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张角:别拿方腊这种同人二创来碰瓷我这种原创ip
开两朵,各表一枝。
时间线回溯到八月初、也就是造反之前大约十天。
浙西、睦州、清溪县、帮源峒。
已经以“圣公”暗中自居的方腊,召集了手下全部心腹,正在进行最后的战前动员。
方腊身为摩尼教中人,这两年也一直在靠自己的教徒组织力量、阴蓄兵甲。但直到此时此刻,他其实都不算中土摩尼教的领袖人物。
不过没关系,摩尼教在北宋一朝的组织本就非常松散,经常处在各地教众互不统属的状态,自己管自己的。每一部的势力,自己能发展出多少下家、多少信徒,都算是自己的。
只要他率先造反、闹起声势了,其他州府的摩尼教徒自然也会奉他为尊,听他号令。
这就是一个谁先打响第一枪、并且站稳脚跟,谁就能称王称霸的松散结构。
这一点倒是跟前代的张角等人颇为不同。张角那种是自建原创信仰、而且在起兵之前已经做到了尊卑有序、号令统一。
方腊只是借用了一套外来的已有信仰搞同人二创,借现成的壳子以求快速壮大。
同人的好处自然是可以蹭现有ip的流量,降低民众的认知成本。你用的神仙名号都是大家听说过的,一说就有代入感了,当然能快速起流量。
而坏处也众所周知:同人是不受著作权保护的,甚至本身就是侵权的。他能二创别人也能二创,没有了垄断解释权的稀缺性,圈内地位当然不能跟张角比。
另外,方腊此人的身份,在后世早期的历史书上,为了强调其进步性,往往模糊处理说他是“漆园工”,似乎是个贫农或者佃农。但实际上按照古籍原文,写得明明白白,是他本人“有漆园”,也就是个经济作物种植园主,算是地方豪强。
其实这也非常符合石纲勒索对象的人设,石纲的最大直接受害者,就是各种庄园主,尤其方腊的种植园是种漆树的,油漆是重要的建材,很容易因为营建工程材料的征收而受害。他这样的经营模式,也难怪成了朱勔苛政的最大受害者。
方腊原本是不太关心大山外面的世界的,但最近这段时间,他也若有若无地经常不经意听到一些消息,比如早在半个多月之前,他就听苏州那边传来消息说:
有个叫赵子称的姑苏知县,端的了得,居然敢公然上书恳请皇帝废止石纲,裁撤应奉局。而且对方上书的理由也是说得有鼻子有眼,是因为发明了一种新的东西,可以替代太湖石和灵璧石为皇帝修园子,用不到地方进贡奇石了,不如废止石纲免得劳民伤财。
方腊并不知道,自己听说的消息,其实是赵子称的人故意散播的,都是最近渗透到睦州一带的李俊让人说的。
方腊派去打探消息的探子,不知如何,就被有备而来的李俊盯上了,然后李俊很好心地向他提供了极为详细的信息,那方腊的探子还以为是遇到了江湖上的好兄弟、自己办差也太顺利了。
因此方腊得到的消息里,赵子称发明的那种“水泥”的功效,被夸张得神乎其神,吹嘘得比真正的水泥还厉害不少、适用范围也广得多。
甚至,方腊的探子还搞到了一包加水调和后直接就能用的水泥样品,在方腊面前当面演示了——连方腊都嘉奖了那名探子,直夸他太会办事了,连这么机密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贿买苏州当地的吏员弄到手。
“赵贼有了如此神物,说不定真有可能罢了石纲,我们做了那么多准备、了那么大代价,若是再不反,可就没机会了。
听说那小赵贼还是老赵贼的远房侄儿,这本家侄儿献上去的东西,岂能不受重视?这朱勔说不定真有可能被扳倒。不行,我们不能等了!你们回去之后尽快做好准备,我们立刻就起兵!”
方腊在通盘评估之后,最后做出了尽快起兵的决定。
这一决定,当时着实遭到了不少核心心腹的反对。
与会的其弟方肥、妹妹方百、儿子方天定,几乎都流露出了深深的不安感。
“大哥!我们还没做好全部准备呢!一来兵甲筹备还没按计划完成,至少还要一两个月时间。”二弟方肥率先指出了眼下最大的困难。
“是啊大哥,二哥说得对,而且我们从来就没筹措过粮饷,一开始都是想着等秋收之后、秋粮完全入库,又没来得及押解漕运,趁那个节骨眼直接打到一地就夺取官粮养兵。
现在才八月,秋收都没收呢,要是现在出兵,百姓四散而逃,误了农时,粮食都烂在地里,我们找谁去征收?如果就靠我们自己的兵收粮,光是收割就要耗费时日,定然拖慢进兵速度。”
妹妹方百明显更懂军事常识,不由如此提醒,点出了一个关键困难。
原本历史上,方腊可是拖到了十月份才起兵的,那时候刚好是秋粮收下来、都已经晾晒干了,随时可以入库。起兵也就不会影响到秋收,而且还刚好能赶上初冬农闲季节,百姓本来就没事干,正好抓人当兵,快速扩军。
这些困难方腊何尝不知道?但他还有别的困难,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只能逼上梁山了:
“账不能这么算,要是赵子称得手了,朱勔真被皇帝罢免,我们造反的大义名分还怎么占?我意已决,就算慢一点,就算不能直接拿到入库的秋粮,有夏粮的收成顶着,也能熬过出兵之初的困苦了。时不我待,十天之内,必须起兵!”
方腊手下的第一批原始外姓部曲,包括方七佛、陈箍桶、郑魔王、求日新、管孙众等人,也各有计议献策,或劝谏,或查漏补缺,方腊一一做出处置,最终约定在八月十五中秋夜,在睦州、婺州两地同时一并举兵。
……
“杀朱勔!废石纲!分奸商!均富贵!”
因为是蓄谋已久,方腊在睦州当地的造反非常顺利,在造反的当夜,他提前派出了上千心腹部众,趁天黑关城门之前就提前潜入清溪县城中,化整为零。
造反所用的兵器甲胄等物,也都是提前化整为零就偷偷搬运进城了,只求躲过城门进出的盘查。而且因为是方腊的老巢,他还渗透了一部分当地的驻军,偷买了驻军府库内的装备。
入夜之后,守军和官员戒备非常松弛,完全没有任何警觉心,毕竟此前一直是持续的和平状态,谁会睁着眼睡觉呢。
方腊的第一击也就非常顺利,虽然是提前了将近两个月起兵、准备没原本历史上那么充分,但也仅仅一夜就拿下了青溪县城。
杀了几个文官和军官后,普通的厢军和乡勇士兵,几乎是立刻成建制地投降了方腊,就地换了旗帜,成了义军。
与此同时,方腊派出的弟弟方肥、妹妹方百和大将方七佛、郑魔王,也同时在睦州南边相邻的婺州兰溪、浦江二县几乎同时举兵。
那两个地方,也多有方腊此前苦心经营发展的摩尼教徒势力渗透,因此操作也跟清溪县差不多。
兰溪县城一日便下,当地豪强朱言主动协助方百夺城。
只有少数不愿从贼的义士和豪强躲进了深山里的坞堡——兰溪县这地方,据说是有诸葛氏后人隐居的,自古不愿意卷入民变,也坚守祖训不再从政,遇到乱贼就划地自守。方腊的人也就抓大放小,懒得跟这些避居世外的人较劲。
而浦江县那边,地势没有兰溪县这般崎岖险峻,那地方更靠近婺州和杭州交界的半平原地带,所以方肥偷下县城后,全境很快都从了贼。
方腊在最初两天就得手了三县之地,很快打起旗号,趁着远方的官府依然没反应过来,继续快速推进,把三县之地连成一片。
清溪县、浦江、兰溪三地之间,还有官府控制下的桐庐、建德二县,但因为被方腊的占领区包围,已成了瓮中之鳖。
方腊正式催督叛军攻城,两地守将慌乱不堪,短短数日,便连守城都守不住,被方腊堂堂正正强攻破城,江南武备糜烂,可见一斑。
等到方腊造反的消息传到苏州、镇江等地时,方腊已经拿下了桐庐、建德。
等大宋官方的报急使者飞速把急报送到汴京时,又需要三五天时间,而方腊已经趁着这三五天占据了睦州和婺州两个州全境。
与此同时,第一批摩尼教出身的、原本并不从属于方腊的地方武装,也终于自发的揭竿而起,名义上响应了方腊,包括台州的吕师囊、衢州的陈十四。
所以在皇帝知道方腊造反消息的时候,其实方腊已经拥有了两座完全控制的州府睦州、婺州。
外加两座正在响应他的、至少有一两个县城已经被夺下的州府,即衢州、台州。
另外还有跟方腊老家相邻的歙州,也正在被方腊的军队进攻,如若官军不能及时救援,歙州恐怕也撑不过十天半个月。
更要命的是,皇帝赵佶或许还没有第一时间醒悟——当他看到江南民变的消息时,看到的只是“睦州清溪县”一个县城有贼情,他并不能立刻评估出事态有多严重,也就没能第一天便立刻下旨罢免朱勔、废除石纲。
甚至赵佶都没能第一天就下令、让正在往东京集结、原本打算于今年北伐辽国燕云的童贯,立刻调转矛头去江东扫平方腊。
他还在一边让两浙路官员检讨、并自行筹措堵住贼势,弄清情况。
直到此后五六天内,几乎每天都有急报传来,今天又丢一个县,明天又丢一个州,贼势快速糜烂,赵佶才慌了。
所以,等他最终判断出贼情严重,应该放弃朱勔以安民心时,已经是距离第一条方腊造反消息传到东京之后的七八天了。
这时,赵佶听到的是已经有两个州丢了。而实际上方腊及其响应者的势力范围,都快扩张到三个整州、外加另外两州有个别县城投靠。
赵佶火速下了两道旨意,第一道让童贯立刻率军南下平叛,另一道就是准备完全罢免朱勔的官职。
而当这道旨意再送到江南时,方腊已经是实打实占据了五个州全境,准备腾出手来从桐庐县经富春县、顺钱塘江而下,谋攻杭州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