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134章 史册间,一笔书,万民哭

第134章 史册间,一笔书,万民哭

第134章 史册间,一笔书,万民哭

“一别数载,不想大兄依然风采依旧。”

“今日阵前对敌,刘将军亦嗟叹不已。”

关羽上来表达了自己的善意。

徐晃却明白自己现在过得其实并不好,表面上跟着车骑将军混,实则就是乱臣贼子罢了。

天底下有几个人承认他们白波军是官军了?

况且,徐晃也是公明哥哥。

他跟另外一位公明哥哥一样,都想着要招安。

所以当初天子东归之时,是徐晃站出来力劝杨奉去护驾,保扶王室。

为的就是招安归顺朝廷,摆脱白波贼的身份。

关羽一扬卧蚕眉,正色说道:

“大兄之勇略,世所罕有,奈何屈身侍奉于杨奉、韩暹之徒?”

“刘将军乃当世英雄,其好礼贤下士,天下所共知也。”

“今日阵前,见大兄之勇,十分敬爱。”

“故不忍以健将决死战,特命我来奉邀大兄,同事徐州。”

“杨奉、韩暹乃无谋之辈,今失其所倚。”

“虎无爪,鸟无翼,此二徒早晚为他人所擒。”

“大兄何不趁此时弃暗投明,与羽共成大业?”

这话正说到徐晃心坎里去了,沉吟良久,喟然叹道:

“吾亦知杨奉、韩暹非立业之人,欲别寻他处。”

“只恨无有门路啊……”

关羽起身正色说道: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刘将军遣我至此,正是欲劝大兄弃暗投明。”

“从此携手并肩,匡扶汉室,青史留名!”

徐晃颔首,起身谢道:

“云长所言甚善,愿从公言。”

关羽闻言大喜,上前握住徐晃的手,说道:

“关某在刘将军帐下时,常常思念大兄,渴望一同共事。”

“奈何不知大兄身在何处,今日在此得见,真天意也!”

关羽是一个标准的江湖人,太注重感情,讲义气了。

与之相反的是,徐晃跟张辽一样,都是标准的职场人。

像后来徐晃与关羽打襄樊之战时,两军对峙。

关羽与徐晃远远对话,叙旧。

上来就一口一个大兄,您还好吗?

结果聊着聊着,徐晃突然就变脸:得关云长首级者,赏金千斤。

关羽大惊,说大兄你说的这是什么话啊,我们是兄弟啊。

徐晃回答,这是国家之事,不敢因私废公。

此战,徐晃击退了关羽。

估计徐晃内心里都在笑话关羽,快六十岁的人了,怎么还这么天真。

其实,不是关羽天真。

是环境造就性格。

关羽不管走到哪里,都是曹操捧着、刘备惯着、诸葛亮哄着,同事让着。

这虽然是关羽的幸福,却也造就了他轻虑的性格。

靠着刘备、诸葛亮的惯纵,关羽至死都是江湖人性格,注重义气的有些过头了。

与张飞一样,晚年的性格缺陷被无限放大。

在关羽看来,说不定徐晃因为与自己是老友,会念及旧情,不好意思跟自己交手。

给自己斩杀曹仁的机会。

但徐晃内心却跟明镜似的,我徐晃在是你关羽兄弟之前,更是魏王的臣子。

将军既然熟读春秋,岂不闻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

战场上就是你死我活,六亲不认。

而关羽就是: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他至死都是游侠,不懂职场。

好在此刻的关羽与徐晃兄弟重聚,不必再拼个你死我活。

“事不宜迟,今晚便走!”

关羽拉上徐晃,出了营。

徐晃只带了帐下百十名亲信士兵,与关羽连夜出了营帐,径直投往刘备大营去了。

早有人将此事报与杨奉。

杨奉听说徐晃投刘备去了,顿时大怒:

“此杨县小儿,何敢背我耶?”

话落,即点了本部兵马,连夜去追。

徐晃与关羽在前头赶路,闻得身后喊声大举,知是杨奉察觉,率兵追来了。

“今杨奉领兵追至,我与大兄同去迎敌如何?”

徐晃却摇了摇头,正色道:

“以臣攻旧主,大不义也,吾决计不为此事!”

关羽闻言,反而大喜说道:

“大兄真义士也!”

“既如此,大兄可先领本部兵马前往刘将军大营处投靠,军师定会派人前来接应。”

“关某自率大军在此为大兄殿后。”

徐晃挑眉说道:

“云长所部兵马不多,恐难撄杨奉兵锋。”

关羽一扬眉,不屑地说道:

“吾视天下鼠辈如草芥耳!”

“今日阵前观杨奉军阵,不过土鸡瓦犬,插标卖首耳。”

“大兄可自去,某少时便至!”

徐晃乃不疑有他,径直望刘备大营去了。

关羽只带百十接应他的随从,在此截断去路。

杨奉领兵杀至,见关羽拦路,厉声叱道:

“尔乃何人,敢在此阻吾去路?”

关羽斜睨杨奉一眼,沉声道:

“念在与大兄情谊之上,关某不欲取汝性命。”

“汝可速去!”

杨奉闻言,面上罩一层寒霜,冷声叱道:

“徐晃叛我,我势杀之。”

“尔若阻我去路,当将汝砍作齑粉!”

关公闻言大怒:

“尔有何能,敢发此大言?”

话落,举刀上前,便要杀杨奉。

杨奉身旁闪出两员健将,迎上关羽。

一将持枪刺去,被关羽侧身躲过。

两马相交,只一合。

刀锋起处,尸横于马下。

另一健将,见状骇然失色,拨马便走。

关公拍马赶来,长驱直入,竟直冲杨奉军阵来。

杨奉见关羽来得凶猛,赶忙退勒马退至中军处。

那员骁将躲不及,被关羽赶上,只一刀,砍为两段。

前排白波军皆望风披靡,被关羽轻易杀散。

杨奉见关羽勇猛至此,乃信人言其熊虎之将,万人之敌。

正欲打算回营,抽调援军。

忽听得四面喊声大举,金鼓喧天。

山上山下,火把齐明。

伏军自四面而出,刘备亲自引军当先,旁边站着李翊。

“杨奉休走,备在此等候多时也!”

“全军击敌,休教走脱了杨奉!”

杨奉大惊失色,急待回军,却被四面而来的刘军给围住,走脱不得。

只得拔剑上阵,亲自押阵厮杀,博一条血路出来。

刘备望着杨奉被困在垓心,面露笑意,冲一旁的李翊说道:

“军师遣云长说徐晃来降,趁机引诱杨奉出兵。”

“我等在此设伏,可毕其功于一役。”

“真乃一举两得也。”

李翊微微笑道:

“杨奉乃无谋之辈,何足虑哉?”

“纵不为主公所擒,也该死于他人之手。”

说起来,历史上的杨奉就是被刘备杀的。

当时他被曹操打败以后,贼性不改,四处劫掠为生。

结果劫着劫着,劫到刘备的地盘上去了。

刘备直接设下鸿门宴,在宴上斩了杨奉,也算是为民除害。

这次杨奉再次落入刘备手里,可以说是天意了。

两军混战,杨奉走脱不得。

关羽、赵云俱在军内,领军冲杀。

白波军抵挡不足,四散奔逃。

混战之中,杨奉为流矢所中,正中其左臂。

杨奉见箭插得深,实是痛楚难当,疼得他冷汗涔涔自额间滑落。

遂一咬牙,伸出右手想要拔箭。

不想关公骤然杀至,冲散众军。

杨奉见状大惊,急走不迭。

关公手起刀落,带头连着中箭的左肩,一并斩落于马下。

众军皆散,刘备趁着云长冲乱敌军,乘势挥军掩杀过去。

一时间,降者无数。

那边韩暹听闻杨奉带兵出去了,也想领着军士过去救援。

奈何见刘军势头正猛,不敢接战,只在远处静静观望。

见刘备杀散了杨奉人马。

韩暹暗想今日势孤,又折了杨奉,诚难再抢夺天子。

遂引军向南,投袁术去了。

刘备收兵回营,下令排筵为众人庆功。

关羽引徐晃来见刘备。

刘备大喜过望,执徐晃手道:

“备在此翘望徐都尉久矣,今日幸得一见,实在大慰平生。”

刘备一改往常称字,来表达亲近的方式。

这一次刻意称呼徐晃为都尉。因为徐晃是跟着杨奉混了个骑都尉的官儿。

但杨奉这种逆贼,他的车骑将军尚且不被人承认,何况是徐晃?

但刘备却仍是选择称徐晃为都尉,因为他知道徐晃在乎这个。

公明哥哥渴望招安,得到朝廷的认可。

刘备身为汉左将军,带头做表率,承认你的骑都尉职位。

徐晃当即也投桃报李,拱手还礼道:

“久闻刘将军礼贤下士,与人为善,晃亦钦慕久矣。”

“今弃暗投明,愿为明公赴汤蹈火。”

作为标准的职场人,徐晃也是上来就表了忠心,争取给新老板留下一个好印象。

但这还没完,徐晃忽然又撩衣下拜。

刘备一惊,忙伸手去扶:

“公明何故如此?”

徐晃拱手,正色道: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

“杨奉虽然是白波贼出身,但毕竟与末将共事一场。”

“相从已久,实不忍见其抛尸于外。”

“恳请将军应允,令晃带人收敛其尸,葬回故乡。”

徐晃虽然是在替旧主说话,但无疑体现了他忠义的一面。

刘备也不免为之动容,叹道:

“公明真义士也!”

“杨奉虽然为贼,然毕竟一路勤王护驾,于国有功。”

“此去陈县不远,待我上奏朝廷,表其功绩。”

徐晃大喜,连连谢过刘备。

刘备上书传回朝廷中枢。

刘协在得知杨奉战死之后,亦不觉凄怆。

“杨将军虽然跋扈了些,但此次护驾也曾多次与凉逆厮杀,毕竟是忠臣。”

“今日既死于陈地,不如便葬于陈地。”

于是,刘协下诏,厚葬杨奉,并追封其为列侯。

又命人收编杨奉的人马。

白波军中,杨奉兵马最强,有七千余众。

被刘备杀散了一阵,还剩个四五千。

刘协下诏,赦免杨奉部众此前劫掠州郡的罪过。

众皆感恩戴德。

而为了收编这些人马,刘协也得给足刘备面子。

他下诏,正式册封徐晃为校尉。

算是彻底摆脱了贼寇的身份。

刘备大喜过望,连连谢恩。

于他而言,得徐公明一人,可胜千军万马。

遑论几千贼寇呢?

这边刘备欢欢喜喜收了徐晃,打算继续践行李翊南行的策略。

出发前,又先问计于徐晃,道:

“今岁荒乏粮,我徐州收编新军甚多,多出数张口来。”

“军士坐守于此,终非良策。”

“公明可有何良言教我?”

刘备这话问的并没有毛病。

在很多三国类游戏里,徐晃的技能都是计谋类型的。

因为五子良将之中,徐晃就是最擅长、也是最喜欢运用计谋的将领。

比如说什么劝降、断粮、攻心、声东击西等等,数不胜数。

所以公明哥哥在三国杀里面,高低得是一个谋徐晃。

徐晃新人加入,也是急于表现自己,当即建议道:

“黄巾军四处劫掠州郡,多有金帛、粮食。”

“尤以汝南、颍川为盛。”

“此等贼徒,又容易破,破而取其粮,以养三军。”

“此乃上策也。”

刘备大喜,言道:

“公明之言正与军师教我之言相合!”

遂下令全军暂时不回下邳,就自陈地,开拨向汝南。

汝南主要是袁术的势力范围。

而黄巾余党,以何仪、黄邵、刘辟等人为首,在颍川、汝南聚众多达数万余人。

这些人虽为黄巾贼,但其实是倒向袁术的。

所以才说汝南是袁术的地盘,因为汝南遍地都是黄巾贼。

不过也有一个地方例外。

那便是汝南西部的郎陵一带,这里是地方豪强李通的地盘,黄巾贼也没奈何。

至于袁术,吕布。

他们主要把兵力屯于汝南南边的新蔡一带。

而刘备只带兵在汝南北边儿打一打黄巾,袁术、吕布未必会察觉。

纵然察觉,又能如何呢?

毕竟刘备是在陈国周边讨伐贼寇,为天子剿贼,名正言顺。

纵然汝南黄巾是袁术的人,袁术也只能吃这个暗亏。

刘备大军一路南下,至新阳处停歇。

在往前就是颍水,刘备先令人安营扎寨。

又差人打听新阳一带的黄巾贼首是谁。

后回报说,新阳一带黄巾贼,是何仪、黄邵。

此二人乃是汝南黄巾众贼中比较有实力的,麾下号称皆有万余众。

但刘备倒未将这些黄巾贼放在眼里。

因为黄巾军说是军,其实就是一群训练不足,缺乏装备,只有一腔血勇的莽夫罢了。

像当年张角起义时,号称百万黄巾兵。

结果好多人别说穿皮甲了,能有件粗布穿都不错了。

甚至好多人拿的武器都还是树枝、木棍。

也难怪后面遇上朝廷的正规军时,会被人家几万人撵着打。

一个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兵。

一挑二十,绝对不是问题。

李翊出来分析战局:

“黄巾贼缺乏远程武器,大多是单兵步卒,今可先使蹶张士,列开阵来。”

“射住其攻势,待其锐气尽失,使公明、子龙率骑兵长驱直入,冲散其阵。”

“则黄巾贼可立破矣。”

刘备从其言。

此次出征汝南,由于是打着征剿黄巾贼的名义,尤其还是陈国周边的黄巾贼。

陈王刘宠非常慷慨地,借了刘备五百蹶张士。

这些蹶张士都是极为善射的健儿。

极大增强了刘备军的远程火力输出。

安排好作战计划好,刘备命关羽带兵攻打新阳,诱何仪、黄邵来攻。

早有人将刘备领兵至新阳的军报,传回何仪处。

何仪惊道:

“此官兵甚不当人子,前日刘辟在颍川为曹操所败,今日刘备却又领兵来略我新阳。”

“不与我等活路耶?”

黄邵忙问刘备来了多少人马。

人报少则五六千,多则今万余众。

古代信息流通慢,汝南又多丛林高山。

很难计算出敌军的具体人数,只能估摸出一个大概。

“刘备兵少,或可一战。”

黄邵分析道。

但何仪却面色凝重,心事重重。

“我黄巾众,平日多行掳掠之事,攻打寻常百姓尚可。”

“若遇上正规军士,诚难与敌。”

“况我闻刘备用兵如神,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其帐下谋士李翊,有经纶济世之才,深有韬略,算无遗策。”

“更兼其有关张之勇,皆乃万人之敌。”

“若欲胜刘备,须十倍兵力于他,方可取胜。”

黄邵面色一沉,叱道:

“何帅如何涨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耶?”

“刘备不过北地一武夫,一时侥幸,得了偌大一个徐州。”

“今仍不知足,竟寇兵侵我郡县,其心可诛。”

顿了一下,又道:

“况刘备再是善于用兵,我军据颍水而守,何足惧哉?”

“关张虽勇,然只为征讨我汝南黄巾而带上,未免大材小用。”

“我料其人必不在此处。”

“至于那李翊,偶闻其乃一山野村夫,不过弱冠几年。”

“一黄口小儿,何言韬略?”

“我看是一沽名钓誉之辈罢了。”

“又何惧哉?”

虽然黄邵口灿如莲,将刘备集团贬得啥也不是。

但是在面对强敌,尤其是已经杀至眼前的情况下。

一切的贬低都是妄言,除非黄邵能带人主动击破刘备军。

打一个漂亮的胜仗出来,大伙儿才会相信他说的话。

黄邵见众将皆面色凝重,口中不言。

心下也知不赢一场不行,便道:

“罢罢罢,既然诸公怯战。”

“待明日我领一军,出城会一会这刘备。”

“看他有何能耐!”

次日,一大早。

黄邵即引本部兵马数千,出新阳来战刘备。

贼兵虽众,可皆是群狐群狗党,并无队伍行列。

数千之众迎上,全无阵势可言。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