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一日,苏莲子的脚已经完全消肿。虽然赵和叮嘱她要歇息静养,可她哪里是能静下来的性子?一会儿在庵堂里跑来跑去,一会儿去看小尼姑们忙东忙西,一刻钟也闲不下来。
妙善法师碍着医仙的情面,几次欲言又止,只能在庵堂里不断地踱来踱去。
不过还好苏莲子伤势已经无碍,用过早饭后,又喝了一碗赵和为她熬的鸡汤。正巧慧达禅师来接,她便由禅师背着回寒山寺了。
赵和让秦季英帮自己看着蒸制风铃草的药炉,自己亲自去送慧达禅师下山。结果过了很久还不见回来。
秦季英去问住持妙善法师,妙善毫不在意地说:“赵施主一向独来独往,自在无碍,常有偶然出门,良久不归的事。有时候夜半离开,贫尼等早上才察觉。想来今天也是有什么私事要处理,忘了交代我们。施主不必忧心。”
秦季英等到中午时分,把蒸制好的药材按赵和交代过的收好,赵和依然没有回来。她这才觉得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于是下山去寻。结果在一处山涧旁边发现了赵和。
她一身剑伤,伏在草丛旁边。山涧侧的草木上有不少刮擦的痕迹,还带着点点血迹——显然她是被人打下山涧的。
秦季英赶忙扶起她,去摸她的脉搏。结果令她大吃一惊!赵和已经气绝身亡了。
赵和并非是普通妇人,她用毒之法独步天下,剑术也颇为高明。竟然忽然之间横尸山涧!对手该是何等高手?不过,赵和早年间结仇无数,其中有不少世家大族,皇亲国戚,武林高手之类,有人来寻仇找到这里也是防不胜防。
她略微翻开她的衣衫查看伤口。却见她遍体鳞伤,让人不忍卒睹。秦季英十分懊悔自己该早点下山寻找,说不定还能祝她一臂之力。
把赵和背在身上,打算带她回白衣庵好好安葬。秦季英起身微微用力,这才发现:刚刚赵和伏倒的山石上,写着两个鲜红的字。
她换了个角度看去。看出第一个字虽然字迹曲折模糊,还能依稀认出是个苏字,第二个字似乎没有写完,像半边人字,那一捺拖出老长,显然是临终之时忽然力气不足导致的。
然而何须写出来?她早该知道这事是谁所为。苏偃要么从赵和那里强抢了解药,要么就是宁可另寻希望渺茫的解药也不愿意告诉自己玦儿的下落!
“苏偃!”她一脚跺在那两个血字上,山岩在脚下不动声息地晃了晃,悄悄裂出了几道细纹。
白衣庵中,赵和的客室内,一封信静静地躺在床上。让匆匆赶回来的秦季英一眼便可看到。那封面上熟悉的字迹让秦季英恨得发狂。
她一把撕开信封,只见里面潇洒的行书写道:“季英二姐见字如晤:偃得近日消息,玦儿已在蜀中。如欲一见,敢辱芳驾移步锦官城,惠临舍下。春风三月,桃李烂漫。偃洒扫庭除,烹茶以待。”
秦季英扫了几眼,几把扯得粉碎。心中却又有疑惑,既然已经透露玦儿的消息,何以还要杀山鬼夺药?不过既然你敢口出狂言,我便如你所愿,只身赴约。
她先去找了妙善禅师,交代好赵和的后事,又留下二十两银子以供开销。自己则打算等明日为赵和安葬之后便动身。
妙善法师唏嘘不已,把庵中为年老尼姑预备下的棺材挪给医仙使用,又主动为她念经超度一晚,以便助她化解此生冤孽,灵魂早登天界。秦季英闻言感激不已。
子夜时分,白衣庵的观音殿正中放着赵和的棺木。周围安静得如同空气凝固了一般,只有夜空中不时传来几声“哇呀哇呀”的叫声,春寒料峭中,越发让人寒毛直竖。
秦季英因为明日要动身远行,守到半夜便回屋休息了。偌大的庵堂里只有妙善法师一个人。
她跪在观音像前,一手拨动念珠,一手敲动木鱼。口中念念有词。“邦邦”的声音缓急有度,穿透阴森的夜色,似乎有安定神魂的魔力。巨大的观音像在半透明的月光下投下暗淡的影子,正好笼罩在棺木上。仿佛神佛明察秋毫之末,照见天堂地狱,行遍茫茫人世间。
四无一人。
妙善法师忽然站起身来,她拨着念珠,在大殿中绕行了几圈,口中念经不辍。宽大的僧袍在行走间随意开合,像尘世的波澜。
然后她走到了棺木前。
观音像前的两只蜡烛似乎有些闪烁。风鼓动着殿中的帷幔,蜡烛的火焰随之摇摇欲灭。
棺木还没有钉合,她稍微一用力,棺盖便慢慢地划开了,轻微的“吱呀”声略显刺耳,她不悦地皱了皱眉。
棺木中的赵和身着浅紫色的纱衣,内罩素白流水桃花暗纹夹衣——是秦季英为她换上的。头上梳着高髻,金步摇熠熠生辉,侧面插戴珍珠雪柳,耳下坠着翡翠镶金耳环。
若不是眼角似有若无的细纹,没有人会觉得她超过了四十岁。
妙善口中念了句佛号,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她个子并不高,所以踮起了脚尖,拿着念珠的那只手牢牢扶住了棺材沿,另一只手才刚刚能触到金步摇那耀眼的叶子。她忽然觉得有什么异样。
往下一看,一双凌厉的美目正利剑一样盯着她。
她想要开口惊叫,却在一瞬间失去了知觉。
风掠过庵堂里的重重帷幔,不知道是乌鸦还是夜枭的叫声依然有一搭没一搭地响起,好像故意吓人似的。一个幽灵般的身影再次跪坐在佛前,敲起了木鱼,喃喃的念经声也慢慢地在夜色里弥漫开来。
第二日,众人醒来的时候,妙善法师还在为医仙念经超度。累了一夜的她面色苍白,说话也有些有气无力。
昨日雇好的劳夫一大早就到了山上。因为是寺庙,不兴吹吹打打大事送葬,所以就在后山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几个劳夫很快挖好了墓坑,抬棺下葬。
怕被仇家寻来,秦季英未立碑文。众尼姑又在墓前念了一阵超度经文,便算了结尘缘。
眼看着赵和入土为安,秦季英这便离了九宫峰,出江南直奔西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