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童太尉你来晚了
赵子称从杭州之战的战利品中,拿出一成半还给陈建和赵约公事公办处置。
这个筹码,也足以换来他俩帮赵子称得罪人、上书挡住童贯。
于是一天之后,刚刚从镇江府南下不久、才走到常州地界的童贯大军,就收到了杭州方向来的捷报。
当时跟童贯在一起的,还有西军大将刘延庆,以及刚刚赶到的王禀、杨惟忠,外加五万大军。
“报!太尉,杭州急报!”
童贯是个阉人,嫌骑马磨裆难受,所以是坐船的,军队当时正沿着江南运河,要从常州府地界进入太湖。他在战船上听到“急报”二字时,就没来由哆嗦了一下,下意识便以为又是什么噩耗。
“杭州诸文武,难道连守个城都守不住么?前阵子不是刚报说刘光世他们在海宁摧破了方腊的偏师?就差这么几天了,难道杭州就这么丢了……”
童贯忐忑地展开急报,一旁的刘延庆、王禀和杨惟忠也都竖起耳朵,大气不敢出,只是低头斜眼想观察童太尉的表情变化。
童贯的眉头先是紧锁,随后立刻猛然舒展开,眼珠子瞪得像铜铃一般大,而且飞速地上下左右乱扫。
有那么一瞬间,童贯的双目甚至突破了正常人“两个眼珠子必须往同一个方向看”的生理制约,左眼往上右眼往下无规则乱晃了几下。
随后才紧紧抓住急报,岣嵝的手指如鹰爪,把纸角抓揉起了两个小团。
刘延庆等人愈发不敢出气,心中忐忑:到底是多大的噩耗还是喜讯?但不管好坏,事情肯定小不了!
许久之后,童贯才长出了一口气:
“杭州外城果然丢了!方腊入城后,烧杀掳掠,所过鸡犬不留。不过好在没丢两天,驻扎在海宁的援军眼见杭州有变,不及等我们会师,主动冒险拼死去救,竟野战击败了方腊。
两浙路诸使上报,说方腊连夜遁逃回浙西睦州、婺州等地,杭州境内已无贼情了。我们要急着抓方腊的话,就直接沿着太湖西岸笔直南下去睦州、婺州,不用救杭州了。”
刘延庆等人的心情,也是随着童贯的描述大起大落,听到第一句“杭州丢了”的时候,所有人都极为扼腕痛惜,但随后听说居然野战殊死一搏击退了方腊,众人又陷入了难以理解的莫名狂喜。
这……这怎么打赢的?
“可是,驻扎在海宁的苏、湖、秀三州之兵,总数不也才勉强万人么?方腊可是有十万之众,战报会不会有误?一万主动出击、摧垮了十万之敌?”刘延庆老成持重,觉得有问题。
童贯却笑了,只是笑意并不真心,反而是带点惋惜的冷笑:“说是海宁诸将听说杭州已到千钧一发之际,再不救必被方腊所乘,故而不顾安危,不计强弱寡众。
渡运河、上塘河、破釜沉舟而进,示敌以必死,无一还心。清河堰决死一战,破敌十万,斩俘迫降其半!杀方腊部将无算,方腊本人仅以身免,远遁浙西!”
“嘶——”刘延庆、王禀、杨惟忠齐声倒抽凉气。
破釜沉舟,好小众的说辞,自从大宋朝立国以来,见过这种事情么?
“那……最后却不知是何人之功,莫非那赵子称竟能……”刘延庆在诸将中资历最老,忍不住问出了这个问题。
童贯也是神色复杂:“战报上说,是主客军各自为战,协力配合。不过,倒是令郎和你麾下的韩五,两人并力率先立下陷阵之功,于激战之际凿穿方腊中军大阵。随后那韩五又斩杀方腊中军护军、斩断方腊大旗。赵子称与两浙路制置使、廉访使皆如此说,还联署了姓名。”
赵子称的捷报上,还是把大部分战术性功劳让了出去的。赵子称深知自己作为宗室,如果把所有军功细节如实上报,会有多遭皇帝和其他皇子们的忌惮。
一个姓赵的,怎么可以那么能打?
领先时代半步是先驱,领先时代两步那就成先烈了。
不到靖康之耻,赵子称是不能在皇帝叔父面前暴露自己全部军事潜力的。
他宁可拿着军功去置换其他方面的功绩、赏赐。甚至干脆只是用于收买武将们的感激和暗中效忠。
所以在赵子称这份捷报上,他淡化了自己的运筹之功,把谋略策划考量都隐去不写。而实打实杀敌立功的可见功勋,也算是一碗水端平了。
陷阵之功说成是刘光世、韩世忠、林冲三人并立,也没什么错,大家也确实都陷阵了。
韩世忠独享斩将、夺旗,已经够风光了。如果全给他,以他卑微的出身,骤然“虚不受补”,肯定也扛不住,太遭人嫉恨。
两浙路文官都这么上报,童贯当然也不可能再调整战功分配,他最多给自己头上加一点“运筹之功”,其他可操作空间几乎没有了。
王禀、杨惟忠也不由暗暗惋惜:“早知道方腊原来如此不堪一击,十万乌合之众都顶不住一万官军,咱也不用集结够五万人才南下,就该早点南下的!”
刘延庆倒是没什么可惜,立功的韩五毕竟也是他的属下,而自己亲儿子刘光世能立功,跟他自己立功也没差了。刘延庆内心反而对赵子称愈发感激,因为他知道肯定是赵子称在军功分配上照顾了他儿子。
当然,赵子称也没忘提携自己人。杨志、鲁达扛住两翼的功劳,也被尽量往大了说,还强调了他们后续追击反攻时的战果。对于自己人,赵子称从来都是不吝啬提携褒美的,反正他本人又不需要那么多直接厮杀的军功。
童贯惋惜了一会儿之后,倒也没太纠结,主要是童贯也没去过杭州,不知道杭州到底有多富庶,没有直观概念。
他也就不能想象赵子称在这一战中、通过反缴获方腊掠夺所得,到底捞了多少家底,他的嫉妒心也就没那么重了。
两浙路主官陈建、赵约也会适当给童贯意思一下,送一笔钱财以感谢童太尉的舟车劳顿。哪怕童贯没到杭州,杭州官员也是要给车马费的。
有了这些钱财堵嘴后,童贯也就能想通了。
一天之后,他就吩咐大军改道,沿着太湖西岸南下,直奔天目山。
事到如今,最后擒获方腊本人的功劳,必须由童贯自己的嫡系部队完成,否则童贯回到汴京后,在赵佶面前都抬不起头来,他这一趟不等于是白跑白浪费国家钱粮了么。
童贯麾下三将也都没有异议,同时童贯还给后方部队下令,让还没赶到江南的辛兴宗、王涣等人都不用来了,立刻就地驻防。或是稍稍回返、就近择军粮充裕无需转运之地就粮。
这样少调动几万人,也能少费朝廷一点钱粮,省下来的东西也能勉强支撑后续再伐辽——如果朝廷确实还坚持要伐辽的话。
最后,童贯还火线下达了一些人事调动任命,主要是为了酬勋和压制某些人在军中冒头太快的趋势。
其中一些级别比较低的人事任命,童贯就直接依便宜行事之权、以他自己的名义发下去了。
还有一些级别比较高的,就六百里加急先送到汴京,让赵佶亲自拿主意。
童贯自己能拿主意的,包括如下几道任命:
首先,韩世忠作为此番杭州之战战功第一,被拔擢到了都虞侯的级别,另加阶官睦州刺史——宋朝的“刺史”都是虚职,只是给武官从四品的阶官待遇,并无实权。因为宋朝重文抑武,所以哪怕四品的武官也不算多尊贵。
刘光世在杭州之战中的功劳还不如韩世忠大,但他在之前海宁之战中已经立了大功,两战加起来,倒也跟韩世忠仿佛。
同时因为刘光世有后台,他爹就在童贯身边。加上他原来的职务也比韩世忠略高,此番童贯派几个营的西军骑兵去协防助战,刘光世本来就是主官,韩世忠只是他的副手。
所以最终刘光世也是跟韩世忠一样连升两级,带兵的职官升到都指挥使级别,终于能独自统领一军西军,额定编制十个营也就是四五千人。韩世忠也依然只能做刘光世的副手。
至于武官阶官,刘光世得到了一个观察使级别的待遇,这是从三品的,比韩世忠的从四品也更高一些。不过武官阶官都不怎么值钱就是了。
除了这两个西军将领,赵子称麾下那群江南本地武将也得到了论功行赏。
杨志的身份原本就是清白的,之前只是营指挥使,现在也升到了都虞侯,他主要的功绩就是之前吴江之战杀了石宝,也是吴江之战胜利的首功。
而林冲、鲁达二人,原本级别就比他低,又是黑户,这次也就升到营指挥使,仍然得在杨志麾下效力。
不过,从虞侯升到营指挥使本来跨度就不大,低级武官升起来也应该更容易些,看起来林冲和鲁达的升幅稍稍有些吃亏。
但赵子称趁着这次机会,还帮林冲和鲁达额外巧妙运作了另一些收益——他在给童贯的战报里,借机提了一些小事,委婉暗示“自己此前并不知道林冲、鲁达为隐瞒身份投军的”,但鉴于这两人确实为朝廷效忠、屡次死战出力,而且其前罪或许确有冤屈,希望太尉明察。
同时赵子称还暗示,“为了自证清白,证明自己确实不知道林冲、鲁达身份,不愿包庇此二人,所以请童太尉秉公办理,另行划分统属,以洗清嫌疑”。
说人话,就是赵子称主动表示,他愿意童贯把林冲和鲁达暂时调走,暂时不在他赵子称手下做事了,证明他赵子称没有结党营私、没有在军中经营个人势力。
同时他还特地举荐,说杨志、林冲、鲁达此前有操练一种适合山地作战的阵型、战法,这种战法虽然在北方没什么用,用来在江南山区剿灭叛军和残余匪患却是非常好用。
所以请太尉给他们一个机会,后续继续在浙西和浙南山区的剿贼中发挥所长,而他赵子称是没资格继续追击出境的,后续的平叛战事就跟赵子称没关系了。
赵子称敢这么说,当然是因为他深知林冲和鲁达都是仗义之人,而且自己帮了他们那么多,以这些人的忠信和感恩,将来肯定能为自己所用。
哪怕他们的直属上官到时候另有其人,但只要赵子称有需要,随时勾勾手都能让林冲鲁达再次投他。
而赵子称的宗室身份,也注定了他在方腊平叛后必须低调,暂时让这些人分散出去,也是一种狡兔三窟的手段。朝廷拿了自己的兵权后,肯定也得在其他方面上找补。
童贯在看了赵子称的这个陈述后,也是非常满意,他本来也在琢磨赵子称一个姓赵的,军中关系太多不好。现在赵子称都主动瞌睡递枕头了,他也就顺水推舟。
于是童贯想了想,后续就把杨志派到婺州,林冲、鲁达也跟去,让他们负责带兵追剿浙南山区处州、台州、温州等地的贼乱,以及婺州的兰溪江以南部分。
同时,童贯也明确表态,不再追究此前林冲、鲁达等人的问题,把他们调离赵子称后,也足以证明赵子称此前并无心包庇他们,赵子称也是被这些隐瞒了身份的人给骗了的“受害者”。
换言之,童贯把整个后续的江南平叛战场一分为二,以钱塘江兰溪江为界,兰溪江以东南的地方,让杨志等人当先锋,并且以西军来的大将王禀为主将。
而兰溪江以西北的婺州、衢州半壁,整个睦州、歙州,则以刘光世、韩世忠等人当先锋,刘延庆为主将。
童贯自己前出到富春一带居中调度,再以杨惟忠为总预备队,随机应变。
从地盘划分来看,王禀、杨志和刘延庆、刘光世的拟攻打范围是差不多大的,而且王禀打的沿海地区还稍微富庶一点点。
但考虑到方腊本人是往睦州逃的,所以最后的军功肯定是分到睦州这一路更大,因为有机会擒获元凶首恶。
东南那一路,就只能打打陈十四、吕师囊这些次要的响应型贼头。
……
童贯的一连串部署,很快送到了杭州。
刘光世、韩世忠听说自己连升了两级,都是颇为振奋,对赵子称更是千恩万谢。
尤其韩世忠,听说赵子称如实上报了他在杭州之战中陷阵、斩将、夺旗三大功劳,才让自己连升两级,韩世忠更是感动得要给赵子称磕一堆响头。
最后还是赵子称非常豁达地劝住了:“刘兄,韩兄,不必如此,我不过是不贪不占罢了,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实事求是。曾几何时,我大宋文官本分做事,都需要这般感恩了么?再这样做作就是看不起我了。”
赵子称都这么说了,刘光世和韩世忠只能是打住。
随后,赵子称又安慰了杨志、林冲、鲁达,让他们跟随了新领导后继续好好干。
“林教头,鲁提辖,这次我也是费了一番思量,才想到这个主意,以后你们就可以用归本名了,再也不必东躲西藏。虽然升官只是升了半级,但消弭了身世和前罪方面的隐患,也算是一桩快事。
我为了证明我并未提前跟你们‘勾结’、我也是被你们骗了的,所以必须让童贯把你们调走、跟着杨兄一起去浙南平叛扫尾。
我是文官,非万分紧急是不能随军出境的。杭州收复之后,我就该继续回去做我文官的事了,你们不跟我,才有机会继续立功,别小看吕师囊、陈十四这些小贼,但凡能杀一个甚至生擒一个,也算是一桩功劳,累计起来说不定还能再升个一级半级的。”
林冲很是惭愧,鲁达更是觉得浑身憋屈。
他们都以为,赵通判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继续立功,才在这个时候做切割的。自己要是就这么去了,岂不是成了忘恩负义之辈?
鲁达虎吼抗辩,表示做官大小无所谓,他只想自在,不愿给其他狗官卖力。
最后还是赵子称板起脸,跟他们讲道理“这也是在帮我避嫌”,林冲和鲁达才勉为其难从了。临走时,二人还折箭为誓,以后赵通判但有用到他们的地方,随叫随到,哪怕抗命也会来。
处理完众人的前途后,杨志等三将这才问起赵子称自己的官职:“我等只立了些辅助之功都升迁了,通判可是居功至伟,朝廷居然没有任命么?”
赵子称笑说:“我已经权摄苏州通判了,文官再要升迁,岂是童贯能说了算的?他肯定已经六百里加急往汴京请示了,你们不用担心我,稍稍休整几日,就赶快继续进兵吧。眼下正是势如破竹的时候,别错过了机会。”
赵子称的判断还真就没错,因为童贯的请示,确实已经送到了汴京,只是路途遥远,赵佶还没来得及回复。
而赵佶在听说了杭州之战的结果后,惊讶程度完全不逊于童贯——哪怕童贯的奏报里已经削弱了赵子称的个人表现,而更多强调了他自己带去的西军将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