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朕才是宋世祖 > 第106章 治杭州,议婚约

第106章 治杭州,议婚约

第106章 治杭州,议婚约

升任杭州知州后,一晃便过去了十几天。

赵子称每天都忙着梳理日常民政,齐民编户,安抚因战争而流散的人口,把无主之地统计出来,分发给回来落户的无地贫农。

也顺便跟试图趁机多圈土地的幸存富户作些斗争,不让他们夹带私货。

有人欢喜便有人愁,那些被赵子称斩断了趁机圈地魔爪的富户,肯定是心存不满的。

但赵子称这个新知州,可是既挟诛杀朱勔请废石纲之恩德、又有击溃方腊的神威。

两方加持之下,如今他在杭州乃至整个两浙路北部的威望,都算得上是如日中天。所以还真就没人敢公然反对他的善政。

清查土地人口和分田的工作,也就进行得很顺利,绝大部分刺头,都被之前的方腊除掉了。极个别仍然认不清形势的,也都被赵子称重点清除,其余的潜在刺头也就立刻认清了形势。

可以预料,赵子称在杭州期间的民政政绩,肯定会非常好看。之前积攒的矛盾都已经释放了,他只用负责触底之后的反弹。到时候,赵佶再想给他调任,肯定得在阶官和爵位上再多给一些优待。

不过赵子称也不是迂腐之人,他知道大乱在即,肯定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积蓄实力。杭州和周边地区被一次性搞掉那么多人口,哪怕给每一户幸存的无地贫苦百姓都稍微分几亩田,多出来的无主之地也肯定是分不完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赵子称也不可能让这些赤贫佃农分田后拥田量,比原来的三等户中农更高,那样的话原先的三等户就该起来反抗了。

所以,拿出一部分分配后剩余的田地,由赵子称自己设法通过白手套掌握,成立庄园,积蓄财力。将来乱世来临后,拿这笔钱粮支持军队,支持北伐,也算是一桩美事。

赵子称并不觉得这是什么贪婪的行为,反正他只要保证自己不拿这些钱粮去用于个人享乐,而是确保都用于北伐,用于国家,那就是好的。

说句良心话,当今皇帝赵佶虽然横征暴敛,但财政负担重本身并不算宋朝的严重原罪,如果赵佶能把多收的钱都用来搞好国家,驱除外敌,那老百姓暂时苦一苦勒紧一下裤腰带,也还算情有可原了。

但赵佶最大的问题是,这厮特么多收的钱很大一部分都用来修园子修宫殿劳民伤财,那就不可原谅了。

而且在赵子称看来,如果自己能在几个月之内,在杭州建立起大规模的庄园,还有一点好处,就是他可以放开手在自己的庄园里搞一堆工坊、提前进行生产科技和军事科技的建设。

自己还可以用直接控制的庄园来试点一些新的生产技术,其中的民用技术部分,还能免费向周边的本地百姓推广。比如之前在秀州、苏州就有搞的桑基鱼塘、稻田养鸭、鸭绒处理,都是可以推广的。还可以再琢磨改良一下缫丝工艺、捕鱼技术这些江南鱼米之乡用得到的技术,向民间推广。

这样也算是为赵子称自己占田的行为“赎罪”了,或许有了赵子称的庄园后,杭州百姓将来的整体生产力生产效率都能提升一个台阶。而只要你能带着百姓共同富裕,百姓其实也未必会介意赵府君自己搞点副业。

将来哪怕自己被赵佶调走了,留在杭州的这些私产也能继续运作,不会有人敢来伸手——因为赵子称如今在杭州周边的威望已经够高了,在各界都是如此。

基于这个构想,赵子称在分田的时候,先初步梳理评估了一下,最后估算出,他自己大约可以设法巧立名目占田千顷——千顷这个数字,看绝对值已经非常广大了,也就是十万亩。

作为对比,可以设想一下,朱勔被赵子称假装斩尸诛杀的时候,在苏州境内也就三十多万亩良田,折合三千多顷。

当然朱勔在江南很多地方都有田产,不止一个苏州,但苏州是其田产最多的一个州,其他地方零零碎碎加起来,一共肯定能超出五六千顷。

赵子称趁着方腊杀掉大半杭州富户的机会,一下子拿下一千顷土地,胃口已经不小了,抵得上朱勔多年占地总额的一两成。

但赵子称的良心还是比较平的,他把平原地区的大片好地水田肥田,都分给了贫农百姓。

他自己主要要了远离杭州城的、位于西湖另一边、钱塘江上游的山区地块。

如前所述,方腊进犯杭州的时候,是从钱塘江上游的富春县打过来的,所以杭州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在城池的西南方向。

从富春县到钱塘县之间,沿着钱塘江两岸,几乎就没剩下什么人家了,都被方腊屠戮祸害了,那里留下的无主之地也是最大最集中的。

而后世到杭州旅游过的人都知道,城西尤其是西湖更西面,有大片的丘陵山区。主要是后世的龙井一带。

北宋的时候,杭州的茶业才刚刚兴起,“龙井”之名也还不存在。苏轼就曾作诗词赞杭州的茶叶,但当时的产区主要是西湖西北侧,也就是后世的灵隐寺、狮峰一带。

偏西湖西南面的龙井、虎跑、九溪、云栖等地,一路到钱塘江北岸,都是没什么名气的产区,还有很多开发程度比较低的劣等山田。

赵子称初步考察后,就决定在这些丘陵下田区域,圈上一千顷失去了故主的土地。反正他也不是打算种水稻的,坡地无所谓,濒临钱塘江还便于运输,便于搞手工业开发和利用水能。

而且这些地也不会白拿,他肯定会按照最底价象征性给点钱,算是买的山田,钱财就用之前打方腊缴获的战利品支付,所得钱财也会依法进入衙门府库,公私分明。

圈地计划大致定下之后,赵子称就得考虑代理人也就是“白手套”的问题了。

作为杭州知州,他自己亲自下场肯定是不合适的,想来想去,只有两个人选最合适。

一个是一开始就在嘉兴老家帮家族打理生意的本家侄儿赵伯琦,还有一个就是慕容家的管事邓岳。至今为止,赵子称还没来得及接受其他文官人才和商人的投效。临时找新人的话,他也未必放心。

所以他早在腊月过半的时候,就给苏州、秀州那边都去了信,让赵家和慕容家都派些人手来帮衬。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赵子称勘察土地,规划建设,这些动作本就没有瞒着人,所以眼尖的自然能猜出,知州大人这是打算在本地置业了。

这也没什么不对,知情的人都觉得这是知州大人应得的,毕竟立了那么大功劳,冒了那么大风险血战平贼,救了杭州城。

然后便有下级官员和属吏观察到,知州大人或许需要一些代理人、一些帮他料理俗务的帮衬之人——尤其赵子称过完年后也才十九岁、虚岁二十,如此年轻就做到了大州知州,而且居然还不曾婚配。

一些下属官员就借机投石问路,暗示愿意帮他牵线一些良配,绝对都是朝中有清贵背景,或是家资极为富豪的——这些属官倒也有眼色,没敢说帮赵子称介绍当朝重臣联姻,他们也都知道“宗室不得结交重臣”的惯例。

所以,只是找清贵但无实权的人家结亲,或是干脆找个没多大政治势力、但好歹有点功名官位,同时家族又巨富的人家,作为联姻对象,那就最合适了。

可以有名,可以有钱,同时稍稍有权,但不可有大权。

面对这些牵线,赵子称首先以不愿与属地下辖人家的女子结亲为由,婉拒了。

帮他介绍的下属也都表示,可以另行联系到并不是杭州本地人士的清贵远亲,而且女方绝对也都才貌双全,堪为良配。

赵子称不堪其扰,幸好他也想起,自己总算不在苏州做官了,倒是可以和在苏州的慕容家结亲了,不用再避嫌。

于是他就快刀斩乱麻,表示要问一问在老家的父母,请父母做主,说不定父母已经帮他议亲了呢,让众多介绍人先等上个把月再说。

众人这才不再聒噪,静静等待赵知州的消息。

赵子称的信送回嘉兴老家,老家那边反应倒也很快。

首先,他那个管家族生意的远房侄儿赵伯琦,立刻带着一大堆伙计、人手,赶来杭州,继续为叔父打理新的庄园。

另一方面,父亲赵令话接到信后,便派人去姑苏,找慕容家的人提亲,试探一下慕容家是否有改变主意。

慕容家当然不可能改变主意,事实上,最近这几个月,慕容家之所以没有再提这事儿,反而是担心赵子称爬得太快、是否有悔婚的意思。毕竟当初只是一个私下里的君子承诺,并无任何证据绑定。

段语嫣也没想到她看中的这个准女婿,居然如此文武双全。从朱勔的牢里出来,仅仅一个多月,就如登仙飞升一般,先权为苏州通判,又升杭州知州,甚至破釜沉舟连战连捷。

升官升得这么快,若是换一个人,哪里还会看得上慕容家的女儿?

所以只要赵令话和胡氏没提,段语嫣是丝毫不敢主动提的。

现在终于收到了赵令话派人来提亲的信,段语嫣才算是心里一颗石头落了地。

“这孩子果然是个言而有信的。既然赵家都这般一诺千金了,咱慕容家也不能丢了份儿,妍儿,你尽快准备准备吧。”

——

ps:打完方腊,可能稍微有点流水账,需要盘点交代种田一下,然后去山东。反正,最多两三天,然后就去山东开下一个副本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