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两害相权取其轻
李景孝要不是成天待在自己的衙门不管事,保管会有很多御史,或者六部给事中弹劾。
御史还好说,六部给事中正七品,实实在在的芝麻小官。
但这些家伙为了名望和升迁,别说李景孝是真修了,就算他是仙人,也照样弹劾。
甚至被弹劾的人越出名,他们弹劾起来越起劲。
所以李景孝这次升正四品,才是最有可能的。
但夏守忠在点头赞同之后,忽然又想到,太上皇今晚得到李景孝的指点,然后靠着多年研习道经,揣摩到了修炼之法。
这要是真的修炼出真气,以太上皇的性格,肯定会重赏李景孝。
封侯或者世袭伯爵,可能有难度,但伯爵爵位传袭三代,确实机会很大。
当然,夏守忠也没法肯定。
而且这事夏守忠此时绝不会说出来,免得结局和自己猜的不一样,那就丢脸了。
更重要的是,如此揣摩太上皇的心思,还在外面说出来,百分百是死罪。
笑着安慰道,“景祐还年轻,能官居四品,已经极为难得了。而且这次功劳不够,下次再立新功。
总有封侯的一天。”
说完,夏守忠心里一动,李景孝肩挑两房。
大房将来继承兴安伯的爵位,二房就什么都没有。
还不如把这次的功劳,用在二房将来的孩子身上。
都是李家的子嗣,而且都是嫡子,李景孝这个当爹的,总不能厚此薄彼吧?
这话一出,贾家众人那是喜出望外。
要是元春的孩子,一出生就能受封世袭锦衣卫百户、甚至千户。
即便将来不会去锦衣卫任职,但世袭就意味着一直有份粮饷可拿。
也算是皇家对待有功之臣的一种奖励。
又或者‘骑都尉’、‘奉国将军’之类的散官。
虽然有名无权,但贾赦的一等将军,贾珍的三等将军,同样是有爵位而无实权。
不仅月月有钱粮可以拿,散官那也是官。
今后元春的孩子长大了做官,起步就比其他人高了好几个级别。
送走了夏守忠,贾赦等人急匆匆去了荣禧堂。
就见贾母搂着一脸羞红的元春,提点元春的同时,也调侃了元春几句。
惹的这姑娘满脸羞红,心里却又欢喜的很。
这都还没嫁过去,未来夫婿就为自己赚到了一对凤钗,说出去,铁定会羡慕坏了老亲和闺中姑娘们。
就连李纨和尤氏,都羡慕的不要不要。
以前还觉得自家男人一等一的好,现在和李景孝一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看元春的目光,羡慕之情,藏都藏不住。
至于来宁国府做客,这次也过来看热闹的尤二姐、尤三姐,对李景孝也是越发期待起来。
只是贾赦等人把之前的猜测一说,在场的人又安静了下来。
贾母沉吟片刻,笑着说道,“好了,景祐为朝廷效力,那是当臣子的应当做的事,哪能成天想着升官讨赏?
而且剪除妖魔,不知道救下多少人,是大功德。
他们修道的,应该最讲究这个。
说不定,好处已经拿到了。
能否加官进爵,反倒成了次要的。”
说完,扫视一圈,见大部分人点头,贾母这才放心下来。
随即心里也有些悲哀和无奈。
一家子贾家的男丁,自己不努力,一门心思想靠女婿来稳住贾家的地位。
想想就觉得好笑。
女婿虽然算是半个儿,但到底是两家人。
真有大好处,人家自己占着都来不及,哪里真会白送给丈人家?
再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元春即便再受宠,也是李家的人了。
而且李景孝看着就是个厉害的,真有好处给贾家,那必然是有所求。
若是贾家给不了李景孝回报,又对李景孝没恩情,人家哪里会愿意老帮贾家。
贾母心里叹息一声,但脸上却笑吟吟的再次说道。
“景祐也确实还年轻,这时候老婆子反而希望皇帝和圣人,压一压景祐。”
贾政想了想,点头附和,“老太太说的对,与其升官太快招人嫉恨,还不如厚积薄发。”
贾赦下意识就想和贾政争论几句,但转念一想,怼二弟几句没问题。
可要是说了什么不好听的话,被李景孝知道了,那自己今后想靠着丹药赚钱,可就难了。
为了钱,贾赦总算忍住不说话。
贾珍、贾珠、贾琏等人因为是晚辈,有意见也不会让贾政不高兴。
贾母眼看都已经子时了,吩咐众人早点回去休息,却把元春喊住。
让她今晚陪自己睡。
贾家众人知道,老太太这是要传授些,管家和内宅争斗的经验和手段给元春。
王夫人也第一次觉得,家里有老太太在,是好事。
让她这个当娘的教导元春,王夫人自己都觉得,还是贾母更厉害。
夏守忠回宫后,进了御书房,就见戴权领着人,站在内书房外面充当门神。
见夏守忠回来了,戴权这会儿,可没心思和他斗心眼。
忙摆摆手,又指了指内书房的门,示意夏守忠小声点。
夏守忠一看就知道,肯定是太上皇从修炼中醒过来了。
正和皇帝、李景孝在屋子里说着修炼的事。
而李景孝应太上皇的要求,开始给他把脉。
老皇帝当初重病垂死,虽然又好了过来,却也算是死过一次的人。
所以比一般人更怕死。
要不然,凭借之前那三十六句道歌,其实早就应该自己修炼出真气了。
磨磨蹭蹭到现在,不过是求稳。
不过,修炼出真气,不过是走上修道的第一步。
别说长生,想长寿都得看修的是什么功法。
几分钟后,确定太上皇体内已经修炼出一股子道家真气。
随后听太上皇说,皇宫里收集了全天下的道经。
即便是前明、前元,甚至是南宋、北宋保存下来的道经都有。
这些年太上皇退位之后,一直都潜心修道。
李景孝暗道,这老头若是能熟读道藏。
今后该不会和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裳一样,因为读万卷道藏,创出一门厉害的功法吧?
真那样,那就真是了不得了。
太上皇见李景孝点头,说没问题。
放心下来的同时,笑着又说起,下午经过李景孝一番提点,心中仿佛打通了关要,多年所学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
此时觉得整个人神清气爽,飘飘欲仙。
李景孝不禁对太上皇一拱手,奉承着说道,“圣人天资纵横,熟读道经便能自创功法,古往今来都没几个?可喜可贺。”
这话要是其他人说,太上皇父子俩还会觉得是吹捧。
但李景孝说这话,那就是不一样了。
不过李景孝确实在捧太上皇。
难怪这老头十几年后,贾家都被抄家了,他还活的好好的。
太上皇即便知道李景孝是恭维自己,却也哈哈大笑起来。
拉着李景孝继续说着经脉、真气运转、还有修炼时的忌讳等等事情。
李景孝虽然说了不少,但也只是提起基础的内功修炼。
不过聊着聊着,李景孝再次确定了,太上皇所得的心法,有点过于四平八稳。
稍微琢磨一番,暗道送老头功法的道士也不傻。
说白了,那道士也怕太上皇练着练着,自己练出了毛病。
还不如力求一个‘稳’,这么一来,修炼速度自然快不了。
只要太上皇一直能感受到进步,即便这进步很慢。
也能让老皇帝心里一直惦记着那道士的好。
这里面的好处可就大了。
聊完了内功的事,太上皇不出意外,问起了符咒之道,特别是御火和御雷的法门。
李景孝沉默几秒,暗道既然老头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拦已经拦不住了。
再说,天下道门要怪,就怪那个传授老头道歌的人。
暗道,一会出了宫,就和石德龙三兄弟,说起这事。
把责任全推给那道士。
而且李景孝自信,太上皇再怎么修炼,也不可能比自己这个开挂的厉害。
等他能熟练画出御火符,自己说不定已经把御火符升级到5级、6级、甚至7级了。
至于闪电奔雷拳,甚至只是掌心雷,那是真得看天赋。
李景孝要来纸笔和朱砂,没画御火符,而是随手画了张驱邪符。
太上皇和皇帝见他一笔成型,而且符咒的符文上,还隐隐闪烁着灵光,不由心生羡慕。
随后就是期待起来。
李景孝拿起符咒看了看,满意的点点头,这才交给了太上皇。
教他如何动用自己身的真气激发,果然太上皇很容易就,就激发了这种符咒。
屋子里,顿时闪出一道豪光,吓的屋子外的大小太监忙喊着护驾。
宫里的禁军也是慌乱的冲了进来,其中就有镇国公家的牛展鹏。
这家伙是‘上直军’百户,实打实的皇帝近身侍卫。
看到皇帝和太上皇安然无事,李景孝也早就下意识的后退几步,和这对父子俩远点。
戴权、夏守忠和禁军这才尴尬的忙跪在地上,嘴里喊着‘有罪’之类的话。
此时的太上皇心情极好,皇帝同样在想着,将来自己也能修炼,和画出符咒时的情形。
对着太监和禁军挥挥手,然后快步上前,一把抓着李景孝的胳膊。
“景祐,快画张雷符试试。”
李景孝点点头,画出一张御雷符,这次太上皇没敢在内书房里释放。
而是带着皇帝、李景孝和大小太监,去了太和门。
看这样子,肯定是想当众用出来。
目的不用猜就知道太上皇无非是想立威。
李景孝既然能想到,皇帝自然也能想到。
甚至想的比他还多。
双手藏在衣袖里,握紧拳头在心里大骂。
但生气之后,目光不由看向,比自己慢了两个身位的李景孝。
李景孝和皇帝的视线对上,立马猜到他的心思。
想了想后,一道驱邪符出现在手里,激发之后,偷偷送到隆德帝的手中。
小声说道,“符咒已经激发,扔出去就行。而且这是驱邪符,不伤正常人。”
隆德帝大喜,只是等他冷静下来后,帝王心思再次占据高点。
虽说等父皇使用雷符之后,自己也使用出驱邪符,神光一闪,也能让宫里的侍卫、太监们明白,自己这个皇帝同样能使用道法。
但这也明明白白的告诉外界,他们父子俩明里暗里都在争权夺利。
两个至尊不和,对有心人来说就是机会。
不仅朝臣会生出更多的心思,自己那些兄弟,甚至是侄子们,也会起了不该有的心思。
还不如继续隐忍,只要父皇还认可自己这个皇帝。
其他人的心思再说,其实也没用。
所以维持‘父慈子孝’的局面,对自己最有利。
而且李景孝刚才的举动,已经表明,他是支持自己这个正统的。
那就是自己人。
自己这个当皇帝的,实在没必要让李景孝陷入两难之境。
万一扛不住太上皇的压力,要么不得不投靠过去。
要么干脆辞官,躲进名山大川。
那时候损失最大的反而是自己这个皇帝和大周。
而且最重要的是,即便自己会用驱邪符,照样会被孝道压着,不敢违背父皇的话。
隆德帝立马觉得,只是出一时风头,实在不划算。
等父皇耀武扬威之后,要是肯传授自己皇家的修炼功法,那一切都好说。
要是不给,那就另想办法,并且多做准备了。
好在结果和皇帝、李景孝期待的一样。
太上皇激发了御雷符,大笑着接受太监、禁军、李景孝的吹捧之后。
心情极好之下,看了眼也乖乖行礼的皇帝,忽然觉得自己这个儿子比以前顺眼多了。
随后觉得朝堂上下越稳,就越不用自己操心政事,有更多时间在大明宫潜修。
当然,军权肯定不能给皇帝。
某种程度来说,老皇帝求长生,对隆德帝来说暂时是好事。
至少老皇帝此时没想过换个皇帝。
但要是老皇帝消耗过多的国力,用来修道,那就是福祸相依了。
太上皇笑着扶起皇帝,“待过几天,为父确定这功法没问题,便传给我儿。”
虽然不是立马传授,但皇帝想想也对。
这功法保不齐就有缺陷,父皇愿意以身试法,反而是好事。
再说,李爱卿都站自己这边了,父皇不教,大不了找李爱卿或者茅山。
听说茅山已经传宁国府贾敬真传功法。
隆德帝暗道,这个天下至尊有所求,茅山那边肯定不会拒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