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穿越当县令 > 第141章

又是一年九月份。

正是昌河州收获的日子, 这地方灾情少,只要不是突然降温,基本没什么大灾害。

所以这个时候, 各家都忙着收粮。

今年跟往年唯一不同的,那就是不用防备有人打谷草, 他们安心收粮食即可。

毕竟跟草原和谈非常顺利, 而且听说广宁卫已经有人去岐州驻扎,草原一举一动皆看在眼里, 所以不会出问题。

不管出不出问题,都影响不了昌河州百姓的好心情。

连带着岐州百姓, 同样好奇他们的收获。

都说昌河州种了三万多亩的良种麦子,还有九百亩棉花,不知道收成如何。

户司主事还在忙牛羊买卖,秋收就要开始了。

让他一时间有些抽不开身。

放在之前,作为昌河州户司主事,他肯定立刻去忙秋收啊, 谁让这是本地最重要的税收来源。

他们这财政紧张, 必然先管这个。

可现在不一样, 牛羊买卖让本地获利颇丰。

之前还在担心本州官员们的月俸,现在连年底奖金都有着落了。

纪大人说, 今年本地官吏极忙, 不能亏待大家。

无论是年底奖金, 还是节礼都备了一份。

节礼甚至没用昌河州是预算, 而是纪大人直接从宋大人那边要来的。

宋大人肯定也不吝啬, 说给就给。

今年各地官吏过得肯定比去年好。

话又说回来,现在牛羊买卖已经顺畅,让手底下人地去忙好了。

虽说今年财政不用靠田税, 可粮食跟棉花不能松懈,纪大人肯定重视这个。

纪楚确实重视,不过他看着户司主事忙得团团转,也没说其他。

而是让工司主事去统计昌河岐州两地的老人情况,原本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家,昌河州都给修了火炕。

现在资金充足,年龄放宽到六十岁,统计之后,工司就能去办。

依旧由祝亚领着去做。

工司主事最近也很忙。

本地百姓在来往商贾那赚到钱,不用工司“推销”,自己都上门求购水泥。

求购水泥还能做什么。

做火炕呗。

现在又多了个纪大人的新政,还是两地一起做,工司主事则马不停蹄去办。

一个水泥作坊,让他提心吊胆很久。

这就罢了。

听说这次跟草原谈判时,他们预支昌河州官吏月俸的事,差点成为对方的筹码。

若不是纪大人的人脉广,还有盘算,估计就要被坑惨了。

经过这几件事,纪大人说什么,他干什么,绝对不拖延,绝对不多嘴!

吩咐完给老人家修火炕的事后,纪楚跟李师爷主要精力同样放在九月收粮上。

跟纪楚关系极好的宋大人都不大来打扰,他直接对其他作坊园老板道:“别在这种事上打搅他,咱们做自己的交易即可,粮食上的事,他可是绝不让步的。”

这是大实话,而且各地急着把牛运回去。

本来只用运牛,现在还要赶羊,甚至要买点昌河州岐州的山货。

这里的大山参品质太好了,内地里买不到啊。

往来商贾们,似乎发现一个新的宝库。

现在车马便利,小半官道都是水泥路,运输非常方便,以后应该常来才是。

宋大人帮着安抚了想见纪楚的众人,纪楚难得松口气。

昌河州现在有点太热闹了啊!

不过那麦子良种的收获,还有棉花收获。

让本地更是沸腾起来。

本地人还好,主要是外地人“大惊小怪”。

“这是在开玩笑吧。这麦穗对吗。”

“这棉花,为何这般白,纤维还这样长。”

“你们这土质极好啊!”

“我的天,还有这么大片的土地,外地人不许买?为什么啊。”

为了防止你们这些人购置大量土地囤在手里,普通人却无地可用。

这个小插曲并未影响众人的惊愕。

主要是这地方麦子产量太高了。

一亩地能产五百多斤粮。

就算用了好粮种,也比很多地方产量要高啊。

说是有一家人勤快,种得好,一亩都要有六百斤了。

太夸张了。

夸张到不少伙计都想留下来种田啊。

相比做伙计的辛苦,真不如留下来种田。

不就是落户在昌河州吗,他们可以啊,虽然根据这边规定,只能携家带口的才能落户,那也可以的。

在这地方安家,至少是有土地的。

冷。

冷就看看棉花啊。

人家这地方,棉花也有四百斤左右的产量。

穿上棉衣不就行了。

再说,这地方还有火炕。

没棉花没火炕的时候,有什么皮子,还有乌拉草。

总之这些困难都能解决。

给他们田地就行!

听当地官员的意思,现在人口少,还能分到土地。

等人口多一些的时候,就要花钱向官府买荒地了,价格虽然不会太高,但也是个支出。

这代表什么。

代表想来的话,动作一定要快!

伙计们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纪大人主动来的地方,能有错吗?”

是啊,当初都说纪大人主动去什么昌河州,是自讨苦吃。

现在这里还苦吗。

不见得啊。

纪大人把这里都发展好了,以后肯定会更好的。

没看到曲夏州现在什么模样吗。

有钱得厉害。

以后的昌河州就是现在的曲夏州!

怪不得之前总听说,有人举家搬到昌河州了,原来是专业啊。

原本还在做买卖的商贾们,一夜之间,发现自己的手下明显有离开的想法。

那些有家人在原籍的,大家还有些顾虑。

但本就跟家人不亲厚,又或者没什么直系亲属的,则想直接留下。

这怎么能行啊!

能跟着出来的,都是商贾们极信任的啊。

这留下来,他们怎么办。

还有那么多货物要拉回去。

可空口挽留,肯定是没用的。

就算签订了契约,那也不能隔这么远打官司吧。

多数商贾第一个想法,便是自己解决,出门在外威逼肯定不行,只剩利诱了。

外来的伙计们,倒成了昌河州丰收的第一批受益者。

“涨工钱,涨工钱还不行吗。”

“这地方虽好,可也冷啊,还离家那么远,还是回咱们老家好。”

“大家都涨工钱,放心吧。”

有了这个插曲,不少做完买卖的商贾,立刻赶着牛羊离开。

纪大人虽然好,可跟他们抢人啊。

这可不行。

这些走的商贾,自然错过了棉花摘下来的盛况。

他们虽然知道昌河州棉花产量极高,也知道这质量很好,可滇州棉在全国各地,基本能种成,无非是产量高低的问题,所以并未太在意。

却没想到,这昌河州的棉花,才是最适合织布。

估计这个宝库,要等下次过来才能发现了。

一批批商贾离开,留下来价值四五百万两的物资,除了草原各部生活水平提高。

昌河州,岐州同样跟着受益。

而且卖给自己人的东西,肯定更便宜,几乎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

自然也为了投桃报李,感谢纪大人带来这么好的牛皮。

不过这些商贾是离开了,昌河州的丰收却被他们一路传到平临国各地。

即将离开的宋大人都道:“明年,来投奔昌河州的人肯定更多。”

其中原因很是复杂。

混迹官场时间长的官吏,几乎一眼能看出原因。

宋大人的三叔,纪楚之前也很熟悉,宋三叔在闽地做学政,那地方称作“人满为患”都不为过。

本来就是山多地少,又信奉多子多福。

资源就那么点,人多了,每个人分的就少了,士族们还想多拿多占,自然显得“拥挤。”

就拿科举名额来说,人口多的地方,科举的艰难程度,便上一个台阶。

中原豫州鲁地一带更不用讲,甚至闽地不少人,都是因为中原“太挤”而搬迁到那里的。

平临国承平时间长。

加上这些年经济科技有所发展,人口自然越来越多。

根据宋三叔的推测,棉花尚且算平价且普及,就在这五年十年内。

到时候平临国各地,人口堪称爆炸性增长。

甚至不少官员,甚至皇上,内阁都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意识到,纪楚远去昌河州的原因。

平临国地大物博,可人口过于集中。

这些未开发的土地,才是最终的答案。

这也是宋大人讲,明年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

甚至只是个开始而已。

不过以宋大人的性格,他说的肯定不是这个啊。

“感觉昌河州升为昌河府,只是时间问题。”

这地方,面积足够了,差的是人口,户数,耕地。

后面各项的发展,原本应该极为艰难,现在却不好说了。

在纪楚手中,什么都妙手回春!

纪楚听他这样讲,直接问:“你听到什么风声了。”

宋大人低声道:“皇上梦到先皇了。”

啊???

这是是曲夏州州学学政讲的。

那位之前在钦天监任职,因为曲夏州编纂的数科符号,自己跑到偏远之地当学政,向来是一桩奇谈。

刘宝愈刘学政人虽然在曲夏州,但钦天监还有他的老友,难免知道京城情况。

纪楚听得欲言又止,开口问道:“皇上梦到先皇,夸他了。”

“没错,托梦说,皇上做得不错。”宋大人压低声音,“还夸他比太子更适合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