科院某大佬极力邀请,他的导师也不想放手,让他继续留校读博,参与超导材料研究。

目前他们制造的那种铜基超导材料,在某些尖端领域已经在进行应用了,虽然运行成本还非常昂贵,但是为某些实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王建昆还是压着技术输出的速度的,不然常温超导此时都能提供。

也是考虑到此时国家还比较弱小,现在拿出这种技术来,只会让外国先享受到技术的红利,自身得到的好处并不会太多。

胡春明跟方贵华的经历类似,他是化学系的,加入到了石墨烯的制备研究工作中了。

王建昆对制备技术其实没多少研究,此前的那些超级石墨烯电池都是直接用超能力合成的,常规的制造研究虽然已经在缅北基地组织了人进行研究,但是进展还不是很大。

目前也只能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造出直径不超过2厘米的单层或多层石墨烯片。

这个尺寸的石墨烯片用来工业应用还是小了点,但是进行试验研究还是足够了。

王建昆打算等胡春明正式开始研究生生涯时,再将相应的技术通过启发式的引导传递到国内。

当然他所在的课题组也是独立取得了某些成果的,已经能用自行设计的设备,制造出多层的,直径在1厘米左右的石墨烯片。

程明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他在本科期间参与了某些重大水利工程。

此时的他虽然临近毕业,但是还跟着导师在京津高铁线路选址的工地上忙活着。

他也选择继续留在学校,跟着导师能参与到一些重大的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中。

不仅学历能得到提升,学到的知识也更加的全面,比某建设局的工作会好不少。

另外还有好几位同县考来bj的,他们基本都选择走出学校,接受工作分配。

这个时候能分到的工作就比前三界的学生差不少了,文科专业基本很难进入部委了,理科专业则要看哪个方面,还得看个人的科研能力。

王建昆对他们就不怎么熟悉了,只是偶尔在同乡会上跟他们简单的聊几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