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都市现实 >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 第263章 苍龙I号带着哨兵激光卫星升空了

第263章 苍龙I号带着哨兵激光卫星升空了

第263章 苍龙i号带着哨兵激光卫星升空了

1986年9月18号,一个特殊的日子。

苍龙i号第一枚大型运载火箭从仰光的火箭制造厂起运。

这枚青色涂装的火箭,已经经过半个月的静态测试,各项性能指标都符合设计预期。

因为发射日期被定在了9月25号。

所以一完成静态测试,这枚火箭就在制造厂内分解。

按照1到3级还有整流罩,总共分成了4段。

第一级高度有28米,第二级高度20米,第三级高度6米,整流罩高度4.8米,组装起来的总高度达到58.8米,比苏联的质子k标准型火箭还高0.6米。

这4部分被分别装进特制的超大型集装箱里。

当天上午9点整,3辆超大型集装箱运输车已经到位。

它们是缅北重型工程设备制造厂制造的64轮运输车。

每个轮子都有单独的电动机,可以210度转向。

整车由专门设计的计算机程序控制,驾驶员有2个,他们负责充当车子的眼睛,将行进路线输入行车电脑,然后选择不同的车速,车子就能自动行驶了。

在火箭制造厂内,一个简单的欢送仪式正在举办。

宋裕民所长作为航天工程的负责人之一代表讲话。

他此刻的心情是非常的激动。

原本他只是一个军工厂的研究员,在工作之余自研了一款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希望能为国内的军工事业做一些贡献。

可是种种原因导致一直得不到重用,设计的产品也因为缺乏领导的支持而不能出世。

因此一直快到退休,还是一个普通的研究员。

但是被全解阵请到缅北后,不仅支持他把耗尽一身心血设计出来的火箭制造出来,还让他担任了航天研究所的所长。

虽然一开始的所长权力非常低,规模也非常小,但是待遇是没的说的。

比起之前的遭遇来说,已经是天差地别了。

原本他想着就在这小小的缅北,把他设计的那款火箭在优化优化就差不多了。

可之后的遭遇却彻底的颠覆了他的认知。

先是组织里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然后带他去到一个医学中心接受了一个脑部微创手术,被植入了一个脑机芯片。

从此之后,他觉得后半生还可以做得更加出彩的。

果不其然。

当他完成跟脑机芯片的融合后,每天都费大量的时间学习新的火箭发动机设计,制造,测试,以及火箭的整体控制相关的知识。

在他完成1年左右的强化学习后,新的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和火箭的研制任务下发到了研究所。

并且一个3百多人的固体火箭研究团队也被纳入他的管理之下。

此后的一段时间,他每天都到固体火箭研究基地工作14个小时左右,其余时间还不断的学习中央电脑资料库里更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而在他废寝忘食的投入到固体火箭研制工作时,另外一个更大型的液体火箭研究项目苍龙号又把他拉了进去。

虽然他在这个项目里起到的作用不大,主要是王建昆直接参与各子系统的研制。

但是整个航天系统他都已经很熟悉,各子工程和制造厂都需要他做一些协调工作。

他也是与有荣焉,拼命的压缩休息时间,就是为了多一些精力投入到这项伟大的工程上来。

此时他作为航天研究所的领导,发表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讲话。

下面一些国内外聘请回来的华人研究员,也是热泪盈眶。

虽然他们此时是在缅北,不是在祖国。

但是他们星辰大海的梦想却即将在这里启航。

仪式结束后,立刻开始了吊装转运工作。

64轮大型集装箱运输车在驾驶员的控制下缓缓的开进火箭组装厂房。

厂内的大型行车,将一个个已经装入大型集装箱里的火箭分段吊运到运输车上。

完成吊装工作后,火箭制造厂的工作人员仔细的对集装箱内的火箭进行了一次检查,确保在吊运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损伤。

采用了电磁减震技术的特制集装箱很好的卸掉了那点纵向冲击力,检查结果是完好。

“先导人员注意,车队马上出发。”运输工作负责人用对讲机通知前头开路和安保工作的先导小组。

“先导收到,可以出发。”

从火箭制造厂到专用运输码头有8公里左右的距离,这段公路也是为运输火箭专门修建的,路基非常厚实,单向宽度达到了80米,尽量取直,没有小型弯道。

64轮大型集装箱运输车在宽阔的道路上,以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着。

前后各有数量装甲车保护,天上还有2架武装直升机巡逻。

一些路口都有持枪保卫人员协同交通指挥人员值守,在火箭运输过去后才会放开允许社会车辆通行。

半小时后,车队顺利抵达码头。

此时码头上,一艘下水2个月的5千吨级专业运输船已经停泊在那了。

他的货舱顶板是能向两侧滑开的。

货舱长度达到了30米,宽度18米,深度12米。

此时仓龙号火箭分段的运输集装箱宽度是5.2米,长度是29米,所以3个集装箱可以并排放入一次运走。

码头上的吊机也是崭新的,只试验性的吊运过一些配重集装箱。

此时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将装有第一级火箭分段集装箱从64轮运输车上吊起,然后转移到运输船货舱上方,在缓慢的将集装箱放下。

第一级是最重的,连集装箱一起有将近96吨,它被放在了货舱的中央位置。

然后是第二级,第三级和整流罩段。

三个集装箱被吊运进去后,技术人员对立面的货物位置再次进行了检查,然后将集装箱牢牢的固定好。

上午10点。

装有苍龙号火箭分段的5千吨级专用运输船鸣响了汽笛,表示他即将起航了。

王建昆在运输船起航后,和宋裕民一起,乘坐越野车,从码头出发,从陆路赶往加东加尼。

运输船从码头出发后,先顺流而下出海,然后靠近海岸线的航道往加东加尼的港口驶去。

为了确保火箭安全,航速并不快,左右11节左右,比常规的货轮还慢一点,所以即使路程短,也需要航行20小时左右,赶到加东加尼刚好是第二天早上6点左右。

而王建昆他们从陆路乘车走就快多了,只要5个小时就能到达。

下午4点,王建昆一行人到了加东加尼的火箭组装塔。

这里已经有上百名科研人员在为火箭组装工作做准备了。

他和宋裕民没有打扰他们的工作,而是去到组装塔后面的库房,去查看苍龙i号即将送到太空中的载荷。

“建昆,真的要送这种卫星上太空吗?万一发射失败,这枚卫星被别的国家找到并发现里面的秘密,咱们就暴露了啊!”宋所长满是皱纹的脸上充满了忧虑。

“老宋,别担心,咱们的苍龙号是往东南方向发射,那里是茫茫的缅甸海,没有陆地,即使发生你所说的情况,卫星也只会掉到缅甸海里。”王建昆拍了拍宋裕民的肩膀,宽慰他。

“这不是怕万一吗,毕竟也有水浅的地方,等咱们通报了卫星发射计划后,美苏等国肯定会高度重视的,说不定会动用点咱们不知道的手段。”宋裕民还是有点沉浸在之前几十年里美苏不可战胜的影响下。

“老宋,不怕告诉你,咱们还真不怕美苏等国耍手段,咱们有的是对等报复的能力,要知道,让你研究的那款8千公里射程的固体火箭不是用来当摆设的。”王建昆用淡定的口吻说道。

他确实有这个自信,能确保美苏等国动武后,能保住缅甸这个地方的建设成果。

去年那枚当量1200吨的钚弹在南非外海成果试爆后,他就让核工业部加班加点的提取钚元素,制造了10枚同当量的钚弹。

它们都可以被安装到d300弹道导弹上。

另外还制造了6枚当量在1.2万吨级的钚弹,它们可以用14改进版的战斗机携带升空。

万一的万一,他还能让新人类驾驶员,驾驶他制造的“雷鸟号”超高音速飞行器,突破敌人的防空网,将钚炸弹投掷下去。

以上都是一些预备的手段,基本不可能用上,美苏两国的角力正到了关键期。

美国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苏联方面正想方设法的自救,根本腾不出手来打压全解阵所控制的缅甸。

最多就是在国际上,动用一些软手段来限制缅甸的发展。

不过这些手段王建昆和全解阵都不怕。

缅甸的经济其实是以内循环为主的,对外依赖的资源其实相当少,石油资源有伊朗这个比较坚定的盟友在,基本不会被切断供应。

旗下的几大集团的业务也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和中东地区为主,美苏和欧洲等国虽然能施加影响,但是动不了根本,全解阵有的是手段破解。

这2年来,全解阵除了巩固在缅甸的统治,还不断的在东南亚,南美和非洲大陆进行秘密活动,发展了大量的当地成员。

并且已经派遣了多个医疗队去这些地区,设立秘密医院,对一些经过考验的新成员进行脑机芯片植入。

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将陆续进入到全解阵的统治之下。

王建昆在那枚散发着寒光的武装卫星前,顺着宋裕民的话,回想了之前的部署情况。

“老宋,来,放宽心,咱们就大胆的在太空中施展手脚吧,不用担心其他国家的报复,我们的未来可是恒星际航行呢。”

“嗯!”宋裕民回想起之前从中央电脑里查看到的未来30年航天发展规划,不由得挺直起有点弯了的脊梁。

王建昆看到宋裕民恢复正常了,就带着他,一起用仪器检测起这枚运输到这里不久的卫星。

它的内部代号是“哨兵1型”,对外宣布的是通信卫星。

长度4.2米,重量19.8吨,未展开太阳能帆板前直径3.2米,将顶着整流罩内部装进去,逼近苍龙i号的近地运载极限。

它的核心是一门20兆瓦的激光炮,在太空中运行时,激光炮的镜头对准着地球,有需要时还能在姿态调整火箭的帮助下快速转变方位到对准太空。

为了给这门20兆瓦级的激光炮供能,王建昆给其内部塞进去了2组储能能力达到10万度电的超级石墨烯电池。

当然为了迷惑美苏等国,里面还集成了一组卫星通信设备,平时会用于转发卫星信号。

太阳能帆板的电能主要是为通信设备和其他附属设备服务的,激光炮的供能主要是靠内部的超级石墨烯电池。

两组电池在卫星升空前,总共存储着20万度电。

这个能量足够激光炮持续发射9个多小时了。

当然实战的情况下,每个目标照射30秒左右,差不多就能完成毁伤了。

在太空中,激光在行进的路上损耗极小,几乎是炮口功率多少,目标就要承受多少功率的打击。

这款内部代号“哨兵的”卫星主要是用来测试的,看其在太空中拦截弹道导弹,以及毁伤敌方卫星的能力到底怎么样。

毕竟地面上没有那个条件完成那么长距离的真空实验。

检测完成后,两人退出了库房,交代门口的安保人员加强保卫,没有他们俩的直接命令,任何人不得靠近。

第二天上午6点,火箭运输船到达加东加尼港口。

港口的吊机安稳的将3个集装箱吊运到这边的3辆64轮专用集装箱运输车。

10多分钟后,车子将火箭运输到组装厂房。

这时候,组装厂的所有工程师都已经到位。

厂房内的行车将三个集装箱陆续吊运到位。

运输车开走后,工程师们先对火箭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如果此时出现较严重的问题,就要立即拉回仰光的制造厂去维修了。

幸好没有发现重大异常,火箭的整体状态良好。

工程师们按照计划开始紧张的组装工作。

……

1986年9月23号上午11点,组装完成的苍龙1号火箭,竖立在了组装厂内的封闭厂房内。

此时哨兵卫星也已经放进了整流罩里。

接下来,它将沿着直达发射塔的重载铁路行进4.3公里,然后在那里整装待发。

在进行了最后一次的出厂检测后,苍龙i号装载在哨兵1号卫星,在钢铁底座上,沿着有4根并行铁轨的铁路,以每小时800米的速度,缓慢的驶向远处白色的发射塔架。

虽然目的地遥遥在望,但是整个运输时间长达5个半小时。

一路上,所有参与运输的人都屏声静气,即使是进行各种汇报时,也是低声细语的,不敢说大声了,怕影响到这枚凝聚了所有工程人员心血的火箭。

天公作美,最大风速也才1级,湿度也不大,整个运输过程非常顺利。

到了下午5点半,青色的苍龙i号火箭终于被白色的发射塔架包裹住。

上半部分的整流罩和第三级火箭被伸出来的围栏和抓钩牢牢包裹住。

此时工作人员上到发射塔顶,在那里,用一系列设备连接上火箭,对火箭开始了发射前的持续监测。

此时位于曼德勒的航天指挥中心,正通过不同的监控系统观测着加东加尼航天发射场以及苍龙i号火箭。

到了9月24号下午3点,全解阵通过缅甸外交系统对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通报了苍龙号火箭的发射情况。

此时国际法未强制要求发射前通报,但需遵守《外层空间条约的“避免有害干扰”原则,并在发射后登记航天器。

并且此时美苏两国正处在核对峙状态,发射这种大型火箭,最好是进行通报,不然有可能引起误判。

王建昆和全解阵高层为了将来考虑,还是决定将发射时间,路径以及卫星运行轨道进行了通报。

当然对外自有一套迷惑的说法。

比如为什么一颗通信卫星会将近20吨,那是因为制造水平不行,不得不造得大一点等等虽然有破绽,但是就是这么回事的说。

此时美苏英法等几个国家虽然很惊诧缅甸的通报,但是并没有太过重视。

它们觉得全解阵方面可能是为了面子,准备放个大礼为两周年庆祝的,不认为他们真的能成功发射。

很多领域的先进技术都对国内进行了开放,一些高精尖设备也陆续的从缅北进入云南,然后流入到各个研究所和保密工厂。

国内在去年就已经得知全解阵在研制大型运载火箭的计划了。

不过他们也不认为全解阵方面能这么快研制成功,怎么滴也得3年左右,这还是他们把全解阵内部那股未知的技术力量考虑进去的情况。

现在全解阵突然通报24小时之后,将择机发射一枚大型运载火箭,并且载荷质量接近20吨,整个国内航天领域的相关专家都被惊动了。

他们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向上级申请更多的消息和资料。

上级部门也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不得不争取获得更多的消息。

经过紧急协调,全解阵答应可以派遣3名专家前往曼德勒的航天指挥中心,观摩这次发射。

时间一分一秒的溜走,到了1986年9月25号下午2点,苍龙i号火箭完成了燃料的加注。

此时加注口正冒着白烟,那是残留的液氧气化,周边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而成的小水珠。

王建昆为了确保火箭发射升空前,状态保持良好,冒险待在火箭发射塔架内,用超能力时刻观察着火箭。

一直到30分钟倒计时开始,发射场开始清场,才和最后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撤离。

缅甸时间下午3点09分,1分钟倒计时开始。

曼德勒指挥中心里,宋裕民站在首席指挥席位上,紧张的开始读秒。

远处的3名国内紧急飞过来的专家,看着这么现代化的指挥中心,一边羡慕,一边默默的记录这里看到的一切。

“10,9,8,……,3,2,1,点火。”宋裕民带着颤音喊出点火两字。

信号在发出的瞬间,穿越几百公里,到达加东加尼发射控制室。

红色的发射按钮被坚定有力的大手按下。

火箭发动机首先是冒出一股黑灰色的烟,瞬时之后,火光照亮了某个对准火箭底部的监控窗口。

4台发动机以间隔几微秒的时间先后点火成功,总共1120吨的推力,将750吨的苍龙i号缓缓推上天空。

此时阳光从西边照射在青色的火箭上,尾部冒着黄红色尾焰的苍龙i号宛如一条腾云驾雾的青龙,在伊洛瓦底江口腾空而起。

王建昆站在窗口,看着几公里外的火箭逐渐加速,慢慢的,火箭飞出了目视能看到的高度。

各地的观测站陆续将“观测正常”,“遥测正常”等词语通过保密通道传送到两地指挥室。

位于缅甸海上的遥望1号测量船,巨大的天线正对着上空的苍龙i号,不断的测量其飞行数据。

远在金兰湾的苏联海军基地,菲律宾和中东地区的美军基地,都陆续观测到苍龙1号的电磁信号。

到了这个时候,两国的航天部门和情报部门才反应过来,这全解阵是真的成功发射了1枚大型火箭。

虽然不知道其能不能把载荷准确的送到预定轨道,但此时这枚大型火箭确实已经越过卡门线,向着更高的太空轨道飞过去了。

苍龙i号的箭载计算机根据遥望1号测量船反馈的数据,以及内部激光陀螺的数据,不断的修正飞行参数。

在靠近赤道上空,第一级火箭的燃料燃烧殆尽,爆炸螺栓及时启动,将第一级分离。

第二级火箭发动机成功启动,然后慢慢转向,向着东方飞去。

第二级火箭脱离后,第三级液氢液氧发动机也成功启动。

此时整流罩也打开了,哨兵1号激光反导卫星暴露在了太空中。

轨道高度慢慢来到1200公里,第三级火箭发动机脱离。

哨兵卫星成功入轨。

太阳能帆板按照预定程序成功展开,然后将第一组信号发射回了位于非洲地面上的测控站,然后被传回了缅甸指挥中心。

“哦,成功喽,成功喽。”指挥中心内,大家互相拥抱,击掌庆祝。

“恭喜恭喜,你们的火箭了不起啊,宋所长,能跟我们说说不保密的内容吗?”国内来的3名航天领域的专家也来到宋裕民身边,先是一番祝贺和恭喜,然后发起交流邀请。

“**,**,**同志,你们好啊!现在可能不方便,如果你们可以等的话,明天下午2点左右,我能腾出一些时间出来,跟你们交流交流。”

3位专家一听,就知道有戏。

所以纷纷表示可以等,不着急。

他们有太多的问题想问了,不仅仅是指挥中心内看到的,还有那枚没看到实物的苍龙火箭。

这枚火箭的技术居然领先国内那么多,载荷能力是长征**的几倍啊!

要知道他们发展大型火箭已经30来年了,居然被一个只掌握全国政权2年不到的组织。

此时缅甸宣*部门也将准备好的宣传片对全缅甸甚至东南亚以及亚太地区播报,缅甸全国都被这巨大的惊喜给震惊到了。

虽然新政府上台,让他们的生活好了很多,但是在国际地位上,缅甸还是原来的缅甸。

现在居然发射成功了一枚那么大的火箭上天,一跃成为航天大国。

这荣誉来得实在太突然了,很多人把宣传片来来回回看好多遍。

彩色电视机的画面里,青色的苍龙i号从竖立在发射塔架上,然后在轰隆巨响中拔地而起,这似乎预示这全解阵将带领着缅甸一起滕飞。

原本一些有点抗拒全解阵管理得太严格细致的人,渐渐的改变了心中的成见,开始接受他们了。

王建昆在火箭成功升空后,就启程往缅北基地赶了。

那里有一枚枚火箭发动机,很多的大型零部件正等着他检查。

为了确保这款大型火箭能快速的完成设计定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将会持续的发射。

争取在86年年底,完成设计定型。

另外宋裕民主持研制的8千公里射程的固体燃料火箭也到了制造阶段。

那是军用火箭的试验型号,今后的热核武器,快速发射的低空补盲卫星等,都将用那枚火箭发射升空。

所以时间是非常紧迫的,必须在美苏等国完成部署之前,获得航天大国地位,确保缅甸能拥有平等对话的权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