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哨兵1号反卫星和反导测试
当天晚上,宋裕民带领着航天研究所的部分工程师,连夜开展哨兵1号激光卫星的测试工作。
此时美苏等国还没来得及调配力量来观测已经在1200公里轨道高度的卫星,所以得赶在这个时间窗口尽快完成测试。
哨兵激光卫星是今后的天基反导力量的核心,如果试验成功,后续的70多枚也都能成功部署的话,那么全球所有弹道导弹的威慑能力就消失了。
哨兵天基反导系统可以将所有弹道导弹在起飞段就消灭掉,所有弹道导弹都飞不出卡门线。
成功部署到位的整个哨兵天基反导系统的70多颗卫星,会分布在赤道轨道以及极地轨道上,高度错落分开。
全世界各个角落,包括两级区域,都会被严密防守住。
即使是幽灵般的核潜艇,在大洋深处发射潜射洲际导弹,也逃脱不了哨兵天基反导系统的打击。
当然为了能第一时间发现这些弹道导弹,所以另外一套监测系统也需要同步建立。
那就是天基红外系统。
它们通过红外传感器和光学设备探测导弹发射时的尾焰和飞行轨迹,为哨兵反导系统提供关键预警时间,同时也提供目标数据。
目前这项工程是一个新组建的团队负责。
一些子系统比如短波红外swir和长波红外lwir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工作,交给了星耀电子的缅甸分公司负责。
之所以选择红外探测,是有它的技术原理的。
弹道导弹发射时,火箭发动机尾焰温度达20003000k,在红外波段23微米辐射强烈。
一般的着火情况,火焰温度很难超过1500k,所以基本不存在误判的可能。
另外红外探测卫星在平时也是有用的。
那就是当做农业估产卫星。
不同的农作物,红外特征是不一样的。
另外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红外特征也会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当卫星的红外探测器敏感度足够的话,可以跟踪某片区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王建昆当时在获悉这项技术的应用场景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用于农产品期货交易的秘密保障。
根据此前收集到的消息,美苏两国虽然有研发并发射了数枚这种红外探测卫星,用来测试弹道导弹预警系统。
但是他们此时所用的传感器灵敏度是比较低的,不足以观察记录农作物0.几k的温度变化。
为了尽快完成天基红外探测系统,王建昆特意抽出了一些时间,参与到红外探测器的研发工作。
在他的超能力加速下,探测器的材料研究进展突飞猛进。
目前已经有3款材料在地面测试上取得了成功,就等着制造成卫星模块,然后发射升空进行测试了。
一旦测试合格,就可以紧急生产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以及大椭圆轨道heo卫星。
……
当天夜里9点钟,哨兵1号从肯尼亚上空飞出非洲大陆上空,抵达了印度洋。
一枚此前发射的导航实验卫星从南极上空飞出,抵达了印度洋南部。
两颗卫星的距离从2200公里,慢慢的接近。
在全球卫星通信系统,莫桑比克地面站,遥望1号测量船三者的协同配合下,天基激光武器开始了试射。
“目标跟踪情况正常吗?”宋裕民在密支那的地下指挥室,再次询问了目标跟踪情况。
“正常。”
“哨兵1号的状态怎么样?激光炮自检结束没?”
“状态良好,自检结果显示各系统一切正常。”
“好,9点18分准时发射,不用请示,时间窗口只有2分钟,你们有4次机会。”
“收到!”
此时地下指挥室里,气氛逐渐紧张起来。
9点18分整,负责按下打击按钮的工程师坚定的按下按钮。
信息在0.5微秒内传递到哨兵1号。
为了记录这历史性的一刻,一枚特制的侦查卫星距离那枚靶星20公里的距离飞行。
轨道高度要稍微高出10公里,那是为了预防靶星被激光烧蚀后出现大量的碎片,所以不能在同一高度飞行。
侦查卫星的摄像头牢牢的对准着那枚靶星即将被激光照射的那面,信号也通过一个专用的频道,传送到宋裕民他们眼前的大屏幕上。
视野里,那枚卫星原本在黑夜里,只有一点微弱的反光。
但是在某个瞬间,其西面光芒大盛。
一个直径大约20厘米的光斑在卫星表明持续的闪烁着。
无论这枚卫星怎么逃,光斑都紧紧的贴附在它的表面。
3秒之后,就有一些烟雾在光斑区域产生了。
那是卫星表明的防护材料被高能激光气化了。
随着光斑的持续照射,烟雾越来越多。
卫星的轨迹渐渐的有了变化。
那是它的重量在不断的快速降低,结构也失去稳定,所以不能维持原来的轨道了。
15秒左右,视野里的那枚靶星突然碎了。
一片太阳能帆板带着一小部分卫星的主体结构脱离了靶星,同时还有大量的小碎片从破口处飞出。
第18秒,另外一部分接着破碎,整个卫星已经不成样子了。
碎片因为结构和重量各不相同,都离开了原来的轨道。
光斑也消失不见了,只有某个瞬间,有小碎片闯入原来的轨道,然后在视野里快速的消融气化。
30秒整,哨兵1号上的激光炮关闭。
侦查卫星调节了下焦距,尽量把更多的碎片纳入观察视野里,好为地面人员提供更多的分析素材。
“激光炮怎么样?冷却系统工作正常不?”宋裕民在结束激光打击试验后,第一时间询问起激光炮的冷却系统工作情况。
20兆瓦的激光炮,在工作时会瞬时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必须在冷却系统的工作下快速的排走。
如果冷却系统有故障,那么激光炮肯定是要坏掉的,那么实验也就不能称之为成功了。
“报告,冷却系统工作正常,激光炮各传感器回传的数据显示都在设计范围内,5秒之后就能再次发射。”
听到另外一位测试人员的回答后,宋裕民终于放心下来。
到目前为止,这门激光炮的实验结果都很完美。
不过还需要完成另外两项测试,如果还是成功,那就代表着这款天基反导卫星可以定型了。
“那继续第二项,70公里高度拦截测试。”
“收到。”
此时,毛里求斯以东80公里的洋面上空的4万米高空,一架王建昆特制的靶机,正在自动驾驶系统的控制下,由西南方向往东北方向行驶着。
它是用来模拟弹道导弹起飞段的。
王建昆为其安装了一台旋转爆震发动机,使其速度能达到10马赫,飞行高度能跃升到距离海平面80公里左右。
它的起飞基地是位于莫桑比克的非洲主基地。
在自身的机载计算机以及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的信号指引下,先沿着南回归线飞。
越过马达加斯加岛后,再折向东北方向。
9点20分,它的高度来到了50公里,距离毛里求斯120公里,速度6马赫。
天上的另外一枚侦查卫星也将镜头对准着这架靶机。
9点25分整,只见屏幕的视野里。
灰黑色涂装的靶机机头后方的蒙皮上,一个30厘米的光斑突然出现。
那块蒙皮被高能激光照得发出耀眼的紫色光芒。
当然因为靶机此时是在73公里的高度上向上攀升,光斑的位置还是有较大的位移的,不过始终在机头后方主机体的部位。
虽然这个高度的空气密度已经非常低了,但是此时靶机的速度已经接近10马赫了,这么高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飞机还是有一些横向震动和位移的。
不过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下,下方遥望测量船的精确跟踪下,目标的实时位置通过通信卫星不断的传输给哨兵1号。
所以激光炮能够持续的对准正在高速移动的靶机。
10秒左右,视野里,那块被照射的蒙皮有了变化。
一些烟雾开始升腾。
第15秒,一个小破口出现。
然后眨眼之间,靶机在70多公里的高空断成两大截,大量的碎片在空中抛洒。
在惯性的作用下,几个大的机体零件还向上飞了几百米,边飞边翻滚着向外抛洒里面的零件。
技术人员赶紧将刚才的画面转成慢放。
在0.2倍速下。
好几个黄豆大小的破口先出现,然后瞬间连成一片,形成一个3厘米直径的破口。
此时高能激光已经透过破口照射到机体内部了。
可以接近10马赫速度飞行的靶机,蒙皮出现破口就是致命伤了。
这可跟亚音速飞行器不一样,即使破很多洞,都还能持续飞。
这么高的速度下,表面涡流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并且破口产生后,机体还有负压产生。
只见蒙皮从破口处开始撕裂,然后飞机因为结构失衡,受到高能激光照射的那部分骨架也会更加脆弱一点。
所以在几微秒的时间,靶机就从被照射部位断裂了。
看到这里,宋裕民回想起之前王建昆给他看的模拟动画资料,知道这种情况是正常的。
看了下从照射到靶机断裂,总共只了15.8秒不到16秒。
这个结果非常的完美。
这代表着今后照射到弹道导弹的弹体后,也能在16秒左右就将弹道导弹烧出一个洞,然后弹道导弹就不能保持平衡,从而偏离弹道或者直接断裂了。
“记录好数据,准备第三项实验。”宋裕民看了看手表,时间来到了晚上9点27分,还有3分钟,第三项实验就要开始了。
“收到。”
此时孟加拉湾靠近缅甸海岸一侧的上空,一架在统一战争时缴获的c47运输机,正在2千米的高度盘旋。
它就是第三项实验的靶机。
这个实验是验证一下哨兵1号的激光炮,在将来对付巡航导弹时是否有用。
这么一款性能逆天的激光炮,将来如果仅仅是用来预防弹道导弹,就有点浪费了。
毕竟弹道导弹一般是核战争来临时才有可能发射,其他时候只有零星的试验性发射。
而巡航导弹,反舰导弹等低空大型导弹,就有可能是今后常规战争中经常亮相的武器了。
如果这款激光炮,在对方低空目标时也能起效,那就太好了。
不过海拔越低,空气密度就越大,对激光能量的损耗就越大。
并且在浓雾天,雾霾天,那激光能起到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不过到底会削弱多少,还是实际测试下比较好。
好不容易有这么个时间窗口,错过了之后,就很难再有了。
所以那架原本是缅甸前政府从美国手里收回来的破烂c47,就被用来当做低空低速的目标了。
此时哨兵1号已经快到新加坡附近了。
9点30分整,目标数据传输到位后,高能激光立即发射出去。
在缅甸海上空,如果位置合适,并且有人抬头看天上的话,可以看到一根紫色光柱从天上斜向西北方向插下。
那光柱还在不断的移动,那是哨兵1号卫星的位置在快速的向东飞去,所以光柱与海平面的夹角也越来越低。
一架伴飞的y1飞机上,那名全解阵的资深驾驶员,就看到了那根从天而降的紫色光柱。
虽然在起飞之前已经被告知了即将看到的景象,但是看到这种奇景,还是大受震撼。
光柱到了低空时,直径已经接近1米了,所以就跟孙悟空的定海神针一般,只是颜色是紫色的。
那是原本的紫外高能激光,在跟空气接触后,波长变长呈现出的紫光。
光柱一开始只是擦着c47的机腹射过去了,1秒钟之后,光柱上移了2米,对准着机体侧方的那处经过改造了的位置。
改造的部位用到的蒙皮是此时巡航导弹常用的材料。
这么做是为了得到更真实的实验数据。
y1的驾驶员就在1公里外看着那紫色光斑在c47上游移。
光斑所经过的位置,一股股烟雾升起。
那是巡航导弹的弹体材料被激光不断的气化了。
不过一直过了30秒,c47靶机还好好的,光斑经过的位置没有出现破口。
这一幕被y1上的镜头记录了下来,回传到了密支那的地下指挥中心。
“报告,30秒打击结束。”
“报告,靶机目标位置没有烧穿,靶机已按预定方案返航。”
“报告,靶机上的光强探测器显示,功率只有0.5兆瓦。”
一个个参与计划的人员将情况陆续上报。
宋裕民得知靶机没有被烧穿,还是有点遗憾的。
这说明这款哨兵1号搭载的20兆瓦激光炮,在对付低空的目标时,还是力有未逮的。
不过也还好,今后随着全解阵的激光研究团队的不断研究,更大威力的激光炮一定能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到时候就可以更新这些前期发射的哨兵激光卫星了。
他将三次实验的内容整理出来,然后通过保密频道上传到中央电脑,并把结果告诉给了王建昆。
然后回到地面休息。
明天他还要陪伴国内来的3位航天方面的专家,所以还是得养好精神,不能随便被他们套走一些保密资料。
王建昆收到宋裕民的汇报,对第三项实验结果虽然有所预料,但是还是有点遗憾的。
不过他很快就调整了过来,因为还要一系列的研究需要他全力投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