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南洋风云1864 > 第589章 准备

大楚皇帝郑国会已经批准皇家海军,增建两艘“昆仑山”级战舰的计划,分别是第5艘“峨嵋山”号,第6艘“雁荡山”号。

将分别于1907年先后投入建造,1908年交付皇家海军入役。

这两艘新舰根据海试中发现的缺点,进行了小幅改进,吨位分别增加890余吨,排水量进一步达到26400余吨。

新一代的战列舰蓝图也在规划中,预计在两年后,陆续投入造船厂建造,现有的技术状态尚未固定。

其最大的变化

是主舰炮将采用颠覆性的三联装架构,依然是紧凑的背驼式布局,这意味着战舰火力的极大提高,可以称之为“超级无畏战舰”,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全重炮战列舰。

在当前阶段,试验性的三联装炮塔正在陆地试验场中进行可靠性和机械性试验,主要解决弹药库传输和海上作战的可靠性问题,还有舰炮之间的炮口风暴互相干涉技术问题。

新一代战列舰已经被命名为“正义”级,其排水量将高达2.83万余吨,航速23节以上,具体技术指标都未固定,还有上下浮动的可能。

大楚帝国皇帝郑国辉下令之后,皇家海军本土十五艘战列舰,就编成了三个分舰队,开始了执勤部署,修整和海上高强度演练的轮流部署。

皇家陆军则在苏门答腊岛,苏拉威西岛,香格里拉岛的十余个大型野战演训场,对新编成的师团展开高强度对抗训练。

秘密发展的铁甲战车营也在训练场中登场,与野战步兵组合训练,搞得风风火火。

在20世纪初

世界各国都先后发展了各种各样的铁甲车,大多是用现有车辆覆盖铁甲,几乎没有两辆是一模一样。

其风格,极其类似于后世叙利亚手搓铁甲车。

沙俄驻海参崴的远东部队中,就有十几辆这样的怪模怪样的铁甲车,都是当地将领一时兴起,利用手头的材料打造而成。

早在爪哇战役期间,大楚帝国皇家陆军就打造了一支铁甲战车营,先后参加了几十场攻坚战斗,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在使用中,也暴露出极多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通过性极差,战场环境常常是瓦砾遍地,到处废墟,不可能像平坦的公路那样畅通无阻,这就成为铁甲车最大的难题。

很多看起来坚实无比的铁甲车,在一段倒塌的墙体前就无法前进,成为进退两难的打击目标。

大楚帝国的解决方法很简单

就是利用本国领先世界的农业机械水平,将履带式拖拉机的底盘经过加固后,装上铁甲,改造成一款正面能够抵御重机枪子弹的铁甲车。

因为样子笨重,看起来像水柜,英文的发音就叫“thank”,所以被称之为“坦克”。

陆军部为此专门成立了“坦克”项目组,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成效。

大楚帝国皇帝郑国辉在视察后,提出了几点重要意见。

一是不要指望坦克贪大求全,一辆坦克里塞十来个士兵,搞几门炮塔,那个重量坦克都走不动了。

一辆坦克只需要一个炮塔就行了,最多再加一挺重机枪,乘员不要超过4人,一名驾驶员,一名炮长,一名弹药手,一名车长即可。

一辆坦克搭载一门马克泌37毫米快炮,能够压缩到三人更好,作战就更灵巧。

二是坦克越野速度不能低于22公里,要具有较强的越障能力,一般的沟沟坎坎挡不住。

三是尤其加强正面防御,侧面和背面能够防御步枪子弹的打击即可,要突出重点。

四是研究专用的坦克底盘,减震装置,行走装置和转向装置,提高机械可靠性,消除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

五,坦克机枪作为备用武器,不需要固定重机枪手,战时谁能抽出手来,就由谁来操作。

六,炮塔要能够360度转动,提供灵活的打击方向。

这六要素,成为皇家陆军遵循不悖的坦克研发准则,影响了坦克主战武器发展的技术路线,少走了许多弯路。

皇家陆军近年来发展的是一种被称为“毒蝎”式铁甲坦克,采用履带行走机构,顶着一个焊接的炮塔,正面能够防御重机枪的轰击,分为一型两式。

“毒蝎”甲式坦克装备一门37毫米快炮,主要用于陆地攻坚,击破坚固防御设施后打击敌人,起到开路火力重锤的作用。

“毒蝎”乙式坦克装备一门马克沁重机枪,主要用于伴随进攻,打击沿途集结的敌军重兵和侧翼敌人,掩护乙方部队进攻。

在皇帝陛下下达旨意后,皇家陆军便向南洋重工紧急订购了200台毒蝎式坦克,其中“毒蝎”甲式坦克80台,“毒蝎”乙式坦克120台,定于明年8月底前全部交付。

也就是说,每个月至少生产20台。

这将成为大楚帝国皇家陆军手中的一张王牌,在必要的时候使用,能够极大的减轻步兵伤亡数量,予敌更沉重的打击。

几个月后

刚过完1907年农历新年,还没到元宵节的时候,英国特使亨利普里姆罗斯便闻着味儿找上门来,求见帝国首相李经会。

在月湖观邸

首相李经会在几位阁臣的陪同下,见到了亨利普里姆罗斯一行,双方展开了坦诚的会谈。

会谈伊始

亨利普里姆罗斯就主动表述了伦敦的忧虑,希望远东和西太平洋地区局势安定,不要再生波折,那对各方利益都是损失。

言外之意,隐隐的警告楚国不要多生是非。

进入二十世纪后

英国的实力急剧衰退,可是英国上下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依然保持着傲慢的态度,对各国列强都是一副指使气派。

这几个月来楚国陆海两军积极备战的势头,令鸡贼的英国人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很有些防患于未然的意思。

首相李经会洒然一笑,也没有把英国特使的傲慢放在心上,而是使出了太极推拿的本事,表达了楚国对区域和平安定的高度关切。

各种哨的外交辞令说了一通,实际上过后回想下,全说的废话。

英国特使亨利普里姆罗斯勋爵想要的承诺就更不可能了,想要觐见皇帝陛下,一问才知道度假去了。

在马尼拉待了十多天,每天连轴转的贵族酒会和盛大夜宴,在招待上无可置疑,最后带着一大摞礼物离开了。

这样的英国特使,身上又没有携带英王爱德华七世的密信,重要性明显就逊色多了。随便就打发走了,想觐见陛下不可能。

相关情况汇报上来后,大楚皇帝郑国辉也无语的摇了摇头;

这些英国佬,真是属狗鼻子的,对大楚帝国的动向基本上能猜的八九不离十。

即便英国人能猜出来,事关军机大事,大楚帝国也不会承认。

至于因此恼了英国人,大楚帝国更不会当回事儿。

事涉大楚帝国切身的核心利益,必须要果断的出手消灭隐患,而不是让扶桑联合舰队进一步的成长起来,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这事儿别说爱德华七世反对没用,就是维多利亚女皇陛下从棺材里爬出来也阻止不了。

1907年初这阵子

大楚帝国陆海两军全部进行了新式军队整编,在指挥机构,军队编成,军服和装具,制式武器等方面汰旧换新,全面向新时代改进。

皇家海军涉及的仅仅是军服和海军士兵制式武器,军官包括06式白色制式礼服,白色制式大檐帽,夹克式常服,浅灰色作战服等等,军衔由衣领徽章,肩章和袖标组成,看上去英武帅气,特别有格调。

海军士兵上白下蓝,戴无檐军帽,穿海魂衫,配备05式7.62毫米制式冲锋枪,仅做短兵相接的自卫使用。

皇家陆军军官全部改穿06式灰绿色毛绒质地的制服,制式大檐帽,配领章,帽徽和勋章,穿起来英武不凡,很有气势。

皇家陆军士兵同样是灰绿色军装,采用布质地,换用新式头盔,形状接近于后世的德式m35头盔,胸前交叉的牛皮单兵装具,制式水壶,毛毯,穿着制式翻毛军靴。

陆军师编制中,团、营、连、排皆为“四四制”,一个陆军师下辖4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下辖4个步兵营,每个步兵营下辖4个步兵连,每个步兵连下辖4个步兵排。

除此之外

还配备炮兵团,工兵营,汽车营,侦察营,警卫营,师属卫生营等兵种部队,完善陆军远征师的作战阵容。

在改制整编后,一个甲级远征野战师合计13672人,战时还要配属补充兵团,教导团和辎重团,师属兵力总数很容易就超过1.7万人。

这是认真汲取了日俄战争经验后,对皇家陆军进行的全面整编,以适应大规模陆地战争决战决胜的新需求,进一步强化甲级远征野战师的战斗力。

从编制上来看

给每一个野战师增加了34成的兵力,强化了炮兵和重机枪的重火力配置,强化了运输能力,强化了后勤及战时医疗救治能力,其独立作战效能大大提高。

坦克部队作为正在筹组中的新式陆战王牌,暂时还没有配属到野战师中,而是作为独立的机动打击力量存在。

在战争时期,根据需要灵活调度。

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为了保守军事秘密,毕竟谁都不愿意把杀手锏早早的露出来。

大楚帝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军事准备,各项计划有条不紊的推进。

在整个社会层面

却完全察觉不到军事准备的痕迹,国内进出口市场依然繁荣兴旺,一艘又一艘数万吨的新式海轮下水,海运市场需求非常旺盛。

就如同战舰的更新换代一样,迅速发展的海洋新科技,同样体现在民用市场的海洋船舶产业上。

南洋重工生产的船用大型低速蒸汽轮机,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广泛的装备到新生产的大型海轮上,使得其航程大大的延长,消耗的燃煤不及原有的一半。

现如今

大楚帝国运营在欧亚航线上的大型海洋船舶,自亚齐港补给以后,中途不需要再停靠印度次大陆的科钦港,就可以直达红海沿岸的东非总督府辖下各港口。

远航欧洲返程时,继续在红海港口补给即可。

运营欧亚航线的单向航程,也从原本的4548天,大幅度缩短到2628天即可,两个月跑可以跑一个来回。

平均航速达到12节,运营效率提升了一半,燃煤消耗减少六成,这就是新科技带给世界航运的巨大变化一

正是有着无穷多的好处,促成大楚帝国各大航运公司纷纷退役旧船,打造新式大型海轮,造就了如今船舶产业的兴旺。

与此同时,金融业发展的势头也非常好。

在刚刚结束的日俄战争中,楚国和美国的金融家赚的盆满钵满,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仅扶桑一国,在战争中就消耗了高达16亿日元的巨额战争经费,这笔钱大多是美资银行贷款,少部分是英资银行贷款。

美英两国在背后支棱着扶桑人,终于打赢了这场战争。

扶桑国出人出力,美国人出钱,英国人充当幕后靠山,在这个世界舞台上,演绎了一出地区争霸的好戏。

在沙俄一方,出钱的金主则换成了法国,毕竟俄法军事同盟依然存在,这是法国在欧洲对抗德意奥三国同盟的战略支柱。

实质上大部分的资金,都流入到了楚国境内,转化成了武器弹药和粮草。

原因非常简单

日俄战争所使用的子弹和炮弹,超过八成都源于楚国制造,楚国本身就是世界顶级的铜出口国,也是南方唯一的发达国家,拥有极强的工业能力。

铜,硝石,硫磺和粮食这些必须的资源,大楚帝国都是世界级的供应者,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于是乎,美国人和法国人挥舞着支票,在楚国下订单,订购了整船整船的军火,动辄受数亿或数十亿发子弹和炮弹,直接从楚国本土运往北方。

属于扶桑的运往东京湾,属于沙俄的运往海参崴,然后再分发到各自部队中,用于在一场又一场空前惨烈的战役里博杀。

大楚帝国原本就是英、法、德主要的弹药供应商,也是刚刚落幕日俄战争中,最主要的受益者,帝国金融业在这场战争中得到长足发展。

美法两国用于购买武器弹药和粮草的资金,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楚国各大银行的贷款,占比超过一半。

作为日俄战争的中立国家,大楚帝国相关银行不会向日俄两国直接放贷,而是通过美、法银行绕了一个弯子,促成了上述武器的大笔交易。

这不是大楚帝国的工业实力决定的事,而是由帝国资源优势,地理优势和金融优势相结合形成的必然结果。

谁都不会想到,大楚帝国竟然是日俄战争的实际受益者。(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