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125章 以弱胜强,可往也!

第125章 以弱胜强,可往也!

第125章 以弱胜强,可往也!

刘备非常清楚曹操的实力。

曹操这小子,也是在不断的进步。

早在讨董时期,曹操曾被徐荣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可到了接领兖州牧时,曹操则打出了自己的立国之战。

先后击败了黑山军于毒,匈奴于夫罗和青州黄巾。

还联合袁绍,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袁术。

算是迈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期。

而刘备自己又何尝不是在不断进步呢?

刘备早年间也曾被黄巾贼击败过。

等到他接领徐州时,已经能够轻松虐菜,甚至公然叫板迈入巅峰期的曹操。

曹操令刘岱、王忠攻打刘备,刘备轻松将之击败,甚至放出狂言:

——“使汝百人来,其无如我何;曹公自来,未可知耳。”

就算来一百个刘岱也不是我的对手,只有曹操亲自来,才有与我一较高下的资格。

这话说的又豪迈又霸气。

所以历史上的刘备绝对不是演义里那种滥好人形象,是真正的文武昭烈。

也再次证明,打败仗并不丢人,失败乃成功之母,大家都在从败仗中吸取经验教训。

故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曹操、刘备都在不断进步。

中间就是不带孙权玩儿。

只有十万哥是打了一场败仗,迎来更大一场败仗。

“且不论张辽能否退却曹操之兵,若能两家就此罢兵,再好不过。”

李翊阐述自己的观点。

刘备颔首,他又何尝不希望化干戈为玉帛,少起争端呢?

奈何曹操执意要动兵陈国,刘备不能坐视不管。

“备亦希望和平解决陈国一事,奈何曹兖州那里不会轻易地善罢甘休。”

刘备叹息一声。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我徐州与兖州战事自初平四年起,已近三年矣。”

“主公可还记得,我为徐州制下的对外方针吗?”

刘备点了点头,北连袁绍,西和曹操,南攻袁术。

“我徐州与兖州争斗不休,有两家人最是乐见其成。”

刘备眸子一蹙,澹澹道:

“河北袁绍,淮南袁术。”

“正是如此。”

李翊点了点头,“袁绍势大,曹操势弱。”

“我们与曹操都在河南,若是袁绍起兵南下,凭我徐州之力,断不是袁绍敌手。”

“只有合徐、兖二州之力,才有可能与之相抗。”

“我不欲让文远在陈国与曹操大交兵,届时不论谁胜谁负,都是袁家得利。”

“且若因陈国一弹丸之地,而使曹刘两家深陷战争泥潭,诚不智也!”

李翊虽是后来者,但他一直非常反对先射箭后画靶。

即中原知道曹操是胜利者,所以要先对付曹操。

江南知道孙氏是胜利者,所以要先对付孙氏。

这种思维是不可取的。

现在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就是袁绍,南方最强的诸侯就是袁术。

甚至整个诸侯混战,都是二袁争霸的延续。

所以李翊一直在努力平衡曹孙两家的实力。

他允许孙氏向江东拓展实力,为的就是他将来反叛袁术,使袁术走向衰败。

但不允许孙策扩张的太快,只允许他向吴郡方向扩展,有一方诸侯的实力就够了。

如果再向会稽、丹阳方向扩展,那徐州这边就要人为干预了。

曹操也是同理,李翊可以让曹操坐拥兖州。

豫州的颍川、沛国谯县,作为荀氏、曹氏、夏侯氏的地盘,也可以让给曹操。

徐州这边不好管,也管不了。

但像富裕的陈国、梁国,就不能再让曹操染指了。

总之一句话,曹孙两家可以保留一定实力,帮助老刘在将来对付袁氏。

但这个实力一定是要在徐州的可控范围之内,绝对不能越过这条红线!

“若是因陈国一事,曹刘两家再次交兵,不论是袁绍、还是袁术都一定乐见其成。”

“尤其是袁绍,待他统一河北之后,目光首先瞄准的便是中原。”

“河南一统,尚且难与河北争锋,况如今我们河南几家各自为战?”

李翊阐述了,此时与曹操交兵的不合理性。

后世很多人说袁绍内部就是因为谋士太多,战略方案太杂,才败给了曹操。

这些河北谋士提出的战略方案其实都没什么问题。

袁绍随便贯彻用一个,都能轻松击败曹操。

袁神的实力便是强大至此。

此外,

官渡之战,袁绍投入了十一万大军在前线,而曹操只拉出了两万人到前线去。

但此时的曹操已经统一了河南,是不可能只拉的出两万人的。

这是因为曹操的地盘位于四战之地。

西边有关西诸将,南边有刘表,东南有孙策。

而内部还有汝南黄巾在后方捣乱,曹操都不得不分兵去守。

这才是造成袁曹两家兵力悬殊的根本原因。

现在的刘备与曹操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他们都是腹背受敌。

而袁绍只要统一了河北,专心向南就再无顾虑了。

除黄河之外,能阻挡袁军南下的,就只有曹刘两家了。

所以曹刘此时争斗是非常不明智的。

按李翊的估算,老刘想要单抗袁绍,至少还得把整个扬州吃下来,然后再发育个两三年。

以徐、扬二州之力,才能勉强与袁绍相抗衡。

毕竟李翊纵然有通天的本事,这徐州的地盘也就这么大,生产潜力哪怕透支了,也不可能跟整个河北相抗衡。

“两弱联合抗一强,断无连强击弱之理。”

“今我等与袁绍结盟,只是权宜之计。”

李翊的话还在继续。

和袁绍结盟,只是单纯不想跟他为敌罢了,自己好偷偷发育。

“今袁绍在北方之敌,仅公孙瓒一人耳。”

“我知此人虽是主公旧友,但其自杀刘伯安之后,记过忘善,睚眦必报,重用奸佞。”

“此乃败亡之举,我料其再过个两三年,便为被袁绍所灭。”

提及公孙瓒,刘备忍不住叹了口气。

作为此前的老大哥,刘备真不知说他什么好。

他脱离公孙瓒,来徐州创业,其实就是因为公孙瓒性情大变,尤其还杀了汉室宗亲的刘虞。

此举令公孙瓒大失人心。

刘备对他也是失望已极,索性离了他,来徐州找陶谦了。

“备遥记得伯圭兄此前与袁绍交战时,数败于他,未见有颓势。”

“不至于三年之内,便为袁绍所灭吧?”

虽然知道公孙瓒失了人心,但刘备清楚的记得公孙瓒与袁绍交兵,是胜多败少。

中间袁绍还找过公孙瓒求和。

就算公孙瓒倒行逆施,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被袁绍击灭。

若是公孙瓒被灭了,那袁绍接下来肯定就要把战略方向转向河南了。

到时候刘备就得提前面对袁绍,他本来还指望公孙瓒多抗一会儿,自己再发育几年的。

“主公可还记得今年年初,刘虞旧部联合本地豪族、胡人、联合袁绍,组成了十万人的大军,去讨伐公孙瓒么?”

李翊在一旁出声提醒。

刘备点了点头,“自是听说了,只是战事进展的如何,尚未得知。”

李翊正色分析道:

“公孙瓒虽通用兵之道,可如何凭借一己之力抗衡十万联军?”

“我料其必遭重创,再难起势。”

其实,算算时间,此时公孙瓒早就已经被联军击败了。

联军在鲍丘大破公孙瓒主力,斩首两万余级。

只不过战事发生在北方,消息流通的慢,暂时还没传到徐州来。

“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啊。”

刘备发出一声慨叹,对公孙瓒的遭遇同情中又带有一丝戏谑。

你说一个人到底是造了多大的孽,才能同时让鲜卑、乌丸、本地豪族,其他诸侯的大军联合起来。

甚至把胡汉恩怨抛诸于脑后,共同对付你一人?

“备也不愿与曹操此时起兵戈,只是不知曹操心意如何。”

“恐不会因我三言两语,而就此罢兵。”

虽然刘备同意了李翊修好曹操的主张。

但曹操大军兴师动众,怎么可能就这样退兵呢,来回一趟都不给油钱。

“曹操之所以出兵陈国,乃是因为其遭兖州之乱后,军士乏粮。”

“陈国屯粮高达百万斛,我等可使人与曹操讲和,在与陈王商议。”“让出部分军粮来,换取曹操退兵。”

“必要之时,我徐州也可出一部分钱粮。”

曹操也是个人精,没点儿好处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

“善,若能两家从此罢兵,与民生息。”

“于两地百姓而言,皆是一件好事。”

刘备抬头望了一眼满天的飞雪,忍不住发出一声感慨,时间之快。

“我大军此次南下之时,还是下邳烟柳,归来已是雪满全城。”

“……呵呵,是啊,时光飞逝,正如白驹过隙。”

“所以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所成就。”

刘备陪着李翊并马而行,赏了一段时间的雪,便回去了。

……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

……

却说曹操亲自领兵征伐陈国。

陈王刘宠手中仅三千蹶张士,自料不是曹操敌手。

遂派遣陈国相骆俊,亲往隔壁梁国,找豫州刺史郭贡求援。

郭贡在接到书信之后,自领大军万人,亲赴陈国前线,相抗曹操。

刘宠接见郭贡,亲自将之请入治所,随后打开仓禀,命人款待梁国来军。

在酒足饭饱之后,刘宠、骆俊、郭贡齐聚麾下武将,商议退敌之策。

国相骆俊建议道:

“曹操兵精将勇,诚难争锋,不如据守阳夏,以待徐州援军。”

陈王刘宠素有勇力,今得了郭贡援军,见其带来了万余甲士。

心中信心倍增,料纵然无徐州增援,也能退得了曹操。

遂提出反对意见,道:

“曹操方平兖州内乱,人马疲敝,又寇兵我陈国。”

“我军以逸待劳,主动出击,先挫其锐气,如此曹操便不敢攻得急。”

“若是缓图,曹操粮少,我陈国粮多,其久不自退矣。”

郭贡也认同刘宠的意见,道:

“王上所言甚是有理,今可主动出击,先挫动曹军锋锐。”

“曹兵自然不敢急攻。”

郭贡之所以突然变得这么激进,是因为他知道刘宠勇猛过人。

刘宠麾下的蹶张士虽只三千人,却个个善射,箭法高超。

尤其刘宠更是百发百中,列无虚发。

当年黄巾起义爆发时,刘宠就凭征召境内士兵,靠着自身勇猛,平定内境内的黄巾叛乱。

尤其郭贡此前在沛国见识到了张飞的勇猛,深知大军之中不能没有勇将健儿。

他郭贡为何此前打仗那么怂?

不就是缺乏一个能够先等陷阵的猛将吗?

现在郭贡有兵,陈王有勇力,两家相合,何惧曹贼?

商议既定,次日刘宠、郭贡率大军亲自迎战曹操。

出了阳夏,行无一箭之地。

但见尘头蔽日,金鼓喧天,无限人马来到。

两军列阵对圆,曹操出马喊话:

“今我大军伐陈,尔何以出兵相抗?”

刘宠横戈跃马而出,大声骂道:

“曹贼,汝乃一阉宦之后,靠着贿赂朝中官员,汝父才得了一三公之位。”

“今又无端占据偌大的兖州郡县,尚不知足,怎还敢侵犯孤之陈地?”

曹操闻言大怒,扬鞭骂道:

“谁能替我擒拿此贼!”

话落,典韦当先出马。

一马当先,冲向刘宠军阵。

刘宠持戈迎上,抖擞精神,与典韦接战。

战不三合,曹军部将曹仁、夏侯渊领了三百铁骑,忽然向刘宠军部冲来。

刘宠遮拦不住,败逃回了军中。

典韦似虎入羊群,在铁骑的掩护下,在刘宠军阵中来回冲突三遭,将阵型冲的散了。

曹操见状大喜,即命夏侯惇领兵攻刘军左路,又命曹洪领兵攻郭贡一路兵马。

曹操自领中军冲阵,鼓响一声,三军齐出。

双方一阵冲杀,刘宠、郭贡两家联军抵敌不住,大败而走。

曹操亲掣宝剑压阵,率众连续追杀,口中不忘大喊:

“擒郭贡、刘宠者,赏千金!”

一时间,喊杀声响彻云霄。

曹军一路追杀,剿戮极多,降者不可胜数。

刘宠、郭贡领着败军一路逃回阳夏,曹军追至。

骆俊在城上,命蹶张士放箭,射住曹军。

一时间,箭如雨下,曹军不得进,只得暂时偃旗息鼓,退回大营。

刘宠身负多处伤势,疲惫得坐倒在地。

“曹操用兵确有手段,孤不能及也。”

刘宠倒也不好面子,大大方方承认了自己不是曹操的对手。

骆俊亲自为刘宠上药,道:

“曹操麾下猛将众多,我等自然不是其敌手。”

郭贡倒是跑得过,未有什么损伤,部下死的大多是前排将士。

但回想其方才一战,仍不觉胆战心惊。

“今日与王上交战的那员猛将还不知是何人,我观之其凶神恶煞,正如古之恶来也。”

“上次见着如此勇猛之将,还是在沛国遇张益德。”

郭贡又回想起来那日在沛国,被张飞几十骑喝退的情景。

现在回想起来,尤觉后怕。

尤其今日被典韦这么一冲阵,更觉可怖。

“曹操手下猛将众多,仅凭我等现有兵力,难以与之正面交锋。”

刘宠眯起眼睛,微一沉吟道:

“现在我军新败,反倒挫动了自家锐气。”

“这可如何是好?”

骆俊开口谏言道:

“曹操用兵如神,今除了刘徐州之外,谁是其敌手?”

“我军新败,兵无战意,只能先守住阳夏,等待刘徐州来援。”

刘宠伸手揉了揉太阳穴,叹声道:

“只盼刘徐州能念在宗室情谊的份儿上,真的派兵来救。”

“若不然我陈国恐难撄曹兵之锋了。”

郭贡在一旁说道:

“此前我已与刘徐州拟好同盟协议,今日陈国有难,梁国来日亦难幸免。”

“刘徐州仁义著于四海,能救人之急,今我两国势穷,断不会坐视不理。”

有了郭贡的安慰,刘宠放心了不少。

接下几日,安心在阳夏养伤。

曹操自胜了一场,夺了不少粮食辎重,又命军士来攻。

奈何阳夏的蹶张士个个善射有力,曹操一连攻了三日,始终难克。

曹操也不由恼了,急召众文武商议。

“今我大军将取兖颍川,岂可被阻于陈国一小县!”

于是,打算明日再从兖州调兵过来,增派人手。

誓要在三日之内,拿下阳夏。

正说间,忽有一探马来报,言说是徐州有使来。

“徐州的使者?”

曹操眉头一皱,诧怪道:

“吾与刘备两家早已息兵,他来此作何?”

程昱说道:

“莫非是来解和的?”

曹操闻言大怒,叱道:

“这织席贩履小儿,不费半箭之功,得了偌大一个州郡,尚不知足。”

“去岁趁我兖州内乱,又想侵吞豫州。”

“我已将鲁、沛两地尽付与他,他也已同意不过问鲁沛之外之事。”

“今日怎敢派人过来解和?”

遂下令,命人将来使乱棍打回。

荀彧急忙出来劝解道:

“今刘备已雄踞大州,实力不容小觑。”

“若两家就此结怨,再起兵戈,则得利的是二袁。”

“且先命使者进来,看他有何话说。”

曹操微一颔首,轻哼道:

“也罢,且命使者进来,看看其有何话说!”

少时,徐州使者到,送上一份书札。

乃刘备亲笔所写。

信中内容,果如程昱所言,正是劝解曹操就此罢兵,退出陈国境地。

“刘备乃何人,敢来劝我!”

曹操正要将书札往地上一摔,却又忽然停手,凝在了半空。

眸中目光闪烁,迟疑不定。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