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事成,再许你桂粤
“你们说这些诸葛武侯的遗物是真的吗?”
大明平西伯,代清平西王吴三桂指着大堂中摆放的石碑铜鼎,询问出声。
屋中众人都是吴三桂的亲信心腹,在其辽东起家时就跟随的老人,依旧不敢随意妄言。
石碑铜鼎都还带着新鲜的泥土。
但上面的字却令人心惊胆寒,害怕不已。
三藩乱,平西反】
顺治死,康熙立】
胡无百年运】
三帝二幼,代清失幽】
平西反,大明续】
康熙削藩,平西造反】
……
谶语符瑞如何不乱人心?
崇祯末年,紫禁城内就有“长虹贯日,大头朝下”的谣言。
崇祯帝名朱由检,大头朝下即为甲,贯日来一道,便为申。
后来果真有了甲申国变。
而这些据传诸葛武侯南征平蛮留下的古物。
无一不在表明,已经得到中土天下的代清要完,他们的父亲主帅要造反。
诸葛武侯在云贵川的威望自是不用多说。
汉人多以蜀人,诸葛后裔自居。
地方土司多以自己祖先被诸葛征服为傲。
这些天,滇西滇南的土司挖出这么多东西,即使背后有着大明遗臣搞鬼。
但云滇从上到下,都在说平西王将反,反正大明。
大明才亡国两载不到,民意仍在。
而随着晋王皇上在洪沙瓦底立足,再续明统。
就连不少投清的永历旧臣,近日都或多或少来探了平西王的口风。
吴应麒抱怨道:“这些妖言惑众的东西,还不是父亲你放纵那些大明旧臣,他们才如此肆无忌惮,散布谣言,制造谶语。”
“依我看来,该将他们全部抓起来,严加看管。”
吴三桂面无表情:“你抓的完吗?”
“大西旧军,大明旧臣,不说那些回家隐居,遁入空门的,现在云滇两个代清官员就有一个做过明臣。”
“真全抓了,那时云滇才会真正各地造反。”
吴应麒拂袖道:“那就任由他们如此肆意妄为?”
“诸葛孔明都什么朝代的人了,他还真的和神一样预料当下。”
“真是神,怎么不庇佑川蜀免遭张献忠屠戮,不庇护刘文秀在川蜀击败父亲。”
“再说,诸葛孔明南征,什么时候打到过云滇?”
“那边境的班老佤族,还扯上和诸葛孔明的千年盟约,有个屁的关系。”
“听了几本三国评书,就知道中土有个诸葛孔明是吧。”
从孟定到孟缅,乃至昆明城紧邻的楚雄府,都有土司上书,说平西王反正大明,攻打代清,他们愿意起兵协助。
而在边境的孟定土司班老更是派出了几十人,说什么与诸葛武侯签订盟约,千年戍守南疆。
但为天下,愿意出兵协助平西王。
援剿四镇右都统,早在吴三桂镇守辽西时就在麾下任职的吴国贵出声道:
“大明伪太子屯兵在木邦,孟艮孟琏孟定已经归顺大明了,多半还是伪太子的计谋。”
“离间王爷和代清。”
吴三桂起身,走到祥瑞石碑铜鼎前面,大拇指划过青铜鼎上的刻纹。
“我找了十几个老师傅,都说这铜鼎石碑上的仪制字迹,纹雕刻,与汉晋没有什么区别?”
吴应麒讶然失色:“父亲,你也被这些谣谶迷惑住了?”
吴三桂摇头:“准备如此充分,非大家所能为的。”
“明廷流亡洪沙瓦底,哪里去找那么多老师傅。”
“多半是明廷在昆明,乃至安龙就准备好了的。”
短短一年多时间,吴三桂不信永历帝和李定国一边流亡打仗,一边费精力在这些谣谶符瑞上。
“李定国没有这份心计,朱由榔没有这份谋略,如果贺九仪没有虚言。”
吴三桂回头看向自己的心腹们:“那就是太子朱慈煊所为了。”
“那时他才几岁,十五还是十三?竟然能预料到我会留守云滇。”
吴国贵等人顿时面容严肃。
好可怕的谋划。
未卜先知。
简直恐怖如斯,智如孔明。
吴国贵思虑道:“那他为何此时就用了这份布置,再过两三年,等清廷真的猜疑王爷,离间效果不是更好。”
吴三桂轻吐一口气:“你说的对,他在离间我和代清,此时想逼我提前去洪沙和他打上一场。”
“马宝估计已经把朝廷派来八旗精锐的事,告诉他了,朱慈煊不想等我们军队集齐,想错开主力而战。”
“甚至可能想着我麾下大西旧军为主,好策反他们。”
吴应麒先骂了一声马宝两张皮。
旋即冷笑道:“他是找死,真以为打了个异邦小国,就能对付父亲了。”
“不用八旗,父亲捏死他也跟捏死蚂蚁一样。”
吴三桂摆摆手:“先把贺九仪叫来吧。”
不管贺九仪真投假投。
朱慈煊就这么放他回来,必定是要游说的。
一炷香的功夫,撤走石碑铜鼎后,早在王府中等候的贺九仪才步入大堂中。
互相问候寒暄,吴三桂关切一番家宅眷属安好没。
才开口询问明廷在洪沙瓦底的实际情形。
等听完朱慈煊计杀平达力,阵斩莽白,三月灭国。
吴国贵等人已经震惊的合不拢嘴。
吴三桂更是前所未有的皱紧眉头:
“如此说,大明不但在阿瓦城安稳,还有了十余个小国朝贡。”
“还能和郑延平经营海上贸易一样,经略南洋。”
贺九仪点头道:“没错,听说大明太子已经广招南洋汉人,造船制炮,还有西洋红夷人协助。”
火炮,火枪啊。
有了朝贡和南洋,军饷粮草也不会缺了。
吴三桂愈发蹙眉,少顷冷脸道:“那你为何叛明投清?”
“留在洪沙,也是数代繁盛,朱慈煊少不得为你们这些大将联姻小国王室。”
贺九仪瞬间站起身,惶惶道:“我是畏惧王爷,怕与孙可望时,只得一时荣华富贵,便又不得不逃亡。”
“彼时就更不知会逃到哪里去,我连洪沙都水土不服,遑论南洋或者西洋了。”
吴三桂微微颔首,转而询问贺九仪木邦叛投的细节。
听到三四千投清的军队仅带回来千余人。
吴应麒骇然出声:“朱慈煊他一哭,就哭回去三千兵马?”
其余人也是一时恍惚。
这是什么人主啊?
一哭劝三千兵,两诗服李定国。
比皇太极让老婆劝降洪承畴还夸张。
假以时日,就算皇太极复活的代清也赢不了朱慈煊领导的大明啊。
如果残明四帝,有三分这等风范。
只怕代清固伦要重新退回关外。
贺九仪眼见时机成熟,斟酌开口:
“王爷,太子说你若愿意反正,代清能给的,他也能给。”
“不单云贵,桂粤也能许给王爷世代镇守。”
“只要王爷给他三五年休养生息,等到代清八旗沉沦堕落,不复入关之势。”
“到时起兵反清,纵不得天下,也能划江而治。”
“那时长江以南,朱与吴共天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