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都市现实 >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 第210章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建设

第210章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建设

第210章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建设

1984年3月下旬,缅北基地开始了密集的卫星发射,每隔3到5天,“启航号”就会升空一趟,将“信使2号”通信卫星发射进入780公里的极地圆轨道上。

随着通信卫星的不断升空,缅甸以及附近区域都能接收到卫星信号了,越来越多的新人类和植入了脑机芯片的自然人开始通过卫星网络进行联通。

而有了卫星信号覆盖的区域,王建昆和全解阵组织对新人类的控制力大大加强,不再担心其突然离开信范围然后失踪了。

此前在印度加尔各答区域就发生了一起新人类失踪事件,当时那名被派往加尔各答地区收集公开情报的新人类探员落地不久就突然断开了与总部的联系,其内置的脑机芯片未发回警报,是突然失踪的。

而发现其失去联系是在2天之后了,在派其去加尔各答地区时就考虑到了那边的通信困难,所以约定是2天联系一次,用其带去的秘密电台与空中的巡航飞艇连接,然后把信号中转到缅北总部。

2天之后因为其未能在约定的时间发回信息,这才触发警报。

当时小舅赶紧调派印度东部区域的情报力量,然后又派遣了一个6人精锐战斗小队进入加尔各答寻找那名失去联系的新人类。

最终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寻找,才在一所医院找到这名新人类的遗骸,其体内的双肾丢失了。

战斗小队将其遗骸带回了总部,然后读取了其脑子里的脑机芯片的数据,发现其下飞机后按照预定方案去寻找落脚点,但是当他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住下没多久就拉肚子,而且特别严重,于是不得不去医院治疗。

在医院抽血后,回到贫民窟的居所不到半天,就被一伙人闯入房间把他迷晕,然后被带到了一家黑医院,他在睡梦中被取了双肾,术后伤口未缝合好,死于失血过多。

因为他被麻醉药麻醉了,脑机芯片控制肢体的能力大大下降,躯干的神经系统进入了麻痹状态,肌肉也是受麻醉药影响而失去控制,所以之前的预案没有发挥作用。

自那之后,全解阵开始对外派的新人类和植入了脑机芯片的自然人进行了更严格的管理,一些通信特别不便的地方就暂停了派遣,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幸好那家黑医院只是动了那名新人类的肾脏,没对他进行全身解剖,不然脑机芯片就有可能暴露了。

现在随着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的逐渐完善,所有拥有脑机芯片的人都能与天上的卫星进行联系,全解阵的触手可以逐步伸向那些原本通信困难的地区了,不用再担心情报人员或者行动人员失去联系。

而在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建设的间隙,王建昆完成了第一枚导航卫星的制造。

它被命名为“北斗1号”,将来的导航系统也将被命名为“北斗导航”。

它的总质量达到了6吨,是一个重量级的大卫星。

未展开时总体呈长圆柱形,长度有5米,直径有2米。

太阳能帆板和信号收发装置展开后,像一个“工”字,其两头是展开长度达到20米的太阳能帆板。

卫星信号转发天线和其他仪器在中间部位。

因为它实在是又大又重,所以“启航号”发射它时每次只能携带一枚升空。

在3月20号这天,王建昆制造完成了这第一枚“北斗1号”导航卫星,于是让基地赶紧将这枚新卫星排上发射计划。

“报告总指挥,根据天气情况和‘启航号’保养情况,2天后可以安排‘北斗1号’通信卫星升空。”

“2天后?也好,那就按照这个时间来做发射计划,待会我把这枚卫星的运行参数发给你。”基地内负责卫星发射任务的负责人汇报道。

“收到。”

于是王建昆在这名负责人离开后没多久,就把这枚“北斗1号”通信卫星的相关参数发给了他。

这第一颗“北斗1号”导航卫星的轨道运行高度在2.048万公里,至于为什么是要在这个高度,其实是有很多的学问在里面的。首先是在这个高度能够较好地覆盖地球表面,保证卫星信号可以传播到地球上的广大区域,满足用户对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需求。同时,能提供较为精确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以实现准确的导航指引。

其次是该高度的轨道环境相对稳定,受地球引力等因素影响相对较为适中,有利于卫星保持稳定的运行轨道,减少轨道调整的频率和难度,降低卫星的运营成本和技术风险。

最后是可以使卫星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大气衰减等影响相对较小,保证信号的强度和质量,使得地面用户能够接收到较强且稳定的信号,提高导航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当然仅仅只靠这1颗卫星是完成不了导航的,要实现精确的3维定位,那接收端必须同时能接收到4颗导航卫星的数据,然后根据这四颗卫星的数据进行交叉计算才能得到接收端准确的3维信息。

而选择2.048万公里的轨道高度,到时候只要发射24颗卫星,分配在6个不同的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均匀设置 4颗卫星,那么在地球上的任何一点,就都能够同时接收到4颗卫星的信号了。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王建昆对这颗通信卫星进行了详细的地面测试,确保其上天后能够顺利的运行。

1984年3月22号,王建昆叫上了小舅,与其一起去了指挥控制大厅,观看这第一枚导航卫星的发射。

“报告总指挥,卫星和航天飞机已再次完成检验,一切正常,请求起飞。”上午10点,总指令长在核对完起飞前的所有数据后,向王建昆请示。

“准许起飞。”

“是,各单位注意,10分钟起飞倒计时开始。”

“1分钟起飞倒计时开始。”

“10,9,8,……,3,2,1,起飞。”

因为已经完成过多次起飞和发射了,所以整个指挥控制大厅不再是那种非常紧张的气氛,现场的各工作人员很娴熟的进行着各种操作或者是很自然的分析回传的各项数据。

这次的释放轨道因为是在2万多公里的轨道,所以“启航号”飞行的时间比较久,它先是飞到近地3百多米的圆轨,然后在某点不断启动发动机,让轨道不断变成椭圆形,直到其远地点达到2万公里。

然后再在远地点启动发动机进行减速,让轨道变成2.048万公里的圆轨。

轨道高度稳定住后,就是跟之前发射通信卫星的流程一样了,打开货舱然后由机械臂夹取出“北斗1号”卫星,将其在预定的地点释放。

释放完毕后其又不断的启动尾部的旋转爆震发动机和姿态控制发动机,降低轨道高度,然后还是在印度洋南部地区进入大气层再飞回缅北。

“建昆,卫星释放了,导航测试什么时候开始啊?”

“快了,现在正在对卫星进行纠偏,确保它的轨道高度是咱们预设好的,误差必须在控制的范围内,不然后续进行测试时会影响定位精度的。”

“好吧,那还要多久。”

“应该快了,刚才释放时就是在预定轨道附近的,现在只是进行微调,完了就会打开通信模块进行信号收发测试了。”

“那你给我讲讲这导航是怎么导的吧。”

“好啊,咱们先去吃饭,待会边吃边说吧,已经1点多了。”

“行,确实饿了,边吃边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