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道心不稳?不,贫道初心一直不变 > 第174章 还是家里好

第174章 还是家里好

第174章 还是家里好

李景孝出了皇宫时,已经是下午了。

一身麒麟国公服穿在他身上,隐隐已经露出一股子压迫感。

一些见过血的大内侍卫,一看就明白,这位爷在草原上,是真的杀了个尸横遍野,否则身上的气势不可能这么强烈。

而李景孝一出门,就看到贾衡带着十几个家丁,翘首以盼的等在皇宫外。

一看到自家老爷,在夏守忠、长顺和四个小太监的陪同下走出了皇宫。

立马脸色一喜,急匆匆的迎了上来。

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大喊着,“小人等恭贺老爷得胜归来。”

李景孝哈哈一笑,和夏守忠拱拱手,“公公留步,待某打理好家中琐事,再请公公上门喝一杯。”

夏守忠笑呵呵点点头,“公爷离家这么久,确实该好生休养几日。

咱家等着公爷的帖子,定要不醉不休。”

李景孝哈哈一笑,随手一张两千两的银票,悄无声息的出现在夏守忠的袖子里。

这太监目送李景孝上了追风,这才偷偷看了眼银票,顿时脸色一喜。

暗道还是公爷念旧,自己发达了,也没忘了老朋友。

两千两银票是真不少了,京城外能买下200亩田。

即便是上好的水田,也能买到一百四五十亩了。

但原著里夏守忠和戴权去贾家打秋风,一拿就是两三千两银子。

可见那时候,贾家其实已经预示着要出事了。

可惜贾家一家子的蠢货,以为给了钱就没事了。

却不知道,人家敢上门要那么多的银子,必然是宫里对贾家很不满了。

还有元春被立为贤德妃,一家子人以为靠着元春,就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却不知元春省亲时,早已经暗示,让贾家万不可奢靡浪费,亦要谨言慎行。

——

一路骑马回到家,远远就看到站在大门外,翘首以盼的秦钟和贾宝玉。

看到马队跑过来,眼尖的仆役立马大声喊起来。

几个小丫鬟藏在侧门后面,听到说‘老爷回来了’,一个个激动的忙往里面跑。

等李景孝在家门口下马,已经有仆役开了中门。

秦钟和贾宝玉两个小舅子,代替可卿和元春出门相迎。

齐齐拱手叫着,“恭迎姐夫平安归家。”

随后兄弟俩又说了一大堆喜庆的话,李景孝一听就知道,肯定是他们俩的姐姐们教他们这么说。

下马扶起两个小舅子,抬眼瞧了瞧。

暗道半年多不见,两个小子都长高了一些。

而且秦钟稍微晒黑了一点,看样子自己没在家时,这小子也没偷奸耍滑,应该一直都有认真习武。

至于粉雕玉琢的贾宝玉,李景孝对于让他练武,早就不抱什么希望了。

只要这小子老实点,其实待在家里和漂亮丫鬟厮混,也没什么不好的。

和两个小舅子说了会话,还送了两人几件小玩意,逗的两人满脸笑容的道谢。

这才带着他们俩走进了大门。

可卿和元春一身盛装打扮,带着景熙、景月、景容三姐妹。

还有宝珠、瑞珠、抱琴、尤二姐、尤三姐和众多的丫鬟、婆子屈膝行礼,喊着,“恭迎老爷归家。”

李景孝看着两个美的冒泡的媳妇,哈哈一笑,走上前抓着两人的手扶起来后,却抓着两人的手不放。

可卿和元春羞的脸色更红,心里其实却高兴的很。

老爷一回来如此表现,无不说明老爷心里有多想念自己姐妹俩。

当媳妇的心里不高兴就怪了。

李景孝又和宝珠、瑞珠、抱琴点点头,再看向长大一些的尤二姐、尤三姐。

几个女人别管是否服侍过李景孝,看他的目光里全是娇羞。

这一晚,李景孝过的自然是痛快又忙碌的很。

先在可卿的屋子忙碌一番,又跑去了元春那边忙了半宿。

直到子时已过才消停下来,搂着元春和抱琴呼呼大睡。

隔天一早,李景孝被生物钟叫醒,看了眼趴在自己怀里的媳妇,不由怜惜的在元春额头上亲了下。

悄悄放开睡的正酣的元春和抱琴,起床来到卧房外。

听到动静的尤二姐、尤三姐,忙端着洗漱之物,脸色微红的进了厅堂。

李景孝对这姐妹俩早就有意思,虽然顾忌姐妹俩还没到同房的年龄,却不妨碍他占口舌上的便宜。

尤二姐性格软,尤三姐外向泼辣,但在李景孝面前两人都一个样。

脸色羞红的同时,心里其实早就巴不得服侍李景孝。

磨磨蹭蹭好一会才洗漱穿戴整齐,陪着李景孝来到演武堂。

活动、活动了拳脚,李景孝没急着练武,而是看着尤二姐和尤三姐打了一套真武长拳。

看完后,李景孝满意的点点头。

看样子,自己没在家的这半年多,姐妹俩在习武方面,还是很努力的。

李景孝看了一会姐妹俩打拳,心里一动亲自下场,手把手的教导尤二姐打的不对的地方。

没一会尤二姐就心跳加速,脸红的更厉害了,哪里还记得李景孝说的话。

最后干脆双腿一软,倒在了李景孝的怀里。

看的一旁的尤三姐不由撇撇嘴,恨不得取而代之。

正想着一会自己也学二姐,却听演武场外的丫鬟们,忽然集体喊了句,“见过三位姑娘。”

尤二姐心里一惊,忙慌乱的从李景孝怀里离开,红着脸理了理有些凌乱的衣服和头发,老老实实的和尤二姐站在一旁。

李景孝笑着摇摇头,但嘴上也没说什么。

即便今后尤二姐和尤三姐成了正式的小妾,见了景熙三姐妹,还是得先行礼。

妾室别管多受宠,可身份上说到底也只是奴仆。

不受宠的小妾,实际上还不如仆役。

所以但凡是妾室,都会想尽办法讨好老爷,还会趁着年轻受宠时,可劲的捞钱。

不过小妾的地位虽然低,可一旦当老爷的犯了事,绝大部分时候,小妾是不会受到株连的。

带着自己多年积累的钱财直接跑路,官府也不会非要把人抓回来。

没一会景熙、景玥和景容带着随身的小丫鬟,快步欢快的走进了演武场。

看到大哥正在打拳,脸色一喜。

景容更是直接冲上来,抓着李景孝的衣袖。

大声囔囔着,“大哥,我好想你。”

李景孝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景容对自己的依恋,脸上不由露出个灿烂笑容。

宠溺的抱起小妹,还在她头顶亲了下。

“大哥也想你和你大姐、二姐。”

景容见大哥还和过去一样喜欢自己,嘿嘿一笑,双手抱着李景孝的脖子,小脸趴在他肩膀上嘀咕着。

“那大哥还出去这么久都不回来,想的我常在梦里才能看到你。”

李景孝不由哈哈一笑,妹妹太小的话,有时候真的像是在养女儿一样。

低头又在小妹的头顶亲了下,“好好好,下次大哥尽量不出远门。”

这才让小姑娘露出了笑容,笑盈盈的趴在李景孝怀里,嘀咕着自己这半年里都做了什么,会写多少字。

李景孝也没任何不耐烦的样子,抱着小妹坐下,然后对景熙、景玥招招手,示意姐妹俩坐自己旁边。

应付着景容,也没忘了问了景熙、景玥这半年的情况。

景熙和景玥对李景孝平安归来,心里也是高兴和激动的很。

只是看着赖在大哥怀里的小妹,难免有些遗憾自己为何已经长大了。

否则和小妹一样,还是个小娃娃,也能赖在大哥怀里不下来。

李景孝可不知道两个妹子的想法,笑着和三人闲聊了半天。

才有丫鬟带着秦钟和贾宝玉过来。

一看到李景孝坐在上位,抱着景容和景熙、景玥说说笑笑。

秦钟忙拱手行礼,贾宝玉同样规规矩矩的向李景孝行礼。

在礼节方面,贾宝玉还是很周道的。

只是等李景孝笑着摆摆手,示意两人起身后。

这小子径直走向已经站起来,对着宝玉和秦钟微微屈膝行礼相迎的景熙、景玥身边。

笑盈盈的说道,“两位姐姐早,今日可是要练剑、还是练拳?”

景熙和景玥不由脸色微红,羞恼的瞪了贾宝玉一眼。

平日里还想着,这小子年纪还小,走的近点也没什么。

可大哥回来了,还当着大哥的面表现的如此亲近,要是让大哥误会了,那可就糟了。

贾宝玉被景熙和景玥瞪了一眼,心里莫名的有些不解,直到看到景熙和景玥脸色有些慌乱的看向李景孝。

这才尴尬一笑。

李景孝无奈摆摆手,知道这小子生性如此。

好在贾宝玉此时也确实还是小娃娃,没必要和他计较。

当然,要是七八十来岁了还这样。

要么是真蠢。

要么就是完全不在乎礼法。

不过,这里可不是贾家,李景孝想到这,眉头一皱。

看向贾宝玉说道,“近来可有读书、习武?”

贾宝玉心里一紧,这姐夫可是杀神下凡。

听府上的下人,避开自己悄悄说过,姐夫在草原上杀的鞑靼人尸横遍野。

有的说,没五万也有三万。

有的说,至少十万,否则鞑靼人不会那么快就从大同和宣府退兵。

就连粮草辎重都遗弃了大半,为的就是尽快回援,免得草原上的部族被姐夫给杀光了。

一想到这,贾宝玉顿时就老实起来。

这小子其实很聪明,也是个欺软怕硬的主。

没了贾母护着,哪里敢在李景孝面前撒泼装傻。

老老实实的回道,“学了论语前十篇,前几日姐姐还考教过小弟。

至于习武,东院的大奶奶说,小弟年岁还小,先打牢基础,所以只练了真武长拳。”

李景孝目光看向景熙,景熙忙点点头,“大哥,大嫂子确实担心宝二爷和钟弟、容儿年岁太小,练的太勤伤了身子骨。”

贾宝玉一听景熙称呼自己宝二爷,却又称呼秦钟‘钟弟’,不由有些不满起来。

李景孝有心教训贾宝玉,让他老实点。

想了想后就问道,“宝玉,论语第五篇《公冶长有言,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贾宝玉苦着脸,想了想后才回答道,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李景孝点点头,又问道,“可知道这几句话的意思?”

贾宝玉忙回答起来,李景孝见他确实懂,又问道,“既然懂得这几句话的道理。

那你将来是想做社稷之才?

还是留恋山水的隐士?

亦或者安心做那富家翁?”

贾宝玉挠挠头,让他当官那是十万个不愿意。

可要是去做隐士,虽然纵情山水,但身边没娇妻美眷,好像也没什么意思。

所以想了想,好像还是安安心心当个富家翁,日子才算逍遥。

可要是这么说,好像又显得自己没志气,凭白丢了大姐姐的脸。

左思右想,最后才回了句,“姐夫,太难了。小弟还小,等长大了再请教姐夫。”

李景孝哈哈大笑起来,这小子确实挺聪明的。

仗着自己还是孩子,耍无赖也没人会怪他。

贾宝玉见状,知道自己应该是过关了,不由也笑了起来。

却不知,景熙和景玥对他这回答,是一万个不满意。

自己大哥是谁,都这么提点你了,居然连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

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

秦钟则在心里想着,自己将来肯定要和姐夫一样护国安民,北击鞑靼、瓦剌,才不枉男子汉大丈夫。

李景孝随后又问贾宝玉,大舅哥贾珠学业如何。

贾宝玉倒是知道很多贾珠的事,忙一一说了起来。

李景孝暗暗点头,贾珠大病一场后,大概是想开了,学业反而有所精进。

不过,虽然宁荣两府在京城居住了一百多年,但祖籍其实还是金陵。

不管你爹在京城做多大得官,科举必须回原籍考。

而且官越大,权里越大,这条规矩反而越是要遵守。

否则就是送把柄给政敌。

贾家在金陵还留着大宅子,而且既然称呼贾史王薛为金陵四大家族。

自然就说明贾家祖籍在金陵。

八月初的乡试,贾珠自然得回金陵考试。

而且为了天气太热中暑,五月份时早早坐船,走运河回了金陵。

按照时间算,此时已经考完了乡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