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量产瘊子甲,普及双钩枪
慕容妍跟着赵家的侍女、沿着钱塘江边的这条支流小河,一路逆流而上,穿过一片片水车林立的工坊区,最终来到云栖山脚的一座新建庄园内。
路上看到的一切,都透出一股草创的简陋气息,但简陋中也夹杂着一股勃勃生机。让人毫不怀疑,用不了多久时间,这儿就会发展成一片乐土。
慕容妍刚走进庄园,就听到有人在那儿叫好:
“好!府君真是好枪法!难怪能阵斩方腊大将邓元觉!”
“再穿上这身冷锻甲,真是威武不凡,说是霸王再世也不为过!”
慕容妍循声看去,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手中正拿着一杆奇形的长枪,在那儿翻飞舞动。
虽不能说银光罩体、如飘瑞雪,至少也是枪出如龙,寒芒电闪了。
慕容妍心中一凛,几乎要喊出声来,那不正是她担心了好几个月的赵大哥么。但她知道此刻还有外人,这才硬生生忍住,先在旁边看一会儿。
她也是习武之人,一旦注意力专注于招式,她的心也很快宁静了下来。
“赵大哥这杆枪形似卜字戟,也似钩镰枪,不过是双侧都有横刃小枝,嗯,应该说是更接近双钩枪了。
但寻常双钩枪小枝前侧并不开刃,只在内侧开刃。赵大哥这枪小枝前后都开刃,也不知强度够不够,厮杀时是否会崩断。
赵大哥身上的甲胄,看起来也不是凡品,如此精良贴合,还泛出一股幽冷之色,同时又晦暗并不反光,莫非是青唐瘊子甲?那不是西夏人最精良的甲胄么?母亲当年就说过,她年少时去过西夏游历,见过那种甲胄,我们江南何时也能锻造如此宝甲了?”
慕容妍联想到的双钩枪,确实是宋朝就已经出现的武器,也是后来岳飞用来破金军铁浮屠的钩镰枪的双侧对称版本——钩镰枪只有一侧有钩刃,而双钩枪是左右两侧对称都有钩刃。
后世明末小说家写《隋唐演义,说秦琼的表弟罗成用的就是双钩枪,这倒是纯属小说家言了。隋末唐初的时候,军中并无双钩枪这种制式兵器,但北宋末年确实是已经有了。
但此时此刻,赵子称手头用的这杆兵器,也并不是现成的双钩枪,而是他自己进一步改良的。
这正是他这几个月来,思考如何改良鸳鸯阵所用武器、如何去芜存菁把现有的山地战兵器配置、往平原反骑兵作战配置优化的产物。
赵子称也知道岳飞后来用钩镰枪破铁浮屠的威名,但他也知道钩镰枪用起来太危险了,几乎是本着同归于尽去的打法的,在重甲骑兵已经冲到面前的情况下,还指望单独一招钩断马腿的打法,一个不慎钩镰枪兵自己就会被铁蹄踩碎脑袋,那几乎是以命搏命了。
历史上岳飞虽然数次大捷,但实际上也都是惨胜,岳家军自身的伤亡也非常大,包括岳飞本人还有他的子侄,好多都在战场上九死一生。
赵子称不想看到那么惨烈的打法,能够优化就尽量优化。
于是他就想到了借鉴扶桑人历史上后来搞出来的“十文字枪”,想把十文字枪和钩镰枪结合——钩镰枪最大的好处,是特化了向后方拉扯钩断马腿的力度。但钩子前缘并不开刃,往前推刺的时候,只有枪尖有杀伤力,横向小枝哪怕推到敌人身上,也是没杀伤力的。
在捅刺士兵或战马的躯干时,这种小瑕疵并不算问题。因为躯干面积很大,很容易扎中。
但是在推刺马腿的时候,钩镰枪的这个劣势就非常明显了。侧钩的前侧不开刃,导致必须枪尖捅正了细细的马腿才能伤敌,如果枪尖错开了,侧钩推到马腿上,最多只能绊一下。
如此一来,钩镰枪只有往回拉的时候能伤到马腿,往前推时极难伤到马腿,作战效能大减,钩镰枪兵的伤亡率也因此暴涨。
赵子称就立志造出一把只要枪杆贴住马腿后、无论推还是拉都能重伤马腿的兵器,便有了面前这一把奇形长枪。
扶桑人的十文字枪,就是横刃前后缘都开刃的。赵子称充分借鉴了这一点,但又略微改良,让横刃的尖端并非垂直于主枪头,而是跟钩镰枪一样略微往后弯钩。
这样的好处是确保往回拉时,钩马腿的威力百分百不损失,能跟普通钩镰枪一样强。代价则是用枪杆横扫时,难以像十文字枪/卜字戟那样啄击破甲。
这个小改动,并不是赵子称拍脑门决定的,而是他做了充分的实验——刚开始试制的时候,他也原模原样让人比照十文字枪的形式锻造过几把样品。
但是实际用铠甲测试时,发现十文字枪的横扫根本无法破开宋军的重甲——事实上,与十文字枪类似的卜字戟,之所以只在秦汉和魏晋六朝流行,到了唐朝就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就是因为唐朝以后,中原王朝的铠甲越来越精良了。
中式重甲都是如鱼鳞片那样层层交迭的,很少有缝隙,只有全力往前贯刺才能捅穿,横刃啄击那点力度根本破不了。唐朝以后也就不再费力搞那些里胡哨的东西了。
相比之下,扶桑人一直到战国时期,还有很多竹甲,竹甲的缝隙很明显,甲片并不是交迭的,十文字枪横扫时只要被偏斜滑到竹甲甲缝里,就可以轻易伤人。所以扶桑人才迟迟没法淘汰与卜字戟结构相似的十文字枪。
后来明朝时倭寇入侵,戚继光对倭寇的所有兵器都进行了仔细研究,觉得倭刀确有价值,还模仿改良、想办法克制。但对同样来自倭国的十文字枪,戚继光研究后就觉得“完全没有借鉴引入的价值,因为横刃的扫击破不了中式重甲”,还浪费了材料、增加了造价、枪头变重后兵器整体重心越发前移难以握持,等等。
赵子称有那么多前人经验可以借鉴,加上他素来实事求是,不乱拍脑门决策,想到一个什么点子都会先试产做实验,去芜存菁反复优化,这才有了如今慕容妍看到的这把枪。
至于双钩枪的钩子前缘也开刃后、整体强度下降的问题,赵子称就靠新式锻造技术来弥补了。
他在钱塘江边落差较大、水流较为湍急的位置,引入测流搭建水车,再配套建设蓄水池以调蓄势能,用均匀的水力推动锻锤。
水锤锻造出来的钢铁兵刃强度远大于如今现有的兵器,也能超过后世历史上明朝乃至清前期的冶金锻造水平。
如此一来,双钩前缘开刃变薄带来的强度下降,也就能弥补了。双钩变薄后枪头的整体重量提升量也变小了,新式双钩枪的枪头重量,几乎和原来的单侧钩镰枪枪头差不多重,也就不必再在枪尾设置配重,最多只要稍稍加长枪杆即可。
而这种多方改良后的双钩枪,在平原作战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替代山地战时鸳鸯阵里的狼筅——双钩枪的双侧横刃,也能跟狼筅的枝杈那样,干扰敌军长兵器的捅刺。
虽然不如狼筅的枝杈那么多那么密,干扰效果要打个折扣,但总比没有好。
唯一的缺点则是,这种使用水力锻锤加工的双钩枪,生产成本要比普通钩镰枪高很多。只有专门的新式锻造工坊才能打造,赵子称没法把其制造环节外包给大宋官府原有的普通兵工坊。
好在赵子称也没打算一开始就打造太多,他打算把这种双钩枪优先装备己方的精锐长枪兵,只给最嫡系的部队,也可以分出少量优质定造的给武将使用。
使用这种兵器的士兵,也需要更强的臂力,才能控制好更长的枪杆和更重的枪头,赵子称就打算把原先训练的鸳鸯阵狼筅手换装,让狼筅手改任双钩枪手。
……
赵子称神游物外,足足又演练了几盏茶的时间,终于把全套招式都磨合了一遍,最后长枪一抖,夭矫如龙,钉在院中一根木柱上,然后随手伸臂,侍立在院中的婢女立刻会意,这就斟了一大碗热茶,便要递给府君。
慕容妍却劈手夺过了婢女托盘上的茶盏,亲手端过去。
赵子称忽然惊觉向自己靠近的倒茶女子呼吸匀净,不似往日,这才心中一动,回头便看到了慕容妍。
“妍……贤弟来得好快,愚兄算算行程,还以为要明日才到了。你们先退下吧。”
赵子称话到嘴边,想起还有外人在场,便随手挥退了众人。
慕容妍把茶水递给他,温情脉脉地看着他慢慢喝下。她自己才趁着这个机会,从已经被扎穿的木柱上用力一抽,拔下十字双钩枪,握住枪尾随手抖了几个枪,试试软硬轻重。
“赵大哥,奴和姐姐这些日子都很担心你,与方腊激战,肯定很辛苦吧,有没有受伤?感觉你习武比原先更勤奋了,是不是战阵上遇到过什么凶险,才如此发奋?”
赵子称伸手握住慕容妍手腕,轻轻夺下枪杆,一边温言安慰:“哪有,不过是居安思危,才刻苦习武。能在战场上伤到我的敌将,还不曾见过呢。
我鼓捣这些东西,只是为将来对付胡虏的铁骑打算罢了,中原群贼,还轮不到我这样上心。”
慕容妍听他说得这般豁达自信,才稍稍安心了些,又忍不住下意识伸出手去,抚摩赵子称的胸膛,
赵子称今日为了完全复刻战场上的环境,习武时还穿了全套刚打造出来的青唐瘊子甲。
慕容妍触手之处只觉一阵冰冷,甲片略带亚光,并无大片的镜面反射,反而跟章丘铁锅似地,有很多细碎的表面,看起来介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之间。
慕容妍便说出了心中的疑问,想知道赵大哥是如何打造出这种甲胄的。
赵子称当然也不会瞒着自己人,当下耐心地低声解说:“这种青唐瘊子甲,其实所用材料和上等的步人甲、明光铠也差别不大,都是一样的钢材。
只是西夏人锻造青唐瘊子甲时,多用冷锻,并不把甲片烧红预热。而我中原工匠,多将甲片烧红,让其软化易于塑形。
冷锻的甲片,更加致密坚韧,但锻造所需的人工也数倍甚至十数倍于热锻,西夏人靠人力挥锤,需要巨量的人工才能打造出一副瘊子甲。
而我如今造了一种水车锻锤,就是你刚才来的一路上看到的那种水车。内部再以舵轮、绳结传动加速,让水流推动小锤飞快砸击,那种力小而频繁的水锤,正好用来锻造瘊子甲。如果调节舵轮、绳结的比例,让锻锤力大而迟缓,则正好锻造这种十字双钩枪。
嗨,你刚来,说这些作甚。还是说说你家中的安排吧,你既然来了,杭州这边的产业,也需要你们帮衬着料理,我作为知州,亲自出面终究是影响不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