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的圣旨下来, 曲夏州不少官员都有调动。
以廖知州,纪楚为首。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纪楚走得比廖知州还要早。
知州还要等到十月份左右离任。
但给纪楚的调令, 确实让他最近就启程,甚至连新通判都来了。
看来皇上对纪大人的看重, 超过所有人的想象啊。
也是, 督造武器这种事,确实很关键。
让有火器经验的纪大人去做, 倒不意外。
接任的李大人过来,对纪楚十分客气。
本就听说过他的好名声, 真接触了才知道,人家不骄不躁,也没有天才少见的傲气。
身边的师爷都极厉害,做事很有章法。
有纪楚带着,接替他的李大人很快熟悉通判的差事,跟各方都打好交道。
先是见了廖知州, 虽说廖知州十月份就走, 但如今才六月, 两人还要相处四个月呢,肯定要先打招呼。
然后是曲夏州衙门六司, 各司主事脾气都不算差, 顶多性情不同, 以后好好相处即可。
其中以户司, 工司最重, 两人跟纪楚的关系好,自然也不会为难他。
而纪楚之前身上的事,跟李大人关系并不大, 他只要做好通判的本职工作即可。
其余事情,已经交给各司的人了。
看着纪大人平时要处理的差事,李大人心里咋舌。
这要有多少精力,才能处理这么多差事?!
就连陇西右道给西北常备军的预算,都要通过他这里,还有数科工司等等,都会找他帮忙。
纪楚在曲夏州,绝对不是简单的通判啊。
当然,李大人知道纪楚身上责任多的原因,并不会主动染指,他能做好通判本职工作,监督好当地官员,就已经很好了。
李大人想得通透,让大家都放下心。
就怕突然来个不知轻重的官员,上来就要接手纪楚所有的事,那才麻烦啊。
李大人还有一项好处,那就是他两袖清风,这点倒是继承了纪楚的性格,有他做通判,当地乡绅官员都能收敛点。
估计他们没想到,朝廷派来了个这样通判吧?
州衙门长官们都见过,接下来则是下面县令们递上来文书,有李师爷一一介绍等等。
对于下面各县,他们感触都很深。
可提到安丘沾桥时,李师爷感叹:“我们是安建三十年十一月到的安丘县,这一晃都第七个年头了。”
人生能有几个七年,他处理政务从青涩到老辣都在这个地方啊。
对于纪楚来说,更是不同。
从他穿越起,基本在曲夏州。
虽然中间去过京城,又回了趟原化州,时间并不长,跟在这居住完全不一样。
可该走还是要走。
吾心安处是吾家,去哪对他来说区别并不大。
交接工作期间,朝廷派来的传旨太监并没有离开,说是再等等,这路上太热,不急着走。
实际上则是在等纪楚,像亲自送他赴任,算是皇上给的体面。
新皇对纪楚的欣赏,随着登基时间越长,欣赏的程度越深。
他如今最后悔的,估计就是没办纪楚留在京城?
曲夏州官员艳羡之余,各地百姓则忍不住落泪。
纪大人真的要走,他们怎么会舍得。
所以即使纪楚千叮万嘱,让大家不要来送,各地百姓还是忍不住去问他什么时候离开。
六月二十六清晨,天蒙蒙亮。
纪楚跟李师爷他们便收拾好行装。
来的时候是他们几个,加上李纹,纪振。
走的时候有他们四个,还带上了十来个地方跟着的差役书吏。
即使纪楚说,以后他们大概率不会回曲夏州,不知道会被派到什么地方,可他们依旧要跟着。
说是能跟着纪大人做事,去哪都可以。
安丘县出来的刘大江,陈永波。
沾桥县跟着的温淳等人。
甚至还有在数科做事的祝亚祝耘两兄弟,他们也是安丘县人士,如今在作坊园当差。
听说纪大人要走,两兄弟一商量,定然要跟大人一起离开,说他们现在也是有用之人,愿意听大人差遣。
加上弓春荣的一个堂弟,还有通拜村茶馆老板娘的侄儿,从常备军退下来的两个士兵,等等。
再加上三四个人的家眷,他们队伍也不到二十人。
对于从五品的官员来说,人数并不算多。
但对于来的时候而言,已经不少了。
纪楚看着众人,又看着后面的马车,趁着城门刚开,这会就走。
小宋训导是为数不多被请来送他的,也是帮纪楚处理后面的事:“放心吧,这里有我,有什么事,咱们及时通信。”
几人边走边说,到了城门口,小宋训导已经泣不成声。
回想这几年的经历,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总觉得恍然如梦。
改变他生活最多的纪大人都要走了,以后要如何,真的不知道啊。
纪楚拍拍他肩膀,不再多说,可刚抬头,就看到城门外等待的百姓。
按理说城门开了,他们应该排队进城才是,可大家都没动,而且门口的人明显比平时多。
因为这些人,都是来送纪大人离开的。
曲夏州各地百姓,但凡知道消息的,都携家带口过来,门口基本上都是人。
要不是各县害怕出事,拦了一部分,只怕人会更多。
曲夏州十七个县的县令基本都在这了。
而他们手里,每个人都有一把伞。
万民伞。
上面有着无数百姓的名字。
这是当地百姓们发自内心的敬仰之情。
不是纪大人,他们真的不会有如今的生活。
他自从来了曲夏州,无论哪一件事,都是为了普通人好。
从冬日扶济,再到他走之前的良种分配。
全都是逆着乡绅豪强们的心愿来的。
数科一众人等,更是站在城门前道:“不让我们来送,是不可能的。”
就是纪楚没说过自己什么时候走,可他们能打听啊,他们能观察啊。
尤其是数科的匠人夫子们。
自从纪大人为蔡夫子开辟一条路出来后,整个平临国的匠人夫子便不再罕见,如今都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冲着这份恩情,若是不来送他,那他们算什么?
纪楚看着众人的表情,深深一拜。
都说他帮了大家,可殊不知如今的一切,也是大家一起建设起来。
百姓哭声中,纪楚接过那几把万民伞,上面还有不少熟悉的名字,人群更有不少熟悉的面容。
这次是真的要走了。
近七年的时光,确实很不容易,但这也是美好的回忆。
“走了。”纪楚朝众人摆摆手,翻身上马。
去往下一个地方。
原化州。
或者说回原化州。
能回老家,李师爷他们还是高兴的。
上次回家修缮祖坟。
这次更是衣锦还乡!还是朝廷钦差呢!
说到朝廷钦差,跟他们一起上路的,还有京城来的传旨太监,因为差事已经办完了,这位大太监也不想挡着众人送别纪大人,故而更为低调。
大太监一直往曲夏州走了不止一次,跟纪楚也算见过好几面,一直知道他名声好,可今日见了,更明白百姓们对他的感情。
看着放在马车里的七把万民伞,大太监感慨道:“这,以后就是你的护身符了。”
无论去哪,什么乡绅土豪,都不敢太过为难纪楚。
民意如水,不可不在意。
更别说,纪楚在曲夏州的威望如此之深,倘若做了什么针对他的事,整个曲夏州的百姓都会不愿意的。
李师爷听大太监这么说,心里明显紧张。
要用万民伞保护?
这?
但路上不是说话的地方,等到了一处驿馆,才认真谈事。
而大太监又从身后人手里拿出一道圣旨。
这道圣旨,才是真正的旨意。
大概内容大家已经知道了。
明面上奉命督办原化州四家武器作坊,快点做出武器,送到广宁卫,两浙,以及曲夏州。
曲夏州排在最后,是因为他们这边危机基本解除,原本他们是最靠前。
这些就不再讲了。
重点在最后。
暗地里让纪楚清查武器迟缓的原因,以及火烧库房的真实原因,
那库房烧之前,里面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是有东西,全都被烧了。
还是压根什么也没有,放一把火,完全是为了掩饰亏空。
自古以来,查账都是要命的事。
尤其是查军械的账目。
能造军械的,家世背景,以及在军中的影响力,那都堪称底蕴深厚。
所以这明面上的差事,选人都费了不少力气。
不管选谁,各方都会有意见。
要么是皇上担心官员包庇。
要么工部兵器部的人,担心来个愣头青,或者来个真厉害的,发现点什么。
选来选去,原化州出身的纪楚,就是最合适的。
大太监说着,还给了纪楚一份名单:“这上面的人可以信赖,但也不能全信。”
是当地守备军的指挥使,以及原化州衙门兵司的几个人。
再者,还有一份当地士族的名单,看到为首的黎家时,纪楚微微挑眉:“黎家?”
“对,这家底蕴不算深,但这些年有几个子弟做官,还算不错,可以试着拉拢。”
大太监刚说完,就见纪楚跟李师爷笑:“那怎么不调黎士杰黎大人过来啊。”
那是谁?
得知这位黎士杰就在曲夏州司狱司做事,大太监直接道:“那又何难,现在让他跟上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