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都市现实 >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 第254章 大建设 二

第254章 大建设 二

第254章 大建设 二

上一章提到了稀土永磁电机在国内开始布局,但是要形成规模,大批量的生产还是需要不少的时间的。

所以王建昆让全解阵开始与日本相关企业进行洽谈,希望采购定制一些稀土永磁电机。

前文说过全解阵已经接受了日本方面300亿日元的贷款,目前这些贷款已经开始按计划转到全解阵控制的账户内。

所以这些钱到账后,需要尽快的出去,才能获得更大的效益,不然呆在账户内只能是白白的付利息。

所以向日本企业采购一些产品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日本企业接到全解阵发来的订单,也是欣然接受。

此时此刻,永磁电机技术和相关产业最发达的就是日本了。

稀土永磁电机相较于传统的电机,具有高效、轻量、高响应的优势。

此时日本的家电产品,机床产品就大量的采用这种电机。

应用了这种电机的产品,能耗相较传统电机大大降低,体积也能缩小很多。

所以日本的产品正在向越来越小巧,越来越节能的方向转变。

这些小巧精致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非常受消费者欢迎。

此时星耀集团生产的机床以及一些自动化设备上还是用的传统的电机。

虽然王建昆凭借智子的超级设计能力以及自己超能力的快速优化迭代能力,设计出了很多种线组结构,让传统电机的效能提升了很多。

但是跟日本正在大力发展的永磁电机比起来,在节能,体积,响应及时性上还是有差距的。

并且传统电机的发展极限已经被王建昆摸到了,今后在这条道路上将很难有所突破。

所以也是时候将此时的机床产业用到的电机更换成永磁电机了。

所以,在1984年11月底,王建昆的小舅代表全解阵去了日本,开始与日本的各大企业谈判,采购一些应急的产品。

“岑桑!请问你们采购这么多的小型电机,是用在哪里呢?”日立金属的会长在签完采购合同后,询问起小舅怎么会需要这么多的电机。

目前日本主要生产永磁电机的企业有三个,分别是tdk株式会社、日立金属hitachi metals和住友特殊金属sumitomo special metals。

不过tdk株式会社主要是生产铁氧体永磁电机,用于硬盘驱动器主轴电机、音响设备。

住友特殊金属sumitomo special metals在1983年才发明钕铁硼ndeb磁体,1984年刚启动试生产,主要供应本土电子企业。

它俩生产的电机都是非常小型的,目前全解阵还不怎么用得上。

而日立金属hitachi metals生产的钐钴smco永磁体及高性能电机,主要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上,与此时的星耀机械需要的中型电机非常搭。

所以这次采购永磁电机,就是找的日立金属。

其实欧美的一些企业也生产永磁电机。

比如美国的通用电气ge,其研发的稀土永磁同步电机,主要用于航空航天与高端工业设备。

arnold magnetic technologies公司,专精钐钴磁体,主要供应军工与医疗设备。

欧洲的西门子siemens公司,其研发的永磁电机用于数控机床与轨道交通牵引系统。

飞利浦philips公司,主要生产消费电子用微型永磁电机如录音机马达。

美国的电机质量是非常高端的,但是价格也不是此时的全解阵能接受的,并且美国现在对于新的全解阵控制的政府态度很一般,美国企业也不想跟他们印象中的穷鬼国家做生意。

欧洲的西门子公司生产的电机中有数控机床用的,但是初步接触后,他们不打算单卖那种电机,而是想要让全解阵采购他们的数控机床。

岑勇他们接触了几次后,都没有进展,所以就只能是采购日立金属公司的永磁电机了。

“哈哈,杉下会长,我们采购的这些电机主要是用在我们国内一些企业的生产线改造和一些电动设备的改造上,你知道的,我们正在大力发展制造业,此前的一些老设备用到的电机都是传统的电机,能耗非常高,开始我们的电力供应还不能快速的修建好,所以老设备改造能用上这种能耗低的电机,就非常合适了。”小舅岑勇半真半假的说道。

其实这些电机大部分还真是用在缅甸北部一些工厂设备的改造上。

因为订单量比较大,日立金属同意按照岑勇提供的图纸生产。

这些电机交货后,就能快速的将此前的传统电机替换。

这样一来,工厂的能耗就能大大降低,稍微缓解一下此时北方工业基地的用电压力了。

虽然王建昆已经在去年就为即将到来的工业大发展做了准备,建造了很多的300兆瓦级的氦气气冷核反应堆。

目前这些反应堆已经在缅北山区陆续的启动运转,为北方的工业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电能。

但是从打下缅甸全境后,工业发展就不能只放在保密非常严的北方地区了,中部和沿海地区也需要建造大量的工厂。

但是此前缅甸政府的基建搞得非常差,电力发展更是落后。

只有几个中大型城市有火电站和一些小型水电站,大部分农村地区到了夜间都是一片漆黑,没有亮光的。

所以现在全解阵要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建设大量的工厂,电力供应就非常短缺了。

中部和南部地区因为是新打下来的地方,里面肯定还混杂着大量的异己分子和各国特工。

所以这些地区就不能用体积小巧的,能快速部署的氦气气冷核反应堆了。

必须按照常规的方法,一步步的修建火电站和水电站。

修建火电站的工期有长有短。

如果是修建当前世界少数发达国家的大型机组功率范围300 mw 600 mw的话,工期就很长了,大概需要58年。

比如美国、日本已投运超临界机组压力24 mpa,温度566c,效率达40%以上。

其设备制造周期就费了3年左右。

基建工程也是非常复杂和耗时的。

主厂房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跨度达到3040米,目前只有少数国家的工程队伍能够修建好。

冷却塔采用自然通风双曲线塔高度100150米,建造难度不比主厂房低。

另外还有大型的输煤系统铁路专线或皮带输送机长度可达5公里。

环保设施:烟囱高度要达到150250米,扩散烟尘;灰场:露天堆放,防渗处理简陋。

王建昆此前为缅甸北部基地及几个大型企业附属的发电厂建造过火力发电厂。

其功率都是在50兆瓦左右的小型机组。

并且电站选址,基建工程初期,发电机组安装过程都动用了他的超能力,所以建造周期倒是非常短,只有短短的两三个月。

现在中部和南部地区要建设区域供电中心,那么他之前建造的那种小型电厂就不合适了。

所以综合考虑,中型电厂功率范围100 mw 300 mw就比较合适。

此时国内从美国有引进一种300mw的机组,ge 300 mw机组。

王建昆抽空去了一趟国内的苏省,那个发电厂已经快建设完成,美国的工程师已经完成了机组安装工作,马上就要开始试运行了。

他去到那边之后,乔装打扮一番,潜入电厂,将整个电厂都投射到了脑海里。

另外在美国工程师的驻地,发现了相关的建筑图纸和安装测试工程规范。

他也全部复制了一遍。

然后回到曼德勒,开始指导第一座中型火力发电厂的建设。

1984年11月中旬。

曼德勒郊外,沿江的一个小山丘上。

大量的工人正挥汗如雨,用肩挑手抬的方式,将电厂选址位置的表层浮土挖开运走。

这些动员前来工地的工人大部分是曼德勒南部和东部地区的农民。

并且是以低龄和中老年人为主,青壮年比较少。

大部分青壮年都去到铁路工地去工作了,因为那里的工程工期会非常的长,工人加入后可以一直干很久,并且工资较一些零散工作高一些。

所以到这个临时工地做土方清理工作的人就只能是找这些劳动能力稍弱一些的农民了。

王建昆每隔两天就会抽点时间来这个工地上看看,指导指导这边的工程师,顺便也是从极耗费精力的超能力制造工作中走出来缓缓,放松放松大脑。

因为现在已经开始了大建设,很多东西之前没有想到,现在要大力的快速发展,一些瓶颈设备就需要王建昆动用超能力去临时制造了。

这个发电厂工地按道理用中小型的挖掘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来修建应该是更快的。

但是电厂的发电机组,锅炉,汽轮机等都还需要王建昆动用超能力制造测试。

一些电厂施工人员和后续的运行维护人员都需要王建昆动用超能力制造。

因为此时缅甸国内根本没有合适的技术工人,那些植入了脑机芯片的自然人大部分都有了去处,而且本身的学识已经固定,脑机芯片能提供的辅助对于新工作来说起的作用不是特别有用。

所以他为了后续省事,就到缅北基地内制造一些新人类出来。

这些人制造出来后,就可以配合他一边将制造出来的设备进行测试,一边熟悉从国内复制过来的发电厂建设和维护技术。

此时是旱季,地里的活少数妇女就能做了,农村还是剩余了很多劳动力的。

因此这段时间正好也可以把土地平整工作交给那些农闲的人。

高亚钢铁城出品的钢制工具让这些农村来的工人爱不释手,管理人员发现这一情况后,跟王建昆请示了一下,问能不能等工程结束,把这些钢制工具免费给这些前来务工的农民。

王建昆当然是赞同的。

这些工具其实成本是非常低的,高亚钢铁城用的铁矿是那种低品位的铁矿石,采用闪速炼铁法炼铁的效率又超级高。

这些初级碳钢制造的工具就是为了给这些人准备的,就是不说,后面等工程完工时,也是会让这些工人带走的。

因为回收这些钢制工具的成本并不比直接用铁矿石冶炼低的,回收没有多大意义。

并且等到土建工程完工后,再来施工的就是一些机械设备了。

这些前来干活的农村人在听到工头说的会免费让他们每人都带走几样工具后,都欢呼起来。

然后干活的时候也更卖力了,但是对工具也更爱惜了。

就这样,经过2000多位农民工2个月左右的辛劳,这个中型发电厂的土方挖掘和平整工作完成了。

地面上,伊洛瓦底江从上游带来的泥土已经被挖走了,露出了地下坚固的岩层。

这时国内广省的那家合资工程机械厂制造的第一批工程机械也运到了仰光,然后从仰光换c3000运输船沿着伊洛瓦底江逆流而上运到了曼德勒。

经过1个多月培训的新人类工程建设人员开始稍显笨拙的将这些工程机械启动。

在发生了10多起轻微碰撞和2次较严重的倾覆事故后,这些新人类工程建设人员终于能熟练的掌握这些工程设备了。

在1985年1月1日元旦这天。

这处缅甸第一座中型发电厂开始了地基浇筑工作。

江面上,一艘艘c800运输船运来的水泥,沙子,石子,经过传送带运到了建设在江边的搅拌站。

搅拌站里,6座高高的圆筒里,水泥,沙子,石子还有水,被新人类工程师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

电机带动里面的搅拌机拼命搅拌,让几种物料混合均匀。

等到时间了,一辆辆中型水泥罐车倒车到这些搅拌站的出料口下方。

搅拌好的一方方混凝土稀里哗啦的流到这些水泥罐车的大罐子里。

装满的就赶紧开走,将位置留给下一辆。

就这样,一车车的混凝土被水泥罐车运到了发电厂的工地。

这里早已准好的3辆混凝土浇筑机对接上水泥罐车的出料口。

“准备浇筑,下面负责出口的请注意。”对讲机里,浇筑工作的负责人提醒下方的工人注意混凝土即将通过管道出来了。

“收到,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可以开始浇筑。”下方负责控制出料位置的组长用对讲机回复。

轰,混凝土在电机的带动下,快速的在管道里上升,到达高点后又顺着管道下降,从出料口喷出。

下方负责控制出料的工人瞬间感受到喷头变沉重了很多,他们艰难的开始移动,将混凝土均匀的铺设到下方的钢筋笼里。

就这样,石子,水泥和沙子一船船的从各地运来,然后加水混合后被铺设到了发电厂的工地上。

整个浇筑过程持续不断,40多台工程机械,300多名新人类工程师参与,费了10多个,才将整个发电厂的地基铺设平整。

接下来就是等混凝土凝固达到一定的强度,然后就能开始地面建筑的施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