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朱元璋:咱知道的不多,只有亿点而已
“干什么呢?”
还未曾到达宝船厂跟前,便有着一声断喝响起。
却是宝船厂门楼上,持着枪的士卒在询问。
宝船厂虽早已不是战时状态,但因为早年留下来的一些制度,外加地位特殊,又归江防水师管辖。
依然属于一处重地。
平常是有将士巡视,且不对外开放的。
出来进去,都需要接受检查。
宝船厂的兵马,以及工匠这些,都归宝船提举司提举管理。
可以说,关起门来,就是一片独立的世界。
这也是为什么吴祯吴良等人,敢把主意打在大海船上面的,一个很大原因之所在。
“送木料的。”
中间的那人,忙上前出声应对。
送木料?
宝船厂内,本身就存了很多的木料没有用。
最近两年,都没怎么造船,怎么今日又往这里送木料了?
而且,这送来的木料也,太少了吧?
“没有接到通知,说今日有送木料的前来。”
压住心中疑惑,守门的兵卒出声回应。
“军爷,是常提举要的木料。”
这人弯腰行礼,出声说道。
听到提及常提举三个字,守门的几个兵卒,瞬间精神起来了。
语气都放缓了不少。
“既是常提举吩咐的,本该直接放你们进来,但今日着实没有得到吩咐。
劳烦诸位在外面等待一二,我这便前去请示。”
说着,便要转身而去。
结果却发现已经有人抢了先,却是他们的队率。
“你在这里继续执行任务,我去禀告提举大人。”
声音从楼梯处飘了上来。
这兵卒只得止住脚步,重新站好。
从他这不太自然的神色里,就能看的出来,这会肯定正在给惯会抢好处的队率,默默送上最为诚挚的问候。
外面送信的那人,心中十万火急,恨不得立刻就把消息告知常金书。
可此时也不知周围有没有锦衣卫的人,在暗中窥伺。
为了不打草惊蛇,只能是压住满心焦急,在这里等待。
只盼着常金书能早点出来,别耽误正事……
……
“有人来送木料?还是我吩咐的?”
这几日心情明显很好,大白天身上还带着一些酒味的常金书,疑惑出声。
前来通禀事情的队率,见到常金书的这个反应,心情顿时忐忑起来。
坏了!
自己被那送木料的人给骗了!
就说嘛,宝船厂内的木料本身就很多,怎么会缺少木料?
这等事,提举大人又怎么可能亲自过问?
就算是提举大人让送的木料,那也绝对不可能,只让送这么点过来。
只可惜,一切都晚了。
原以以为是个拍马屁,在提举大人这里露露脸的事。
哪成想,居然直接露了屁股!
早知道就不和赵三才这家伙争了,让他过来禀告好了。
同时,心里也恨死了那胆敢出言诓骗,戏耍他们的商人。
接下来,必然要这些人好看!
“提举,这些刁民,竟如此大胆!属下这就去把他们给驱逐走!”
他出声说道,就要转身而去做这事。
却在此时,常金书的神色动了动。
“且慢!我想起来了,还真是我在此之前吩咐过的。
一时间忙的,倒是把这事给忘记了。”
他说着,便站起身来,竟是要亲自去迎接的样子。
这样的举动,让这人呆了一下,继而满心欢喜起来。
原来那商人说的是真的!
竟真的是提举吩咐的。
看来,那些木料要在这里卖上高价钱了。
至少也得超出正常木料的十倍才行。
又想起自己不久之前,情急之下说出刁民的称呼,又要把那些人给驱逐走的话,心里又不由的有些后悔和忐忑起来。
“这件事,你做的不错。”
常金书的夸奖随之响起,让此人担忧尽去。
一个劲的在这里说应该的……
常金书大步流星的朝着前面走,甚至于都和跑没什么区别了。
这一次的事,只怕不小!
很难善了了!
不然,不会有这等反常的事情发生!
这队率见到常金书的反应,心中越发的欢喜起来。
自己前来禀告的好啊!
必然能通过此事,让提举大人对自己青眼相加。
“你去让人把门打开,让他们进来吧。”
一路脚步匆匆,来到了大门不远处。
常金书忽地停下脚步,望着这人出声吩咐。
这人闻言,心中了然,应了一声便一路小跑着做事情去了。
并没有让别人开,而是自己亲自动手去开门。
不仅如此,门开了之后,还走到外面,点头哈腰的请那些运送木料的人进来。
果然,哪里都不缺少想要进步的人。
常金书站在这里,双目死死的盯着门口。
呼吸都显得粗重。
双手不自觉的握紧,不住的祈求列祖列宗保佑。
希望这次的事,只是他多想了。
虚惊一场。
千万千万不要是他,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发生。
在他的这种祈求里,外面那心急如焚的人,也在招呼着那些运送木料的伙计,往宝船厂而来。
那队率非常殷勤的,亲自帮忙推车,丝毫架子都没有。
一心想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好好的表现一番,让提举大人记住自己……
……
“也可以用钢,来进行铸造枪炮管子嘛。
并也不是一定要靠锻造。”
火器局这里,朱元璋看着面前一根用钢做的、半成品的大炮管子。
缓缓的开了口,说出了他的另外一个解决办法。
正竖起耳朵,满心期待的等着,想要听听皇帝能说出什么更高明办法的陶成道,闻听朱元璋这话,顿时呆了一呆。
不是……这就是陛下说的,更好的办法?
着实有的太过于出乎人的预料了。
不是太高明了,而是……在说废话一样。
如果有可能,谁不想直接以钢为材料,直接以铸造的办法来造炮管?
用这样的办法,铸造出来的炮管,肯定不会存在漏气的问题。
关键是做不了啊!
根本没办法把钢给融化。
李百强这个陶成道的徒弟,一样被整了个目瞪口呆。
有被皇帝说出来的这个办法,给惊到。
不过,很快他就意识到了事情的不对劲。
不久的之前,自己老师和陛下说话时,就已经说了用钢造炮管,只能锻造,无法铸造的事。
凭借着陛下的聪慧,以及说出铜包铁这样一个,很好的办法的表现。
一看就知道,陛下对于这些事,了解的非常深,是行家里手。
断然不会说出,这等一看就不靠谱的办法。
既然这样说了,只剩下了一个可能。
那就是陛下真的有办法把钢给融化,然后利用铸造的办法,弄出炮管来!
自己等人此时,不需要有任何的疑问,只需要等着皇帝继续往下说就行。
这样的念头升起后,李百强忽地想起自己老师来,心里顿时一紧。
为了防止万一,就准备先开口说话,赶紧引导着陛下往下说。
防止自己老师,会说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话。
但可惜,他在心里面盘算事情,盘算的时间太长了。
已经晚了。
“陛下,钢根本没有办法融化,也就无从铸造。
陛下这个办法,只怕不怎么行。”
听着自己老师说出来的话,再看看自己老师,那一脸认真的样子。
李百强只能将那即将出口的话,强行咽了下去。
并默默的把头低下了不少……
“哈哈,普通的办法没办法融化,但想想办法,总是能将之给融化了。
当年铁被称之为恶金,远远比不上铜,不就是因为炉子温度不够高,弄不出来品质高的铁吗?
后面不也克服了吗?
咱这里有办法,把钢给融化了。
不仅能融化,如果做的好,还能如同冶铁那样,弄出一炉一炉的钢出来。
再不用一锤子一锤子的去锻钢了”
朱元璋对于真正有本事的人,还是很优容的。
尤其是如同陶成道这种,不仅有本事,而且还很纯粹的人,更是如此。
因此,听到陶成道的话后,不仅没有如同李百强所想那样,对陶成道心生不满,或者对陶成道有所轻视。
觉得自己老师不够聪明。
反而笑着出声解释起来,态度很是和蔼
“真的?陛下,这事真的?!”
陶成道瞬间激动起来,以至于都顾不上君臣礼节了。
直接望着朱元璋,连声询问起来。
双目灿灿。
自从验证了,从皇帝那里得到的新火药的制作办法,有多么的好用之后。
陶成道就对皇帝给的那种一旦做好,威力必然大增的火炮,就产生了极为浓郁的兴趣。
迫不及待的,想要将之给做出来。
结果却受制于材料和技术,没有办法完成。
这种感觉,对于陶成道这种人来说,别提有多难受。
不比色中饿鬼,面对一个看起来唾手可得,却偏偏总差一点,不能如愿的绝世美人时,好到哪里去。
在这等情况下,猛然听到皇帝说,有办法把钢给融化了,不仅能铸造炮管,还能产出大量的钢。
他要是能淡然处之,就不是陶成道了!
这等事情要是真的,这就是意味着,不仅铸炮的问题能一下子解决。
火枪的问题也能一并解决。
钢铸造出来的炮管枪管,再配上陛下指点弄出来的新火药,火器的威力将增加不止一筹!
今后,火器必然能更好的大放光彩!
不止是他,就连心思比一般匠人转动的都快,在人情世故上挺懂,觉得自己老师面对皇帝时,有些行为不太妥当的李百强,都顾不得多想了。
一样是抬头,眼睛一眨不眨的望着皇帝。
“钢之所以不能融化,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炉温达不到。
那么解决问题关键,就是如何提高炉温。
想要解决,无非就是几点而已。
首先便是找到,能够散发出更高热量的燃料,取代现在的燃料。
通过一些办法,让燃料燃烧的更为充分。
能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散发出,足够的热量来。
采用一些耐火材料,和比较合理的炉子建造之法,建造出更为保温,且有助于燃料充分燃烧的炉子……”
朱元璋侃侃而谈,对于这些,他在后世是做过一些专门了解的。
虽未上手实际操作过。
但一些关键之所在,倒是记得。
陶成道连连点头,觉得皇帝说的很有道理。
但又急得抓耳挠腮。
因为皇帝说的话虽然怪,但仔细想想的话,都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关键是怎么找一种,比木炭更好的燃料,又该用什么办法,让其烧的更旺。
耐火材料是什么,炉子又该怎么做。
这些才是重中之重。
若是解决不了这些,陛下的这些话等于没有说。
“这燃料就是煤。
今后可以用煤,全面取代木炭。
和煤比起来,木炭还是不行,不耐烧,温度也太低了。”
朱元璋说出来的办法,让陶成道明亮的眼睛,都黯淡下去了很多。
“陛下,这……煤没有办法来炼钢。
用煤冶铁,弄出来的铁都特别的脆,特别不好用。
比不上木炭。
煤也没办法把钢给融化。”
陶成道虽醉心于火器,但对于冶铁这些,并非一窍不通。
毕竟铸枪炮这些,都是需要用到铁,铜,钢等金属材料的。
朱元璋点头道:“寻常的煤确实不行,里面有很多的杂质。
但咱们这里,可以通过如同烧炭那样的手段,把煤给先烧制一下,把这些杂质都给烧没了。
再用剩下的煤来炼钢嘛。”
说起来,华夏这里矿产分布并不均匀。
而且,一些矿的质量也不行。
比如铁矿,整体都不太行,不仅少,而且质量还低。
煤也是一样,分布不均匀。
陕西,山西中北部,以及鄂尔多斯地区,煤炭资源很丰富,优质煤也不少。
后世上高中时,地理老师就着重讲述了鄂尔多斯地区的丰富资源。
简单概括为扬眉吐气——羊绒,煤炭,稀土,和天然气。
只是,那些地方距离如今的京师着实太远了。
依照现在的交通运输条件,把那些地方的煤炭往这边运送,也不现实。
也是因此,想要炼钢,就需要多费一些功夫。
需要先炼焦,把低质煤炭,弄成高质量的焦炭才行。
炼焦是一个污染很严重的过程。
但没有办法,没有发展起来之前,是没有太多资格考虑污染的事情的。
这是工业发展初期,无法避免的事,朱元璋同样没有办法解决。
只能今后在选址炼焦时,尽量选在人烟稀少的地方。
尽可能的采用一些办法,减少危害。
陶成道闻言,那黯淡下去的眸子,一下子就又亮了起来。
对啊!
木头本身直接拿来冶铁也不行,需要烧制成木炭才可以。
既然木头可以烧制成木炭,那为什么不能把煤也进行烧制呢?
煤炭本身就比木头耐烧,还比木头产生的温度高。
那通过一番烧制之后,得到的东西,那肯定也比木炭温度更高,更加的好用!
这样简单的道理,自己在此之前咋就没有想到呢?
那么多人,咋都想不到?
陛下当真是神了!
“耐火砖这东西,可以用铝矾土来制作。
尤其是高铝矾土,绝对抗烧。”
如今的大明,耐火砖的材料,普遍都用粘土来制作。
这东西用在一般的炉子上还行。
但用来炼钢,则有些不太够用了。
不过,这点倒是难不倒朱元璋。
高铝矾土乃是后世,普遍用到的耐火砖材料。
这东西能承受的温度,在一千七百度往上。
钢的熔点也就一千四百多度,用来建造炼钢的炉子,足够使用了。
“至于如何让焦炭燃烧的更充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往里面送风。
比如,可以建造更大的风箱,往里面送入更多的风。
咱通过一些琢磨发现,直接往送冷风,会让温度降低一些,打折扣。
这点想想也好理解。
冷风吹过去,肯定会消耗一定的热量,才能变成热的。
那么,咱们这里是不是可以采用一些办法,将送往炉子里的风给变成热的?
如此一来,进入炉子里的风既能让炉子里的燃料,燃烧的更为充分。
也能不降低炉子多少温度。
比如,在炼钢的炉子边上,再建造一个,或者是数个小炉子,中间以烟道相互连接。
炼钢时,小炉子这里也点上火,用大风箱,或者是鼓风机,对着小炉子吹风。
风经过小炉子的加热后,再通过烟道进入炼钢的炉子……”
朱元璋侃侃而谈,关于炼钢的一些办法,信手拈来。
陶成道听的双目之中异彩连连。
陛下他说的没毛病啊!
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道理就是这个道理,以往时对于这些,他就有一定的认识,只不过远没有这样清晰而已。
此时听陛下这么一说,只觉云开雾散,豁然开朗。
哪怕他不是专门冶铁炼钢的,且陛下说的这些,还没有真的动手去做,没有见到效果。
但陶成道已经确信,按照陛下所说的办法来做,必然能成!
因为陛下说的这些,都是言之有物。
属于只要一思索,就能让人知道说的正确。
道理浅显易懂。
远非那些只会空谈,说上一些云山雾罩,让人听不懂话之人可比拟的。
“不过,接下来铜包铁的炮管,也不能落下。
需要立刻着手去做。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造出更多的,咱与你说的那种火炮。
这东西接下来咱有大用。
火器能不能打出它的威名,能不能被世人认可,并充分的认识到它的作用,这事情很关键。”
直接上钢炮自然是最好不过。
但炼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哪怕自己对炼钢知道的很多,此时说起来头头是道。
但接下来,把这些东西落在实处,并成功的炼出钢来,也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把事情做成,这里面有着不少的路要走。
哪怕嘴上说的头头是道,但真的落到实际,在实施的过程里,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些一一解决,都需要诸多时间。
按照朱元璋的估计,从现在开始着手做,到接下来把一切完成,炼出切实好用,且产量上也能说的过去的钢,至少也得半年时间。
再到铸造出一批,数量可观的红衣大炮出来,至少还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有些太久了,耽搁开海。
所以,铜包铁的红衣大炮,还是很有必要做的。
陶成道闻言,立刻出声应下,说现在有了陛下给的铜包铁这个办法,那么他这里,就有信心在半个月之内,铸造出一门成功的新式火炮。
有了第一门火炮成功的经验,那么接下来再铸造,速度就会快上很多。
“只是……陛下,如此以来,火器局的铜就不够用了。”
陶成道有些为难的说道。
铜在这个时候,基本上可以和钱相等了。
大明缺钱,闹钱荒,那么自然而然的也就缺铜。
哪怕只是铜包铁的炮管,可只要造的多了,一样需要很多的铜。
“铜的事不用担心,咱已经下令,让凤阳知府把中都城的洪武大铜钟给融了。
还有其余的一些铜器,包括中都圜丘上,祭天用的大铜鼎,也一并给融了,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送到京师。
到时候都拨给你们火器营。”
朱元璋的声音淡淡,听起来像是在说什么极为寻常不过的事。
但这话,听到陶成道和其徒弟耳朵中,却像打了炸雷一样。
“陛下,这使不得啊!
那洪武大铜钟,可是集合了上万家百姓自愿拿出来的铜钱,外加诸多淮西勋贵们,拿出来铜钱,融化铸成的。
中都祭天的大鼎,也是如此。
预兆我大明春秋鼎盛,钟鸣鼎食,意义非凡。
为了铸造大炮,就把这些都给融了,实在可惜。”
之前有着架起大炮轰天狗气势的陶成道,此时闻听皇帝的话,整个人都慌了。
忙出声劝阻。
“什么意义非凡?不过是民脂民膏罢了!
你道百姓们愿意出这个钱?
不过是上面官府催逼,不得已而为之。
就算是那些勋贵们拿出来的钱,一样是民脂民膏。
它们在中都那里,不过是腐朽之物,噱头弄的再大,话说的再漂亮,也是无用。
反倒不如融了铸成大炮,这才是真正国之重器,才让我大明春秋鼎盛!”
陶成道为之动容,心中似憋了无数话想要说。
却最终一句都没说出来。
只是屈膝跪地,对着朱元璋跪了下来。
极其认真的道:“陛下,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十五天内,必将新式火炮造出!”
李百强,韩大炮两人,也都纷纷随着他们老师陶成道下跪。
虽没有说话,但亦能让人看到眼中之坚决……
……
“……提举,莫要怪侯爷。
侯爷也不想这般做,是事情出了差错,皇帝不当人……”
来人压低声音与常金书说着话。
常金书黝黑的面皮,此时居然显得苍白。
“我怎么会怪侯爷?没有侯爷哪里有我的现在?
跟着侯爷,该得到的,不该得到的,我都得到了,都享受了。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今正该我报效侯爷的时候了。
只是,我的家人,尤其是我那儿子,都要靠侯爷照看了。
不求他大富大贵,只求尽量能把他救活。
小儿子那里,也拜托侯爷了……”
常金书双目泛红,谈及儿子,满是不舍。
“放心,侯爷一向一诺千金,绝对不会亏欠你,也不会亏待了你的家人。”
常金书闻言,跪在地上对着江防水师衙门衙门的方向,恭敬叩首:“常五叩谢侯爷的大恩大德了。”
“事不宜迟,赶快动手吧,免得再出现什么乱子。
一旦真如此,这点都保不住了。
就连侯爷都将自身难保。”
这人说了这话后,对着常金书郑重的的行了一礼。
事已至此,常金书本可理所当然承受他这一礼,不必理会。
但念及家人,尤其是儿子,又忙立刻郑重的回了一礼,并将此人送出门外。
而后立刻召集心腹之人,点火烧船厂。
冬季天干,着火很合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