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造船厂的银钱送来, 户司主事终于松口气。
跟在纪大人手底下做事,钱来得快,去得也快, 还能随时变出银子,他都快习惯了啊。
靠着造船上的收入, 总算补上一部分支出。
不过出血的梁国国王, 可就没那么高兴了。
这都是钱!
都是钱啊!
你们平临国也是,跟之前一样, 大家糊弄糊弄不就行了。
怎么还奋起直上,要建设地方。
梁国人看了看草原, 要不是你们打他们,平临国会改变吗?
所以都怪草原部落!尤其是你们这些爱打仗的部落!
草原部落听了,自然也觉得无语。
连责怪平临国都不敢,还说什么说。
他们可没空跟你们计较,还是好好跟平临国做买卖的好。
平临国那么多作坊园都需要牛皮,他们这边宰牛又不犯法, 肯定要赶紧养牛。
而且现在已经形成产业链。
草原养牛, 牛送到昌河州的屠宰场, 肉留在当地,或者卖到周边以及草原。
工业作坊园的人, 则只带走牛皮即可, 这样大家都方便。
羊肉则跟牛皮完全分开, 作为特殊商品卖出。
没办法, 人家草原上的羊肉是真的好吃, 去年本来捎带手买一些回去尝尝。
没想到卖得极好,至今还让人念念不忘。
别看路途遥远,可只要好吃, 总有人愿意运输的。
平临国的吃货那样多,有的人甚至直接跑到昌河州,来尝尝关外的羊肉到底有多好吃。
放在前几年肯定是不敢的。
但现在不一样啊。
人人都知道昌河州的纪大人管辖的地方,极为和平安定。
当地邓将军带着的守备军所向披靡,根本不用担心安全。
这种情况下,肯定要来逛逛的!
作为中转站的昌河州,甚至隔壁的岐州,都得了不少好处。
这么多买卖交易,单是转转手,便能让不少人过上好日子。
而且这还只是开始。
随着八九月份秋收,各地的粮食开始收获,棉花也开始收获。
本地的麦子产量自不用说,从今年开始,大家用的都是良种,加上本地土质好,已经让不少新来的百姓翻来覆去睡不着。
满脑子都是一个疑惑:“为什么啊?为什么产量能这么高?”
随之而来的,肯定是兴奋。
在这片土地上,只要勤劳,肯定会有收获。
看着本地的丰收,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逃荒过来的,心里逐渐安定下来。
真好,一切都在变好。
一直到秋收结束,昌河州的热闹还未结束。
各地前来收皮货的商人们,陆陆续续赶到。
经过去年的事,昌河州的极品皮货显然已经有了名气。
甚至有些地方,直接打着昌河州的名号,说他们的皮子质量,跟人家一样。
可多数人,还是愿意来这里购买。
本地那么多养殖户,都是经过专业学习的,养出来的东西肯定好。
当地要野生皮子有野生皮子,要养殖的有养殖。
大家当年担心,纪大人一来,只推动农业的,推动棉花,会让本地渔猎消失。
现在知道,这种担心完全不存在。
因为这些产业还会继续发展,根本不存在做了这个,就短了那个。
一波波的商人过来,全都老老实实的。
这些做买卖的人,还跟自己手底下小徒弟们说:“去别的地方耍心眼,可能还会被糊弄过去。”
“昌河州跟岐州可不行,你们要是敢坑他们,他们真的敢找衙门。”
“好就好在,倘若他们故意找事,咱们也能去找衙门评理。”
总之在昌河州的做事,凡事都要讲规矩,不然肯定会被抓起来。
正因为这样,来这里做买卖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谁愿意整天钩心斗角啊,事情能简单点,大家都高兴的。
昌河州跟岐州的繁荣,被很多人看在眼里,逃荒过来的百姓们,也渐渐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
只要在这里认真做事,好好生活,日子就会逐渐变好。
不过随着九月到来,那些硬挺着不盖房子的人,现在终于老实了。
天气怎么冷能到这种地步啊!
这才九月份,怎么就开始下雪了?!
好在官府早早就盖了公屋,说是给他们临时落脚用的。
没地方住的人,都能住里面,当然环境肯定没那么好,顶多让大家度过这个冬天。
等天气暖和之后,还是要出去的。
这下,不少人算是真服了。
纪大人考虑事情面面俱到,实在让他们佩服。
随着大雪落下,原本要起矛盾的本地人跟外地人,也不再吵架了。
一个懒得嘲讽,帮着逃荒的人过冬,用本地的乌拉草做衣裳,然后躲在官府的房屋里即可,总能熬过去的。
另一方算是知道这地方的冬日,到底是什么样。
双方为了抵挡冬日,自然而然团结到一起,管他哪里的人,都要过冬,都要活下去。
安置各地百姓期间,各地衙门也都极为忙碌。
毕竟出现这十几万人,很容易出现问题。
而且冬天没事做,还容易出问题。
州衙门那边的这早有准备。
趁着冬日,大家都不干活。
开始扫盲。
很多人都是因为太闲,才会惹是生非。
以前本地人少,大家基本认识,不会出太大问题。
今年情况到底不一样,纪楚一直在想,要找个事给大家做。
扫盲就是个很好的差事。
反正这里的冬日,都干不了活,不如学学知识。
从最基础的字学起,还要学本地的情况,本地的谚语,还有本地民歌。
学多了,就知道这里的情况,也更融合。
冬日这般漫长。
好几个月都做不了事,学习反而成了最好的选择。
大雪茫茫的,反正出不了门啊。
扫盲,就是扫除文盲。
这话说出来就颇有气势,毕竟仔细研究就会说:“口气太大了,不认字多正常啊,要是人人都认字,那还得了?”
很多地方,村里有十几个认字的,都能说学风很好。
就连很多大家族里,都有子弟仆从一字不识,都是很正常的啊。
这种扫除文盲的话,谁敢提起?
也就皇家敢说,让自己身边人个个都识字吧。
纪楚才不管那么多,已经吩咐人去教书了。
不用动衙门的书吏,更不用官学的人,直接从流放犯人里面选。
那些犯人多是犯官家眷,还有犯官本身,让他们也出出力。
来昌河州劳动改造两年以上的,才有资格去教学。
这样一来,既不用付银子,这些人还抢着去,对他们很多人来说,能再摸到书本,就是幸福了。
昌河州跟岐州所有衙门,有条不紊安排差事。
虽说烦琐了些,但做起来却动力十足。
一个是,跟着纪大人做事有指望,二是这些都不是无用功。
读书识字是好的,让大家有事可做也是好的。
所以往年冬日,要么睡大觉,要么喝酒打牌的百姓们,也有了项正经事。
认字!
就认自己的名字,认常用的数字。
稍微有些见识的犯官,看着纪楚一项项政令,直接道:“不出三五年,昌河州跟岐州,就会与众不同。”
那么多识字的人,那么多产业,还连通了草原跟内地,甚至跟海上也在接触。
这样的地方,必然与众不同。
谁能想到,前些年那会,昌河州还是很多人口中的不毛之地。
或许这里本来就很好,只是他们没发现。
又或者是,现在被认为是风水宝地的地方,千百年前同样难以生存。
靠着华夏百姓一点点改造努力,才有了今日的鱼米之乡,千里麦田。
不少犯官,竟然在这种环境下,慢慢改变自己的心态。
再看着如今平临国的情况,狭隘跟自私,在如今的平临国里,简直不值一提。
因为人人都知道,这里将会有更好的生活。
纪楚连轴转了几个月。
年初在安置这里的百姓,在分良种跟棉花籽。
之后又跑去赈灾,回到任地之后,各地情况还需要了解。
一直到十月份,终于能安心坐下来休息。
可他回到后宅,发现家里根本没大人啊?
乐薇跟李娘子都在造船厂。
振儿跟他家娘子,一个在广宁卫,一个去养殖场忙了。
家里就剩下振儿快一岁的孩子,还有他闺女绵绵。
绵绵也很忙,今年三岁多的她,正在看爹爹带回来的书。
纪楚看了一眼。
怎么还是本数科的书?!
虽然只是基础知识,可三岁小朋友看这种书,还是有点太超过了?
绵绵抬头看了看爹爹,继续捧着书本。
纪绵绵很早就认字了,基本是乐薇跟李娘子教的,加上身边照顾的婢女是之前宫里的宫女,所以识字肯定没问题。
纪楚坐下来,翻了翻旁边的书。
虽然都是他从京城带过来的,但很多书并未认真看过。
仔细一看才知道,这数学书是专门给小孩启蒙用的。
上面还有前些年才普及的数学符号。
不知不觉中,已经有少儿数学科普书了。
如今平临国的数科,发展得极为健康,再也不会被人弃之不用。
冬日里,百姓们在扫盲,纪楚在教女儿数学,空的时候再处理一下家事。
这样的冬日跟往年相比,显得格外温馨。
一年又一年。
他们家在昌河州,早就住习惯了。
大雪封路之前,他们又收到老家的年货。
今年的年货,竟然比往年还多了。
信里兄嫂们说,这是周围乡亲们送的,他们怎么也推辞不过,但已经回礼了,让四弟跟四弟妹放心。
乡亲们送年货,只因为今年旱情时,纪家不顾自己,早早开仓放粮,更带动周围大户们一起行动。
其他地方或有卖儿卖女,卖田卖地,又或者逃荒的情况发生。
可他们原化州从一开始,就没有这种事。
因为有纪家在,纪家几乎第一时间就开始救助周围乡亲们。
作为本地乡党党魁的纪楚纪家都这么做了,其他人肯定要效仿。
事实上,就算一个地方遭灾,本地大户,以及本地老老实实屯粮的话,至少能撑个一年半载。
很多地方百姓早早扛不下去,多因被剥削得太厉害。
前些年原化州还地于民做得好,之后救灾也及时。
所以他们这里恢复得也极快。
只在原化州,肯定发现不了这点好处。
但要对比不远的浩州,安济府这种地方,便能知晓如今乡党党魁纪楚,到底为他们都做了什么。
不少人有心的人,知道纪家每年年前,都会送年货过去,便趁这个时机登门感谢。
纪楚的善举救了太多人。
信里面兄嫂把这事说得十分详细,同样说了家里情况,还有四弟妹娘家情况。
更讲下面孩子们都在读书,有一个侄儿年后就要考秀才等等。
家里一切都好,让他们放心。
估计知道纪楚也担心其他灾区情况,信里同样提了。
灾情最严重,人祸最多的浩州跟安济府情况确实不好。
两个地方的知州知府,再加上返回宣新府的薛大人一起筹粮,反正今年冬天肯定能过去。
等到明年春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些事纪楚从同僚信中都看到了,不过听民间描述,又是另一种角度。
只要灾区在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就好。
不管灾区,还是昌河州,都在等春天到来。
相信新一年的春天,一切都会不一样的。
昌河州跟岐州,过了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冬日。
家家户户都有学习的,就算再不喜欢读书,那学一下自己的名字,总是好的吧。
还有日常需要的算数,同样需要。
反正扫盲都是以实用为主,学了肯定没问题。
这般变化,让隔壁的梁国国王更加龇牙咧嘴。
就连附近州府的官员,同样有些头疼。
你们昌河州跟岐州,到底想怎么样啊。
学起来没完了?
再这样下去,周围百姓都要去你们那了。
为了不让人口流失得太狠,他们只能跟着“卷”起来。
就算自己不会创新,跟着昌河州学总行吧。
有的官吏干脆直接去找纪大人取经,想想当地怎么发展。
纪楚肯定是不吝啬的,靠他自己,不可能建设起平临国,也不可能让无数人过上好日子。
必须是大家一起努力才行。
等到开年,纪楚还收到之前曲夏州刘为民刘大人的信,他之前也在那边当县令,跟纪楚同一年去的曲夏州州城。
如今他在粤地做一地知州,说了当地风土人情,还说他们也在建造船厂,已经颇有成效。
还有已经去了滇州府的朱吉胜朱大人,现在昌河州种的良种,就是出自他手。
他被调过去,只要是找好稻种的。
要说一个是麦子,一个稻子,差别很大才是,但如今分的没那么细致,自然谁好用让人去。
原本在滇州府的林元志,还有在赣南的张文胜,他们也调到其他地方。
林元志去中原种棉花,张文胜离纪楚这近了点,就在附近一个府衙户司做差事,还说有空会过来找他。
想来找他的,也不止张文胜。
还有蔡一繁蔡夫子,只是他年岁大了,家人都不赞同他出远门。
白婆婆同样也有这个想法。
仔细问了才知道,两人就是因为年纪大,才想再见见纪楚,害怕以后再也看不到他。
这让纪楚叹息,等有机会,他一定过去,最好就在这几年内定下。
可惜大家都脱不开身。
说不定等蒸汽火车造好之后,大家就能经常见面了?
听说已经造船上已经有雏形了,只看什么时候能成。
看着这一封封信件,纪楚并未多作感慨,而是准备准备,新的一年,新的开荒。
漳兴六年。
昌河州,二月份冰雪还未消融。
更多内地百姓跋山涉水而来。
还有不少刚来,就被大雪困住的百姓,终于可以走出来了。
户司那边统计,昌河州人口已达五十七万,就连岐州人口也有四十二万。
几十万人口的大迁徙,因为土地资源不够,因为天灾人祸,全都来到边关。
他们既是想要更好的生活,也是想要自己的土地,更是信任纪楚。
按理说,岐州那边基本也差不多了。
朝廷把纪楚调走也可以,毕竟有更多地方都想要他,接下来交给其他官吏即可。
但因为这些迁徙的百姓只认纪大人,他留下也是最好的选择,否则迁徙的人就不是稳定边关,而是动乱一部分。
估计这些百姓也没想到,他们的到来,可以决定纪大人的去留。
事实上,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们决定的,只是他们暂时还没意识到。
天气还未完全回暖,千里迢迢逃荒过来的百姓,已经租借官府的锄头农具,立刻开荒。
他们不敢耽误一日,更不敢有片刻歇息。
只要能种地,能产粮食,他们做什么都行。
户司那边的耕地数字,几乎五日一更新,每次报上来的开荒数字不仅真实,还让人觉得震惊。
看多了之后,户司主事终于知道,纪大人为什么要把挣来的税收,再花到这些百姓身上,因为他们值得。
如此艰苦的条件,如此简陋的农具,他们都能干出惊人的成绩。
“大人,别说了,不就是拨钱买农具吗,我买。”户司主事再一次被说服。
为了让百姓们有趁手的物件,买还不行吗,然后再低价租给农户。
差不多可以回本的时候,还能折价卖给普通百姓。
这纯粹是做好事啊。
算了,这税收本就是百姓们贡献的,还有当地商户们贡献的,这样一来,无非是把多缴税之人的财富,分给穷人罢了。
对有钱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穷人来讲,则极为珍贵。
户司主事换了想法之后,差事倒是越做越好,十分契合纪楚的心意。
可没想到,朝中调不走纪楚,就想把户司主事调走。
原因也很简单。
“纪楚你这里的人好用啊!”
而且纪楚不拉帮结伙,并不会刻意拉拢谁。
他手底下的人能不好用吗,随便放出去一个,都是极厉害的。
一来二去,愿意来纪楚身边“镀金”的人也越来越多。
只能说另一种双向奔赴了。
不管怎么样,差事还是要走,政务还是要忙,本地无论商业农业,都要发展。
漳兴六年五月份,昌河州新增田地八十六万亩,岐州新增田地四十五万亩。
新增渔船各五百,三百。
养殖户增加到六十多家。
当地州学的畜牧专业,隐隐有单分出来的迹象。
没办法,冲着畜牧专业来的学生跟夫子越来越多,关内外不少人都想来学习。
对此纪楚很是支持,这本就应该作为单独的一所学校,牲畜养好了于国于民都有利。
而昌河州广阔的土地,给更多人带来机遇,也容纳得了这么多人,这么多产业。
他们这里,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
有点好笑的是隔壁梁国,梁国国王刚开始还有点挣扎,现在完全不会了。
他们那的官员考虑之后,决定恢复跟平临国朝廷的朝贡关系,请求朝贡,以降低很多东西的价格。
咱们两个国家可是邻居啊。
就百里的距离,商品价格一天一地,谁受得了。
还是赶紧跟平临国皇帝讨饶的好。
对此,纪楚也没什么意见,反正广宁卫的邓将军在此,基本不会担心安全问题。
国内的火器研发还在继续,听说做的火炮越来越离谱,海战基本无敌。
那火炮拉过来一些,足以形成威慑。
看着坚固的城墙,还有成批的火炮,只觉得无比安全,偶尔有挑事的,追个五百里不成问题。
京城那边肯定是高兴的。
若不是去年的旱情,他都想去泰山拜一拜了。
可惜暂时还不行,至少要等百姓生活再好一些,他还真能去封禅?
当年被纪楚“忽悠”着答应,没想到似乎真的能成。
纪楚“忽悠”他。
他却不会忽悠纪楚。
昌河州的情况越好,皇帝就越清楚,如今的一切从何而来。
如果静下心审视纪楚,皇帝只会觉得冷汗直冒。
身边人还有人劝他,要不要除掉纪楚。
为何?
自然因为,他是个大威胁。
只要纪楚愿意,他随时都能推翻自己,他来当皇帝。
就连皇帝本人,对这件事都没有丝毫怀疑。
可皇帝看了看进献谗言的人,直接让张太监找人把他拖下去砍了。
他疯了?
招惹一个根本没有反心的人?
纪楚想当皇帝的时候,自然有这个本事。
但他一旦起兵造反,试图推翻自己,有一件事无可避免。
那就是平临国会动荡一阵。
纪楚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更不会让自己成为动荡的根源。
因为这一点,皇帝知道,自己这辈子挺稳的。
所以进献谗言的人该杀。
纪楚本人,则要封赏!
建业侯!
就是你了!
浩浩荡荡的封赏队伍从京城出发。
三十六岁的建业侯纪楚,依旧盘算着怎么挣钱,怎么补贴当地百姓,还要再把边关城墙加固加固。
等这些事做完,就能去沿海看看蒸汽船吧?
这么久了,赶紧做出点成果啊。
他会跟更多仁人志士一起,把平临国建设的更好。
看到封赏队伍过来,纪楚也只是笑了笑,他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未完的事情也有很多。
说起来,他三十六了,能不能留胡子了啊。
回去问问娘子好了,日子还要照常过啊。
正文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