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灵这次在京城一待就是半个多月,在这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朱耀灵从早到晚,除了开会就是开会,
这次是他二哥朱耀坤亲自带队到了京城,从港岛到京城,朱耀坤研究院的各项目技术人员,用了十几个架次的包机才把这一千多人送了过来。
就这样,每个项目组,也才是来了几个负责人,主要是先进行技术接触,确定最后研发地点。
然后后面的大部队,才会有专列给护送到各个区域。
在这些人的飞机飞往大陆的时候,东南沿海的飞机升空频次明显增加了一倍,几乎一半的岸防雷达全部开机对空搜索。
为的就是防备弯弯突然派出飞机对这些技术人员不利。
虽然最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所有人也都安全落地,但是朱耀灵还是感觉有些憋屈。
因为在东南沿海,大陆起飞的战斗机都是歼六、歼七、歼八这些在后世都是爷字辈的老飞机。
而且主力还是真正的六爷歼六,七爷歼七在东南沿海占比还不到一半。
至于八爷歼八只有可怜的两个中队,八架战斗机。
在面对弯弯的三百多架F5E/F虎式战斗机,和大量F104高空高速战斗机的时候,压力非常之大。
在京城三个大型的高级酒店被完全包了下来,这三家酒店的安全等级已经被提到了最高级。
武装特警持枪二十四小时警戒,警察开始提前清理地面,监狱一时间都快要爆满了。
国安部门这几天连续起了弯弯在大陆的九组钉子,因为朱耀灵给了他们一份名单,而朱耀灵认为这些人可能会威胁到他的计划。
在面对任何威胁的时候,朱耀灵从来都不会手软。
外部的纷纷扰扰现在已经不能再干扰到朱耀灵的工作了,但是因为这次东南沿海飞机的事情,让朱耀灵很不爽。
所以在这次开会的时候,他就盯着两个地方的会议跟着开会,一个是战斗机项目组,一个是预警机项目组。
而预警机项目组会议开的很平和,从魔都带队过来的马老,负责对接的项目就是对于预警机载体改进计划的理论探讨。
而大陆这边带队的是在1969年就开始负责研制大陆第一架预警机“空警一号”的楼老。
“空警一号”预警机是大陆在1969年提出立项,在1971年首飞成功的大陆第一架预警机。
它的载体使用的是从老毛子那里进口的图—4型轰炸机为载机改装而来的。
可是在多年的努力之后,因为当时的雷达性能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始终无法突破一些关键的技术难点。
无奈之下在1979年“空警一号”下马,所有的技术留作储备。
而今天预警机项目能够再次启动,楼老可以说是最为兴奋的人之一了。
而在一起讨论的还有港岛负责雷达、航电、通讯等等各个项目的专家,以及大陆这边当年主持“空警一号”的技术专家团队。
他们这边主要的工作就是把双方的技术进行初步的互相了解和融合,然后先定下一个基本的大框架,最后再在这个框架里增添血肉骨骼和神经。
而马老和楼老他们也都认识,又都是搞大飞机设计的,再加上这两边搞雷达电子通讯系统的工程师们也都很是斯文。
所以他们之间虽然偶尔会有一些争论,但是大家还是能够心平气和的讨论。
可是当朱耀灵去参加关于战斗机项目团队讨论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战场似的。
这些搞战斗机设计的,好像各个都是火爆脾气,就和他们设计的战斗机一样。
港岛这边基本上都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人,他们的设计思路极其激进。
朱耀灵曾经对他们提出的一些后世大陆优秀飞机的特点,比如蚌式进气道,中距耦合鸭式三角翼布局,这是后世歼十的经典布局。
可是要想让这种布局能够发挥出来它的优势,那就必须要有极其优秀的操控系统。
这也是为什么,在还没有组建飞机研发团队的时候,朱耀坤手下有一个小组就已经开始了针对美国F16的四余度电传飞控系统的研究工作。
而朱耀灵手下的“窥探者”也是不惜余力的想尽办法去弄到关于F16的一切信息。
在1982年的时候,窥探者中的“搬运工”终于在丹麦获得了一整套的F16飞行员操作手册和维修保养说明说书。
丹麦是整个世界上第二个获得F16的国家,在1980年就服役了第一批F16B型战斗机。
第一个是小以子,他们在1975年就获得了第一批的F16战斗机。
在有了这套操作和维修手册之后,朱耀坤手下关于战斗机的研发小组规模顿时就快速的膨胀了起来。
而对于手册中四余度电传飞控系统的原理介绍和实际应用与维修,更是给了小组中的研究人员很大的启示。
几年的努力下来,朱耀坤手下的研究团队终于在去年完成了大部分的技术突破,虽然还不能说能够和F16完全比肩,但是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整个世界上除了美国之外,也就只有他们了。
朱耀灵相信只要再有个一年半载的,就绝对能够追上F16的水平。
而蚌式进气道,则是一个完全的新课题,因为在之前还没有任何人提出过蚌式进气道。
即便是在后世,也是到了九十年代,美国那边才提出了这个概念,而真正把这个蚌式进气道玩出花来的却是大陆这边。
后期大陆几乎所有的中系战斗机都是蚌式进气道的布局。
而蚌式进气道的布局好处非常大。
比如使用蚌式进气道可以减轻机身重量,因为它的结构简单,由于部件数量减少,相比常规进气道少了附面层隔道以及相关的复杂调节机构,这使得飞机整体结构重量有所减轻,而且在生产和维护过程中更简便,降低了成本和维护难度。
第二个就是总压恢复系数高,在一定的飞行马赫数范围内,蚌式进气道能够更有效地对进气进行压缩和整流,保证发动机进气的总压恢复系数较高,有利于发动机稳定高效地工作。
而最重要的第三个原因,那就是蚌式进气道有着非常好的隐身作用。
蚌式进气道没有附面层隔道这个强雷达反射源,它通过鼓包和机身之间形成的特殊形状,来对进入的空气进行预压缩等处理,减少了雷达波反射面积,这对于战机的隐身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
不过也不能说这种蚌式进气道就没有缺点。
这种进气道的缺点就是设计难度大,它需要大量的计算和实验才能最后确定进气口上的那个鼓包的流体角度和内部进气道的相对形状。
再一个就是它的工作范围相对较窄,在超高马赫数飞行或者一些特殊飞行姿态下,蚌式进气道的进气性能可能会下降,不如某些高性能的常规进气道。
不过瑕不掩瑜,这些问题在以后也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而港岛这边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设计师们,在得到朱耀灵的提示之后,每个人对这种朱耀灵提出来的思路都大感兴趣。
他们根据朱耀灵的说法,通过超算计算,电脑建模之后发现,朱耀灵的这些提法完全能够实现,而且效果将会超出想象的好。
朱耀坤研究院这边,整个军事装备的研发团队,哪里的人都有,哪个国家的人也都有。
只要你是人才,他就敢招你,也敢用你,并且会给你超乎你想象的回报。
可是在使用你之前,他也会告诉你,想要获得这些回报,那你就必须献出绝对的忠诚。
在这里容不下任何背叛。
背叛的结果就是你自己和家人彻底的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对背叛者的宽容,就是对忠诚者的亵渎。
不要以为朱耀坤是个花花公子,就会面慈心善,更不要忘了朱家人就没有一个是善茬。
所以朱耀坤这次带来的人几乎是黄的白的什么人都有。
而大陆这边也非常重视这次新战斗机的研发工作,这次来的几个总师都是各个大项目,或是曾经主持过大项目的总师。
比如歼七总师是屠老、方老,歼八总师顾老,歼九总师是王老,歼十二总师是陆老。
这些总师可都是国家的宝贝,他们和他们领导的团队,可是撑起了大陆天空的安全。
而且这些总师们,一辈子都是在一线和飞机打交道,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感觉,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比较的。
在第一天他们看到港岛这些设计师们拿出来的幻灯片,还有电脑上演示的,通过电脑三D建模设计出来的飞机总体形态,还有飞机各部位的分解介绍之后。
这几位总师也是对这个新飞机惊为天人。
尤其是歼九总师王老更是对这个新飞机上的鸭翼布局大为赞赏。
因为王老可以说是大陆鸭翼布局设计之父,在王老之前世界上也就瑞典的萨博—37“雷”式战斗机成功的使用了鸭翼布局。
虽然歼九最后因为种种原因下马了,但是却为后世开创出来一条有大陆自己特色的优秀战斗机的路子。
最后总师们看到港岛设计师,通过四余度电传飞控来解决了操控上的难题之后,也都是大加赞叹。
王老当时就说“如果当初他们要是也有这么好的四余度电传飞控技术的话,歼九可能也就不会下马了。”
等到他们见到了蚌式进气道之后,这更是打开了总师们的思路。
在详细的了解了蚌式进气道的模拟数据之后,几位总师也都认为,这个蚌式进气道,在未来绝对是大有可为。
而这架新飞机的外型,在整体上却是和后世的歼十初代机有着很多的不同。
尤其是那个模仿F16的一体式气泡座舱盖,就是现在大陆在玻璃制造工艺上完全无法达成的任务。
这个就不是砸钱就能砸出来的东西,这还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行。
即便是做实验,也是需要几年的实验才能做出来这个一体式的玻璃座舱盖。
这时就显现出来港岛飞机设计师团队过于激进的一面,和经验上的不足了。
他们对于一些基本的东西过于想当然,更是过于追求性能上整体的先进性了。
所有的东西都想要,往往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拿不到,没有取舍,就不会有平衡,这也是因为他们实际操作上的经验不足所造成的。
而且朱耀坤研究院提供的条件也是太好了,给了他们可以彻底放飞自己的空间,是真的让他们的思维插上了翅膀,所以就到处乱飞了。
按着俗话说,也就是飘了。
可是想要把这些图纸上的东西变成实物,那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那是需要实打实的一步一步去实验的。
这也是朱耀灵想要尽快让港岛和大陆两边的工程师们碰一下的原因。
因为港岛那里可以想象,但是实际操作的地方和空间实在是太小了。
而在第二天开始的会议上,大陆方面曾经作为歼九总师的王总师,就对港岛的设计师们说“你们的设计要求,在眼前的条件下是暂时无法达到的。
双二五的要求我们在十年前就提出来过,当时我们的要求比你们还要激进。
当时我们的要求是,最高升限两万六千米,最大平飞速度二点六马赫。
可实际情况是,不管是在发动机还是在材料上,我们当时的目标都是定的太高了。
所以我们的计划最后还是失败了。
而且你们在飞机整体设计上既要高空高速,又要能够低空缠斗,这样的要求本来就是相悖的。
虽然你们也有所折中,但是这样一来又成了两头不讨好。没有一个目标能够达成。
所以你们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在实现的过程中有问题。”
而港岛这边的年轻设计师们也不示弱,直接就用自己这边的理论来为他们的思路站台。
这下就好了,两边的总师们也都开始了大辩论,说到激烈的地方,大家都是拍着桌子大声的争吵着。
从飞机的整体外型,到翼身融合,到发动机,到材料,每一个地方大家都得吵上一阵子。
不过朱耀灵却始终坐在会议室中一句话都不说,就在那看,在那听。
技术会议吗?怎么可能不辩论,只要不打起来就行。
他朱耀灵就是那个防止两边打起来的安全阀。
不过在朱耀灵看来,真要是打起来,港岛这边的年轻人还真的未必是大陆这边老总师们的对手。
这些老总师脾气一个比一个爆,手劲一个比一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