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都穿红楼了谁还做梦啊 > 第四百零七章 这就让大小姐过去?

第四百零七章 这就让大小姐过去?

北方边事逐渐稳定,江南眼进入盛夏,金陵天天去内城转一圈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田庄林木茂密,山上有溪流落下,林间风语,贾母在摇椅上休憩,丫鬟们在附近侍奉着。

眼看到日头西斜,贾母才睡醒,有人从外头回来。

是尤氏与王熙凤。

随着南都重修,各家都搬到各自田庄或别院暂住,两人每次要给各府送精盐与高档糖的距离骤然远起来。

贾母见她二人脸上带笑,自知这一次也没有出问题,心下略安,忙命丫鬟们去取了冰糖银耳粥。

“大热天的谁吃那个,甜腻腻的不解渴。”王熙凤请了安坐下说,与琥珀吩咐,“有冰镇的绿豆汤多取些来,那个最好。”

贾母笑骂道:“好好儿的不齿非要人家说你是个破落户。”

“管他们怎么说去,”王熙凤不在意,道,“今日可忙坏了,不过,咱们家的精盐买卖要好起来了。”

贾母看看尤氏,这下对她两个喜形于色到底有了了解。

南都的那个盐厂要大量供应一般的细盐了!

尤氏道:“是有了信儿,今儿一早我们去了内城,内城变了一番大样子,家里那边早拆光了自不必说,原来的秦淮内河南边儿一溜房子,商铺全搬走了。我们多走了几步,才见到那些老店铺已经修好了盐池。”

贾母错愕,怎么修大盐池?

这里说的盐池可不是出产盐的地方,是商铺为减少储存损失羞的通风驱潮的一种仓库。

一般这种大盐池能装数百石粗盐,只有综合性大商铺才会用。

“问了,”王熙凤迎着探寻目光道,“里头有人,都忙活开了,好在初批生产的细盐他们拿了点,说是这些天问的人很多。”

“如何?”贾母笑道。

两人也都在笑。

都笑了半晌,尤氏道:“还真是比不得精盐,不知怎的,我们总觉着那细盐有一种缺憾,却不知是什么。”

“还能是什么,里头有一些杂质没去掉,一些必要的营养没增加。”不及再说,贾敏从后面转出,带着人捧着一罐冰镇绿豆汤,还有一小罐酸梅汤,闻言道。

说着指着后面补充:“我可不知道,前儿辽东来人,捎回来一堆看的书玩的货,上次去信,黛玉问过精盐与细盐差别,这次回复了。”

伺候着贾母略略用了点酸梅汤,有时鲜果子送来,几个人坐着说起此事。

这些细盐,就凭不如精盐“营养”齐全,富贵人家至少主人是不可能用的。

那这段日子他们积攒的精盐,人多一点的如今也都吃光了,也该着王熙凤妯娌两个赚钱了。

王熙凤屡次欲言又止,她想在细盐方面投点。

如今荣宁二府在外头的店铺基本上被关完了,不要说放印子钱和典当的铺子被关了就算是正经做估价买卖的都关了。

所谓估价,实则就是吃各个地方的差价。

如南都一石米多少银子,运到别的地方能卖多少银子,这里面的差价是很大的。

可要是没有灵通的消息和确凿的朝堂信息,就算许多粮商知道这里面的秘密也没人愿意投资。

荣宁二府的估价铺子就是坐着个生意的。

哪个地方需要粮食,哪个地方急需要粮食,荣宁二府总是能抢在朝廷收到奏报之前获得确凿消息,在朝廷征调粮草支援之前他们可以抢先送过去一批。

当然,荣宁二府是要面子的,吃相不能这么难看。

于是开了这么个铺子和别人“合作”,荣宁二府也不要股份,一次买卖结一次账,而且那铺子还不是他们自己开的,那是七拐八拐不知除服多少年的同姓的朋友开的,就算要彻查也查不出太多有用的东西。

因为不能深究,所以无法彻查。

六王八公所有人都这么干,两个亲王也这么干。

这要是捅出去闹大了,对大家都没什么好处。

但如今,在贾母的力主下,这个买卖关停了。

守着王府的精盐白糖,够两府吃的油光水滑,还有什么必要在冒这种风险。

而且她越想越觉着李征将这些赚钱的生意分润一些给二府,或许那就是叫二府赶紧提笼换鸟赶紧从这些生意中抽身的。

只不过,这些店铺全关了,难免这些天日子难过,两家都没有了进项,全靠王熙凤和尤氏的那点生意支撑,两府多有怨言。

甚至邢夫人多次旁敲侧击地提出,大家都在做的生意是不是可以恢复一下。

王夫人倒是没说,但显然也有这个打算。

然而如今不同以往,贾母是内廷特招享郡王妃之礼的诰命,她就不是只能凭老祖宗的身份压制二房当家太太的老太太了。

如今她不点头,两房就不敢私自做主。

故此才有今日见细盐真面目,自觉生意要好起来的尤氏王熙凤喜形于色回来报喜的事情。

她们压力很大,两府那么多张嘴要吃饭,半年多以来所有开销全部在她们名下挂着,每个月月底不能平账,她们都觉着全家人要饿死了。

王熙凤这一番欲言又止,便是想,就算不能在以前的老生意上吃点薄利,那这细盐生意总能掺和罢?

不能!

贾母屏退左右,与女儿和两个孙媳妇直言:“不要看到哪里有钱就往前凑,别人家怎么做那是他们自己的,如今选秀结束,想必南都重修完成之时,就是武烈王回归之日。咱们要全力保证元春提前去王府。”

这里说的提前去王府,应该说准确一点叫做顺利去王府做女官。

按照选秀之后内廷给荣府的通知,元春为凤藻宫所分派,正好分派到武烈王府作高级女官。

但什么时候去,内廷没说。

贾母便笃定,在本次选秀确定记录在凤藻宫花名册上的女官们恐怕还要再出点问题,司礼监才会顺利将剩下的人安排到各宗室府邸。

这个时候,家里要是因贪图钱财而耽误了元春去王府的原定计划,贾母不知道往后她这些子孙们该用什么办法才能保证不饿死。

王熙凤再要多言,尤氏提醒:“从各地取来粗盐,经由城外盐厂生产成细盐,再运送到各地府县,这全部可都是内廷在做!”

王熙凤茫然,内廷做便内廷做,我们跟着混口汤还不行?

“内廷之事,外廷必然横加干涉,我们掺和进去一不小心就成了六王六公推到前面给他们当挡箭牌的那堵墙。”尤氏捧着汤碗贴着脸降温,在贾母面前她就很好跟王熙凤说话了。

要不然这些话在两人单独相处之时,她可是坚决不说的。

倒不是怕了王熙凤。

如今的尤氏可不是以前了,不看尤二姐尤三姐在王府什么身份?

北伐东征的胜利,带给南都的可不仅仅是武烈王这个金字招牌的分量直从寻常王爵窜到宗室第一,连带着王府的俏婢们身份地位也直线上升。

就在前些天,听说有人,而且还是很有钱的富人在公开场合叫嚣,但凡能放出一个武烈王府女官的名额,而却可以确定,他们愿意出价万两。

富人不是冤大头,他们愿意花费万金买这个女官的名额,且不说有了这个位置,说不定就能从王府拿到如荣宁二府那日进斗金的生意份额,就是这女官本身的价值都够吸引人的。

国朝后宫女官制度从唐制,但有所修改。

如国朝不给各王府使用内侍的权利和机会,开国以来各王府从不允许有阉人出现,所以原本该王府随侍内侍掌管的事情自然就分给了女官。

女官职位设置也与唐朝相仿。

宫中设立凤藻宫总管女官宫女,由贵妃甚至皇贵妃掌管凤藻宫大印并封凤藻宫尚书。

在其下,后宫女官第一任便是“尚宫”,一般设立两人,一个在凤藻宫值守准备处理随时出现的问题,另一个跟在皇后身边。

王府也设置尚宫,但不一定非要有,如果王府不想要或宫里不想给那就不给。

王府尚宫一般是凤藻宫正七品或正八品女官晋升,品阶正六品正七品。

这些女官可不一定都是美貌的小女子,为了彰显皇后对有德行或者对大虞皇朝做过一些贡献的妇人,一般也会每年从民间选取一些这样的妇人进宫充任女官。

一般而言这种女官都是守寡的。

以武烈王府以后的地位,一个正六品的尚宫是肯定少不了的。

但因学识,王府那几个俏婢是当不了这个职位的。

而因为出身以及此次选秀的性质,元春也无法担任这个职务。

那这就有机会了。

别的不说,肃藩子嗣稀少,王府总要多选“夫人”的,若是有一个在王府充任尚宫的女官,许多事可就都好办的多。

还有,武烈王有郡王爵二,可如今听说王印都掌握在抱琴一个人的手里,这怎么行呢?

所以许多富而不贵的人家很愿意花巨资跟王府拉上关系,而且是深入的拉上关系。

尤氏如今在荣宁二府地位高也与此有关。

尤二姐尤三姐如今还在学规矩,上次尤二姐写信告诉她,她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擅长和意愿,将来王府落成之后担任司赞,尤三姐有可能会放在司正的位置上去。

司赞便是每逢朔望、王府主人生辰等重要节日,外面有人去参拜的时候,跟在男女主人身边引导唱赞的女官,清闲而清贵。

司正就比较忙了,掌管的是奖赏惩罚。

这是两个正八品正七品的女官位置,一旦授予尤二姐尤三姐那可直接将尤老娘都从相当没地位的地位提到不至于有人敢公然排斥的地步。

举个例子,尤二姐尤三姐在王府作了凤藻宫授予的女官,而且确定了品级而不是以前名义上是女官的那种,尤老娘要再去宁国府,只要贾珍在家他就不能不亲自出面接待一下。

是故在王熙凤面前,如今的尤氏没什么胆怯更不需要惧怕她。

王熙凤最大的依仗王家如今都成了什么了,他们还能给王熙凤什么帮助让她飞扬跋扈啊。

只不过尤氏比王熙凤懂得让着点人,一般她不会跟王熙凤争吵。

今日回来的路上,王熙凤就透露出要插手细盐生意的事,尤氏当时没说什么,如今可不想让王熙凤也把自己拉进去给她王熙凤壮大声势。

她本以为看好这个生意的王熙凤至少会和她争吵几句,不想一听她这么说,王熙凤仔细一想也笑道:“难怪大家都说东府的管家太太既有心思又有眼光,是把我比下去了,我就没想到这个。”

尤氏惊奇,她如今这么乖?

王熙凤是有苦说不出。

她如今可是有儿子的,心里的顾虑比以前多,加上自觉有了盼头,她索性也不管别的,一心只想多攒点钱,另一个便是在二府的名声要好起来。

可如今二府在没落,她辛辛苦苦赚回来那点辛苦钱这个不珍惜那个认为花起来天经地义,贾琏过手留下钱,自己在外面有没有养外宅他不说,可王熙凤能察觉到这个纨绔子弟比以前更能花钱了。

这也就算了,守着儿子她不想管别的人。

可王家如今又缠了上来。

这让王熙凤烦不胜烦,她倒是想帮一下娘家,不管怎么说王家过得好了她在荣宁二府也有底气。

哪怕她知道这点底气也只是虚荣的东西,根本没任何实质性的价值。

可总比没有这点底气好。

然而,王家如今要站起来,那要花的银子是个天大的数字。

王家那一千多万百年积累被内廷抄没,他们还不敢找甄家要求赔偿。

甄家掌握着四大家族太多把柄,真要闹翻了谁也别想好过,斗争是为了过好日子,王家还不至于为了和甄家同归于尽大打出手。

那这下就麻烦了,王家也是有生意,也需要资金链的。

那笔银子飞了,王家的人脉关系也没法继续维持,那些生意上的花销一旦供应不上回去那可就成了别人的囊中之物了。

到如今,王家听说连接下来能否在内城居住都难说,王熙凤是亲眼看到过随着王子腾地位迅速上升而繁荣的王家曾经有多辉煌的,她自然难面对如今败落如小户人家的娘家。

可是那么大的窟窿,银子的急缺犹如海眼,她王熙凤又不是才情补天之人,她那什么去给王家提供帮助?

贾母贾敏对此不置喙。

王熙凤相帮王家,那也是她的情分,若不想帮那也是本分。

贾母待要劝说王熙凤保重身子,忽的外头闯进来邢王二位夫人,两个一脸的又惊又喜,带来了一个相当让荣宁二府振奋的好消息。

宫里来人了,是孙太后张皇后的懿旨,召贾母与两房主母带元春进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