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喊到贡院的林元志还有点蒙。
但喊着他的人嗤笑道:“一会见到周大人, 定然要道歉,知道吗。”
为什么道歉?
对方又道:“还为什么,难道不知晓, 周大人最讨厌棉花了。”
屋内听到这话的周大人沉默片刻,看了看林元志, 这才道:“其他人退下吧。”
他身边其他人欲言又止。
带着林元志过来的下属却有些得意。
到这会, 林元志已经反应过来。
因为外面的棉花之争,让周大人不高兴了?
毕竟听那意思, 他强烈支持棉花,但周大人强烈反对。
再想到这位是主考官, 就算是林元志,此刻也有点打鼓。
要知道他现在虽然是州试的州案首。
但接下来还有一道贡院的考试,被称为院试。
虽说过了州试,这院试十拿九稳,却也有例外。
自己不会真的得罪人了吧。
怪不得夫子担心不已,嘲讽他的人颇有些得意。
眼看房间里只剩下周大人跟林元志。
屋外, 以及贡院外的人则分为两派。
讨论的话题, 仍旧是棉花之争。
“周大人不喜欢棉花, 林元志却极喜欢,这合适吗?”
一句话说完, 双方争论立刻开始。
在外面的人看来, 屋内两人也在辩论这件事。
双方吵得唾沫横飞, 意外让州城更多人知道棉花。
不仅如此, 就连来曲夏州做生意的客商, 同样知道了这个名字。
喜欢棉花的人,理由很简单,保暖啊。
填充衣物里面, 就能御寒。
这对所有苦寒之地的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不喜欢棉花的人,理由多多。
其一就是太过臃肿难看。
其二则是,前朝用来织布上供,还算有些品味。
今朝连上供都不必了,难道会是什么好东西?
双方看似都有道理,倒是不少务实的人心道,好不好看,尊不尊贵又有什么要紧。
穿暖才重要。
甚至有机灵的人,都准备去安丘县看看了。
要说这安丘县,最近两三年里,真是风头尽出。
从纪楚当那边的县令后,他的名字就一直在许多人耳边回响。
一会说他举人县令无能。
一会说他惩罚恶吏厉害。
后面一件件事,则证明他的能力。
其他的不说,单他写的几本关于肥料的书,就已经被更多人效仿,这种细致的农书,可以让大部分人都读懂。
从安丘到沾桥。
一件件事,都证明他的能力。
到今日州试放榜,更是一鸣惊人。
十个人上榜啊!
他们县学的本事太大了吧。
那县学择优录取是一个原因,其教学方法,肯定与众不同。
安丘县夫子原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纪大人来之前说了,若有人问他,那便如实讲便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也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夫子认真道,“做学生的不能死读书,还要参与劳动跟实践。”
倘若是孩童,正在打基础的年纪就罢了。
但若十八九,二十多了,那就不能一味只读书。
得知这些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下地干活时,州城读书人都震惊了。
身份尊贵的人怎么可以做体力劳动!
有辱斯文!
再听说,州案首林元志还伺候了一年的棉花地,立刻冷笑:“怪不得维护棉花,原来就是个土里刨食的庄稼汉。”
众人看过去,说话的人正是州城衙门礼司的人,也就是周大人手下。
方才就是他带着林元志进的贡院。
这个人眼神都带着轻蔑,没说出来的是,纪楚一个种田的出身,也就会摆弄这些东西。
怪不得手底下的学生也这样。
作为当地父母官,从县学出身的读书人,自然而然是纪楚“学生”。
上梁不正下梁果然歪。
外面因此吵得更厉害,甚至盖过贡院放榜的消息。
棉花之争,也算彻底拉响。
这新玩意,到底好不好啊?
一个东西有争议,就代表了它的价值。
而且不管他们怎么争,该用的人还是会用。
比如州城许多底层百姓。
老爷太太们冬日不怕冷,他们是怕的。
押车的卖货的当伙计的冬日还要送信的,心里已然有了倾向。
就是不知道,这东西会是什么价格。
听说一亩地产量还不到一百斤时,不少人都觉得可能用不起。
竟然又有人隐隐觉得,要不然他们别争论了,如果更多人觉得棉花好,那价格岂不是还会往上涨。
特别是茶馆的伙计,拉拉身边人道:“别争了,回头咱们偷偷买两斤回来作衣裳穿,反正咱们不怕丢面子。”
“也是,如果说服他们,价格会更贵吧。”
外面吵得昏天暗地,安丘县众人则担心林元志的情况。
夫子强行安慰大家也安慰自己:“没事的,咱们纪大人跟周大人认识,应该不会太为难志哥儿。”
话是这样讲,但林元志从贡院出来时,夫子一马当先拉着他道:“没事吧?周大人说什么了,功名呢?”
“你不会吵赢了吧?”
林元志还有呆。
这怎么说呢。
你以为对方是要跟你辩论,但人家房门一关就说,不用吵,咱们是一派的。
那为什么要假装讨厌棉花?
林元志脱口而出,周大人欲哭无泪。
还不是因为你们纪大人!
说棉花产量太少了!
有钱人一出手,价格必然飞涨。
什么若有钱人用棉花,那一个人用的,就抵得过穷人一家子用的。
富人一人使用,必然被褥几条,棉被几条,那棉衣只多不少。
前前后后,要用掉二十多斤棉花,不过是作为貂绒狐皮的替代而已。
但二十多斤棉花,足够做十五条棉衣,够十五个人穿的。
穷人晚上做被子用,白日穿出门,岂不是更好。
周大人说着说着,自己都道:“所以你们纪大人不想让富贵人家用,就让本官诋毁棉花。”
原来是这样!
林元志更傻眼了。
纪大人深谋远虑,他一点也没察觉到就算了,还在这添乱,他真该死啊。
作为贫苦人家出身的林元志,若不是有县学免费读书,根本不可能成为州案首。
林元志反应过来,朝周大人深鞠一躬:“周大人大义,竟然承担如此恶名。”
其他时候就算了,但这会,周大人十分享受这个礼。
因为他真的很委屈啊!
若不是为了大局着想,为了黎民考虑,他早就把私底下写的棉花诗句拿出来了。
给许知州看吧,许知州太忙,那还是他上司,也不好经常过去。
正好林元志在这,见他文采也不错,干脆拿出自己的《咏棉,以及关于棉花的画作,让这学生欣赏欣赏。
京城有名的诗画周家出来的人,这两项定然不会错。
别人以为他们在为棉花争论,殊不知直接达成一致,然后探讨诗文画作。
林元志看了看夫子,又看了看众人,咬牙道:“谁都说服不了谁。”
但又道:“周大人只是不喜欢棉花,却也不会因此牵连我的功名,大家放心。”
意思就是,棉花之争还在继续,周大人依旧觉得士族贵族不应该用棉。
可他对事不对人,不会因个人好恶,影响林元志州案首的名头。
周大人,还真是复杂啊!
安丘县众人松口气。
没事就好!
周大人虽然眼光不行,但气度不错啊。
眼光不行。
林元志为周大人抹把辛酸泪。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周大人才能如实说出自己是喜欢棉花的。
或许真的要等百姓们够用之后再说。
但天底下的百姓那样多。
他们手头的棉花却只能种在曲夏州一带。
陇西右道五个州府,只有两个地方能种,再往南边,便栽不活了。
纪大人说如今的棉花种不适合内地。
按照这样的进度,周大人很难说真话了啊。
曲夏州州城的棉花之争,一时半会不会落下,但学生们的考试还要继续。
林元志果然跟他说的一样,周大人并不介意他的看法,所以接下来的院试风平浪静。
等结果出来,安丘县十位崭新出炉的秀才,再次震撼整个曲夏州。
安丘县啊安丘县。
你们怎么什么都厉害?
甚至连曲夏州今年的蜂蜜糖都要上市了。
今年甚至还能运来一罐罐新鲜蜂蜜,因为人家把道路都修好,可以运送这样复杂的物件。
翘首期盼的刘掌柜早等着弓春荣他们,眼看着第一批蜂蜜跟蜂蜜糖运来,笑得合不拢嘴:“去年油菜蜂蜜运到江浙一带,十分受欢迎,送到京城那部分也被抢购一空,所以今年东家说了,有多少买多少。”
这个刘掌柜还是安丘县前县令张推官引荐的。
本以为是帮安丘县的忙,毕竟第一笔生意才二十两银子。
做到如今,规模早不止二十两。
弓春荣笑着跟刘掌柜行礼,笑道:“东家喜欢就好,今年差不多要送来十批。”
弓春荣预估了一个数字,若对方吃不下去的话,他们还要再找买家。
从安丘县通往州城的官道已经修好,运送货物非常方便,所以运输不再是问题。
甚至有货商专门跑到制糖作坊,同陶娘子做买卖。
但陶娘子想了想,还是让弓春荣押送一批货物到州城,先看看刘掌柜这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