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笼罩着繁华的南京城。
临近秦淮河的商业坊内,灯火阑珊,不时传来丝竹歌舞声,还有客人宴饮的欢声笑语。
城内官员百姓聚集的坊间,则是一片寂静,只有少数屋宅依旧点着油灯。
此时在督察院副都御使刘宗周府邸内,花厅里灯火摇曳,窗户上倒映着两个被拉长的人影。
黄宗羲与刘宗周对坐,两人之间很安静,只听见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气氛静谧而深沉。
黄宗羲进门后,便一直满面愁容,眉头紧锁,不时地还轻叹一声。
刘宗周见此不禁内心疑惑,他打量着黄宗羲,只见他满是忧郁,也跟着蹙起眉头。
黄宗羲作为宰相,向来以沉稳示人,今日这般姿态,实在反常。
刘宗周轻咳一声,打破了沉默,声音低沉询问:“阁老,您这是因何事烦心啊?”
黄宗羲抬起头,目光与刘宗周相撞,眼神中藏着无尽的忧虑。
果然,官员都是天生的演技派。
他犹豫了一下,嘴唇微微动了动,终于开口问道:“刘都院可知晓,安控司已提前出发,在淮安大肆抓捕官员一事?“
刘宗周的脸色瞬间一变,眉头紧皱,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前不久,皇帝高欢命令都察院与安控司一起调查淮安官办资产流失一案。
刘宗周认为这是李岩为首的豫党,不甘心政治上的失败,有意找黄家的麻烦,动摇他们党派正进行的改革,,而后借机重新上台。
因此刘宗周主动找到黄宗羲,不仅提醒了黄家,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拖延,给黄宗羲争取清理隐患的时间、
按着他命令,督察院派往淮安的巡察御史,如今依旧滞留南京。
他万万没想到,安控司竟然不等督察院的人,直接甩开督察院,擅自行动。
这让刘宗周以为黄宗羲所忧虑的是,安控司行动打了黄家一个措手不及,黄公子犯事的证据已经被安控司掌控。
他向前倾了倾身子,连忙意图补救:“安控司提前行动,本官也没想到!本官明日这就派巡察御史赶往淮安,掌握调查之权。“
黄宗羲摆了摆手,听了他的表态,依旧叹了口气,“淮安之事,本阁不怕查。真查出问题,谁的责任谁承担,即便我儿真的参与了官商勾结、侵占官办资产,我也绝不会徇私枉法,定会送他入狱,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
刘宗周听他话说得大义凛然,似乎是已经做好了接受最坏结果的准备,可却又见他脸上忧色不改,不禁安慰道:“阁老也不必太过忧虑,即便安控司真查到什么,到审理时,大理寺那边也有我们的人。这最终解释权,还是在我们手里!。”
“本阁并非为调查忧虑!”黄宗羲的声音低沉道:“本阁担心的是,皇帝重用安控司这样的特务机构,非社稷之幸!这次安控司能在淮安随意抓捕未定罪的官员,那以后呢?他们会不会像前朝锦衣卫、厂卫一般,直接绕过三法司,肆意抓捕大臣,陷害忠良?“
刘宗周闻言,明白黄宗羲的担忧,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作为老东林,他对前朝厂卫的恐怖,可谓至今记忆犹新。
当年东林六君子的遭遇,刘宗周并没有忘记。
现在刘宗周算是明白黄宗羲为何忧虑了。
对于东林而言,魏公公主政那些年,可以说是最黑暗的时代。
“皇帝重用安控司,确实糊涂!朝廷运作当有法度和规则,岂能任由安控司破坏!“刘宗周的脸色变得阴沉,“阁老,安控司这般肆意妄为,随意抓捕官员,我等绝不能坐视不管!“
黄宗羲见刘宗周被自己成功煽动,心中对于把他当枪使,感到一丝愧疚。
但为了他自己,为了黄家,也为了实现君宪的政治抱负,他只能借此来阻止安控司对黄家的调查。
这不仅是为了,避免安控司掌控他儿子的犯罪证据,让皇帝有借口罢免他。
同时也为了利益刘宗周带起百官舆论,让皇帝不得不放弃安控司。
而皇帝没了安控司这样的强力机构,那么皇帝高欢就会像崇祯一样,失去对朝臣的威慑能力,成为一个弱势的皇帝。
这样他就能绝处逢生,而只要他将文官集团,都发展成立宪派,再得到一些军中将领支持,他便能直接对抗皇帝,而皇帝也很难把他怎么样。
黄宗羲恰到好处的叹了口气,“本阁也想阻止,避免陛下走向歧途。但此事涉及吾儿,本阁却是不好直接出面。若本阁带头弹劾安控司,陛下和朝野皆会质疑本阁乃是出自私心,是为了阻止安控司对吾儿的调查!”
刘宗周闻言沉默片刻,“那便由本官发动同僚,弹劾安控司。若是让这样的特务机构横行朝堂,让他们超然于三法司之外,不经审问,就能随意捉拿,审问,给官员定罪,必定令百官离心,使我朝重蹈前朝的覆辙。“
黄宗羲心中暗喜,脸上却很沉重,“刘副使,此事你可要想清楚!若是如此,必让陛下不喜!”
刘宗周摇摇头,“无妨!这大乾朝,并非陛下一人的。阁老的改革真是势在必行,也只有推行君宪,限制了皇权,才能避免这种事情再度出现!”
黄宗羲闻言,当即站起身来,作揖一礼,惊得刘宗周连忙一把托住,“阁老这是为何,使不得啊!”
黄宗羲给足情绪价值,顺势握住刘宗周的双手,“刘都院高义!此事值得本阁一礼。”
刘宗周被黄宗羲一捧,便再次表态:“明日早朝,本官便联合几位同僚,向陛下进言。本官先从安控司此番私自行动的不合规处入手,再提及前朝厂卫之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力求让陛下收回成命。“
黄宗羲听后,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好,那便靠刘都院了。“
刘宗周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带着一丝坚毅:“阁老言重了,我们东林旧人,本就该同舟共济,共护朝堂清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