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风云赤台
“哥!”
因闻人蕴之死而思绪纷杂的沈曼萱,有些焦急担忧地脱口喊道。
众人想得到的事,人中之龙的沈氏兄妹自然也知道,沈纶主动请缨,会间接成为“敢死队”中的一员,九死一生啊!
“放心!哥有信心!”沈纶偏头微笑安慰道,也是表态。
沈曼萱俏脸变色,欲言又止。
沈纶没明说的是,他本就是上梁军大将,战力不低。融合上梁第一战将龙天行星魂后,战力更是暴涨一大截,速度也快了好几倍,保命能力大增。
此外,“敢死队”需要靖武王亲自到场指挥、坐镇,没有“天赐神法”,“敢死队”就失去意义,真成肉包子打狗了!
既然靖武王会亲自出手,那他沈纶还有什么可惧怕?
随主出战本就是人臣本分,主动请缨还能捞个功劳和认可,何乐而不为?!
“行!那就试试……”
看众人基本赞同,萧影沉思了番便点头应道,随即吩咐道:
“此战,由本王亲率靖武卫、靖武军和东、西、中三方武军,加上前位武军出战!左、右、后三位武军及二十万青壮新兵,留守海陵,继续训练!”
“是!”
王采璇、独孤凤等个别人嘴巴张了张,还是纷纷应下。
片刻后,诸将纷纷离去,或准备出战,或接替留守岗位,或继续练军等等。
“少爷……此战我方算是精锐尽出,万一战败……”
萧影率众下城,四婢中负责军事的千枫,有些忧心忡忡地迟疑提醒道。
江淮军本就是江南最强大、最庞大的反王势力,此次出征号称百万大军,就算确切数量没到百万之巨,估算也有七八十万,而且不是如上梁王那般裹挟民众充数的南路上梁军。
量变会引起质变!
就算隋军全是精锐,共约二十二万三千大军,能杀穿江淮军,也难以击败。到时锐气一失,人海战术下,输的就该是隋军了,全军覆没都有可能!
千枫刚享受到统军之妙,对靖武卫比萧影还用心,可舍不得折损!
萧影摆手毅然道:“没有万一!顶多两败俱伤,加上如今局势,说不定能就此吓退或逼退江淮军,只剩凤鸣军就不足为惧了!”
“嗯!”千枫想了想,觉得也是,便不再劝。
……
天目古城,城主府!
自从凤鸣王李子通被刺杀后,出城过半的凤鸣军又掉头返回,李子通也就此隐匿城主府中没出现。
最近天目古城中,谣传凤鸣王已被刺身亡,导致凤鸣军人心动荡,不少将领大臣心思活络,各有想法。
但是,李子通依旧没露面辟谣,甚至足不出府,连中低级将领及以下人员也基本不见,使得谣言愈演愈烈,人心不稳。
“王爷!喜事!大喜事!靖武王竟然主动出兵,率军出城迎战江淮军!”
李子通正卧榻静修时,一个洪亮嚷声传来,人没到,声音就先到了!
此时的李子通,哪里有丝毫受伤的样子?更别说重创致死了。
不过,李子通当时确实是被尹婉儿一掌重创了,只是受的是内伤,才表现得那么狼狈,连站都站不起来,但也不足以致命!
不辟谣,只是顺势而为,或者说将计就计而已!
李子通眼神一亮,颇为兴奋坐起,却又故作淡定地训斥道:“冷静!稳重!已是一方大将军了,怎么还如此毛毛躁躁!”
廖昌雄毫不在意地咧嘴大笑道:“王爷!隋军和江淮军真要打起来了!王爷果然料事如神,哈哈……”
说话间,乐伯通等凤鸣军大将、军师等也纷纷自觉赶来。
不得不承认,江南三大反王中,凤鸣军确实是名将名人最少,基本就一个南阳侯伍云召在撑台面,只是能傲视天下,声名威望太高,可称“天下第二”的绝世猛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凤鸣军缺陷。
次之是李子通这个凤鸣王,然后是乐伯通和廖昌雄这两个三流名将,其他基本不入流,更不算名将或名士、名师了!
这也是鹰嘴峡之战后,天下人和各个势力,看衰凤鸣军,甚至拿凤鸣王当软柿子捏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不是预料中的事吗?除非江淮军放弃图谋海陵城,甚至打算让出江南,否则和隋军对上是迟早的事,此乃阳谋!”
李子通故作高深地冷静说道,似乎智珠在握,算无遗策。
李子通族弟兼军师李子云,凝重提醒道:“王爷!如此固然好,但终究违背了盟约,这江淮军万一输了……”
另一军师霍泰紧随附和道:“是啊!王爷!不管是我军,还是江淮军,单独对上隋军,还真是胜负难料!何况如今上梁军大半投降了靖武王,隋军胜率更高了!”
“放心!本王岂是如此短视之人?更非背信弃义之辈!!!”
李子通眼露精光地看向西南方向,大义凛然挥手安抚道,又有些脸色狰狞沉声道:
“本来只是想攻城战时做奇兵之用,没想到靖武王竟敢率军出城作战,看来是最近太顺,狂妄自大了!骄兵必败啊……”
话落,李子通又脸露怨愤呢喃:
“靖武王!魔门……你们死期到了!”
“哦?”
李子云和霍泰诧异对视一眼,霍泰眼神一亮脱口道:“难道王爷已经安排人潜往海陵城?南阳侯?”
话落,霍泰又继续接道:“难道紫面天王及太行山巨寇也秘密前往了?还有混天无敌?”
“南阳铁骑覆灭,紫面天王和混天无敌相助复仇,倒也正常……”
李子通笑而不语,李子云却是连声紧随分析道,又期待、好奇追问道:“那他们是袭杀靖武王,还是强夺海陵城?”
对于云锡海三人,众人倒是极具信心!
一个南阳侯就几乎无敌,何况足以比拟南阳侯的紫面天王、混天无敌,及其亲兵部曲,这就不是一加一加一等于三,这么简单了!
别的不说,斗将的话,靖武王总不可能还能赢吧?加上无双凤凰也很难,那隋军向来以“顶级战力取胜”的战术,就无效了。
失去顶级战力,论兵多将广,自然是凤鸣军和江淮军更多,显而易见!
“这确实是个问题……”
李子通没有明确应答,却也算默认地皱眉郑重自语、沉思,随即看向廖昌雄和乐伯通吩咐道:
“无论如何,盟约在先,我军不能真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否则有失信誉和人心!你们各率一支精锐大军团十万编制,全速赶往海陵城,本王率领大军,随后就到!”
“是喏!”
两位大将也没追根究底,而是亢奋迅速应道!
其他人对视了眼,也是精神大振,跃跃欲试,似乎胜利已经在眼前了!
……
毗陵城。
大梁军占据毗陵城多日,却没急着接收上梁军地盘,也没北上搅局,而是就此按兵不动。
毗陵郡之畔的南越军,也随之按兵不动,局势颇为怪异,让毗陵郡子民忧虑思乱,更确实产生了不少动乱!
“王爷!我军不能继续坐视不动了,隋军出城作战,战事可能会很快结束,战况剧变时,很可能等不到我军赶到……想收拾残局都不够时间啊!”
隋军情报随之迅速传到毗陵城,看大梁王依旧没行动的迹象,大梁诸将不由焦急齐聚,董景珍连声奉劝道。
按照他们原本的分析揣摩,是隋军与凤鸣军、江淮军,会在海陵城打个十天半月,最大可能的局面是两败俱伤,大梁军好渔翁得利。
毕竟海陵城好歹是一方重城,只要隋军没出现重大失误,肯定没那么容易攻陷。何况隋军也不是易于之辈,否则也不会迅速平定且招降上梁军。
如此三虎相争,三败俱伤或两败俱伤,几乎是可以预见之事!
如今,计划赶不上变化啊……
“确实距离有点远了……”
萧铣倒是颇为善听人劝,沉思着点了点,随后看向聚集诸将说道:
“这样……张绣、雷世猛、郑文秀、许玄彻,率各自部曲及一万精兵,分散潜往海陵……及附近,随时听命行动!”
“是!”张绣等将领纷纷应道。
或许是萧铣的西梁萧氏身份,大梁军倒是聚集了不少名将、名士。
除了四将外,还有董景珍、沈柳生、郭华、万瓒、徐德基等最早拥戴萧铣起义的名人,都是名传青史,在史册上有名有姓有传奇故事的一代俊杰。
历史名人和江湖名人可不一样,是经过岁月和历史验证,基本不会浪得虚名,就算是大奸臣也有其傲视天下的天赋、能力和优点!
原本洪灵天会是萧铣座下第一大将,被萧影提前截胡,还有很多名将尚未崭露头角或扬威、扬名,否则数量更多,堪称天骄济济,天命所归!
“切记!不可妄动!静待王令!”
……
海陵郡。
如今的隋军,确实是一动便各方齐动,天下跟随风起云涌,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即便是距离太远而鞭长莫及的各个势力,也没忘关注天下瞩目的海陵战场,毕竟是天下唯一正统……隋朝余孽!
萧影率着二十二万三千精锐出战,倒也没大张旗鼓,还让军中军师、供奉等神修,以神法帮忙遮掩行迹和动静,加快行军,能瞒多久算多久,最好能奇袭江淮军。
但是,万众瞩目之下,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有心关注根本瞒不了人,光凭蛛丝马迹也不难推断出来!
可以说,二十余万精锐一出城,再怎么隐蔽,很快传向四面八方,连被袭对象……江淮军,也迅速知道了!
第二天傍晚!
隋军只费了两天一夜时间,就赶到了江淮军前方百里处。
倒不是隋军全军急行军的缘故,反而有意放慢而保持状态。只是江淮军本就冲着海陵城,双向奔赴之下,理论上隋军只需走一半路程!
高邮湖南方,神居山山脉东方,赤台山。
此世天地更为宽广辽阔,高邮湖占地万余平方公里现实十几倍,神居山脉也东西向连绵千里,可算一方天险。
因地理位置和距离的关系,隋军就在占地十数里,海拔百余米的区区赤台山停下,并直接驻军赤台山。
赤台山不是什么名岳巨脉,仅因神居山余脉而有点名气,却也颇为奇特,山顶是巨大平台,宛若被神仙拦腰斩断,又因赤色而著名。
值得一提的是,赤台山位于海陵西北方,江都东北方,算是两城中间的正北方,距离两城距离差不多。
这倒不是萧影有意为之,而是江淮军本就从这方向而来,萧影只是率军顺势迎战而已!
但是,萧影此举,又让无数势力猜测纷纷,特别是江淮军。
听闻靖武王率军主动出战,江淮军并未因此停军,依旧按计划按路线行军,只是行军速度几乎减半,颇为谨慎。
浩浩荡荡的江淮军,连绵数十里之遥,状若大地苍龙。
“靖武王就停在赤台山不动,甚至在山上安营扎寨?”
听闻情报时,随军而行的杜伏威,迅速召集诸将质疑道,随后提出疑问:
“难道靖武王是想让江都隋军,潜藏而来,夹击我军?”
王雄诞诧异应道:“不能吧?赤台山虽然距离海陵和江都差不多,与江都之间却有诸多水脉,不利行军且容易被伏击,皇后娘……萧皇后和靖武王岂会如此不智?”
楚王辅公佑等人也纷纷点头,辅公佑却是稳重谨慎建议道:
“伏威既然有此担忧,调两支小军团一万编制南下戒备便是,影响不了大局,有备无患!”
“可!”
杜伏威深深看了眼辅公佑,直接点头应道。又迅速提出问题:
“靖武王以奇袭、强袭著名,如今却又止步不前,大家觉得他意欲何为?难道想与我军正面决战?”
众人沉默,这问题还真不好回答。
辅公佑凝眉应道:“有可能!如今靖武王行动,又不算什么秘密,如何奇袭?附近也没什么险地,不正面决战还能怎么办呢?”
“行!那就继续行进,赤台山决战!”
杜伏威想了想,觉得没什么毛病,便点头应道,又叮嘱道:“斥候范围扩大到三倍,先锋军警惕而行!”
“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