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手机小说网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手机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光宗耀明 > 第480章 煌明无止境(全书完)

第480章 煌明无止境(全书完)

第480章 煌明无止境全书完

既然要进京参会,朱由检当然是赶在万寿圣节之前抵京。

太子代天子南巡只巡到了山东,而后就在那里一直呆到现在。

如今推行新钱法最凶险的时候早已过去,太子都当三年知县了,回京陛见干脆就复了旨。

“先去见见你母后吧。”

朱常洛看着显得精明干练又沉稳了一些的儿子,心底是满意的,脸上却没有露出笑容。

他知道儿子此刻心里最在意的是两桩事,但他都不必此刻说,而且要问问卢象升和其他人。

见朱由检往坤宁宫那里去了,朱常洛才看着卢象升。

“这一路如何?”

作为天子门生,卢象升在皇帝面前得言传身教的时间并不长。

不过他本就天资上佳,如今既得到皇帝亲授学问,又历练了数年,气度愈发沉静。

“回陛下话。学生在南都时,徐部堂和宋提学都帮了学生不少……”

卢象升先开始简述这些年的经历。

他知道皇帝对他的两个期许,一是希望他懂得更多学问和人情世故,二是希望他发掘一些有志年轻同辈。

由于在南都呆的时间不算长,他很快就讲到了兖州府、腾县。

运河畔人来人往,卢象升作为朱由检的师爷,这两年多以来经历同样不少。

“……遑论殿下施政得失如何,学生以为,殿下如今已是精于县务、熟知一县民政细则了。”

卢象升以此结尾,朱常洛不置可否,而后问起另一件事:“太子呈禀的那三个女子……”

“……一是腾县小学校讲郎之女。殿下力主重办了孔氏旁支,随后于文教上用心不少。二是腾县一户农家之女,那时是县试,殿下于考院外得遇那女子送兄长赴考。三是一桩官司,那女子家中有夺产之争,为护其幼弟……”

朱常洛一边听着他说,一边对照着都知监那边查到的信息。

朱由检也马上就实岁二十了,确实已经可以大婚。

当然,三年里撩了三妹子,朱由检是很忐忑的。不过主动呈禀,并且带回京来让父母看看,这也是坦荡表现。

朱由检还关心另一点:“你实话告诉朕,太子除了这三个女子,还有没有……”

“那倒是洁身自好。”卢象升立即说道,“殿下自知轻重,并不敢逾矩。”

朱常洛点了点头:“那就好。”

说罢看着卢象升,而后露出了笑脸:“也难为你了。今年里,就把婚事办了吧。去见见润菱吧,她在养心殿。”

“……是。”

卢象升有点尴尬。

皇帝说什么难为他呢?

他比太子大两岁,这三年多当然也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但既已内定将成为皇帝的女婿,他虽然在外面有大把机会,却并不敢拈惹草。

反倒是太子,虽然不敢逾矩做什么,却是一连有了三段良缘。

等朱常洛处理完了今天的事情回到坤宁宫,郭兰芝已经传见过那三个女子。

“如何?”

郭兰芝听他发问,颇有点埋怨地说:“陛下让太子做什么知县,如今如此草率有了缘分,却又不能因此误了那三个女子……”

“没一个你满意的?”

郭兰芝叹了一口气:“也就那县学讲郎之女礼数周全稳重些……”

“那就她吧。”

“……选立太子妃何等大事,陛下,由检胆子是太大了。”

“你都说恐怕误了别人。”朱常洛不以为意,“太子妃是要选立得人,不过由检能够敢作敢当,我倒不怪他,毕竟已经长大了。要在外面任事,难道让他一直做和尚?能守住最后一步,已算是他定力足够了。确实查过都是清白之身?”

这些事自然是皇后来安排。

那三个女子如今已然安置在太子东宫里。之前在腾县,她们仨都是侍女身份。而如果真要选为太子妃,朱由检是万万不敢先动她们的。若有了身孕,会是极大丑闻。如果不带入宫中,难道将来还留在民间?要带入宫中,毕竟要接受检查,看看是否完璧之身。

朱常洛倒有点佩服这小子与她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居然真就只是培养了感情。

除了那个因为父母病亡而出面为姐弟二人争夺家产的那个,另外两人都有长辈在。那农户人家还好,县学讲郎愿让女儿先为侍女……固然对方是太子,朱常洛却感觉这样有些不好。

不过大明对外戚也会有制度约束,朱常洛也只是觉得对方没有太过于坚持礼数方面的考虑——人之常情嘛,毕竟是太子。

事情就这样初步定下。诚如卢象升之前就猜测的一样,皇帝只怕还觉得这是一种考验。

当然了,朱常洛本身就会更加开明。

比如说他已经知道二柱子和王徵家的一个侄女正在眉来眼去的,那也没什么。

事情定下来了之后,朱常洛也不由得有些感慨。

一转眼,自己的儿子、女儿都要成婚了。

再过得两三年,就得做爷爷了吧?

就像他的血脉也进一步繁衍开来一样,他给大明带来的许多想法也在开结果。

万寿圣节时,终究还是得到了大明全部地方的祝贺。贺表之外,哪一县州没有呈上贺礼?

虽然都是以地方感激天子爱民仁政的名义,但朱常洛也十分清楚:这也是一次大规模跑官。

这一次大政会议还将伴随着一次大换届。

能够在这几年新钱法推行过程之中成为地方首官,那都是已经下定了决心跟随新政的人。此前就是首官、稳稳度过了这几年的,接下来当然应该升迁;之前不是现在的位置而被补为首官的,一样有期待。

目前地方上还有大量不在显位但高品的官员,他们都是可以挪的嘛。

该致仕的致仕,该去更不紧要位置的也可以去。

一届又一届,大明官场这二十余年来已经洗了一遍又一遍。天子在位持之以恒地推行新政,其结果就是二十年后庙堂上已经几乎都是“新党”了。

……

福建泉州,致远舰缓缓泊入码头。

它只是在此把俘虏放下,此后还要前往东洋舰队的军港船厂里做一次保养、维护。

沈有容没有回来,代沈有容押送东瀛僭皇回来的是平夷伯陈九祖。

他上了岸之后,把人移交给了福建省执政院。

从这一天开始,自然就是“巡回挨骂”。

朝野都知道,当今宰执叶向“厕生”就是因为倭患。

在大明开国以来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尽管有些时候不知是真倭寇还是假倭寇,但整个沿海都有不少人家与倭寇有着血海深仇。

如今,朝廷远征东瀛,终于是生擒了倭国国主。

寻常百姓也不知道这倭国国主早已没有实权,但既然确确实实是此前在位的东瀛僭皇,那就只当官兵已然大胜。

一方面于大明天威远播与有荣焉,另一方面则向这东瀛僭皇及其他俘虏出着多年来的恶气。

游街之外,自然是各地举办的祭奠仪式。

这样的仪式将从福建开始,经浙江、东都、江宁、淮扬而至山东,最终献俘于御前,由天子决断如何处置这些俘虏。

这一路,至少将用去三四个月。

陈九祖在致远舰抵达船厂,和邹瑾这个工程师院士确定了保养维护的时间点之后就轻车简从启程赴京。

他的心情很激动。

伏波侯沈有容率致远舰单舰赴会在鸣门大展神威固然功不可没,但他率领东洋舰队在小豆岛一举歼灭幕府直系的江户足轻水军也非常关键。

这一战之后,幕府的海上力量已经可以忽略。

尽管他们可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又造出一些战船来,但熟练的水手、精于海战的将卒则没那么容易训练出来。

况且他们的对手是大明。

如此一来,幕府的陆上主力就算没有损失惨重,却已经不足为虑了。

大明大可稳据东瀛西半土地,而从海上不断袭扰关东甚至直捣江户湾。

换句话说,东征已经可以称得上大局已定。

这次他回来,一是因为时间充裕,让致远舰好好保养一下再赴东瀛决战。二是御前受赏,同时要皇帝和朝廷拿主意:是不是就此于动议先册立藩国,以正名分。

他从南面回到大明,因为东瀛僭皇要从福建开始被游街。

而此刻的大沽港,从东瀛所得的第一批物资也随着一艘艘货船抵达了大明。

呈报则更早。

万寿圣节已过,诸相并大明银号的王衡都在御前。

“不意这东瀛居然殷实至此。”叶向高的表情颇为兴奋,“陛下,如今倭国不缺金银铜,但缺粮食布帛……”

“有了这批金银铜,铸币厂就暂时不愁了。”朱常洛也很开心,“我说希智怎么一直没有把这些运来,原来是在融炼成锭。”

其实不仅仅是这个。

东征,是大明和藩王、勋戚们一同出的钱。前期的军资、粮饷,于对马岛等候东洋舰队建成的三年里着实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就算有拓海团练洋行提前以贸易方式提供了帮助,大明的负担一样很大。

去年秋拿下九州岛和石见银山之后,按理来讲东征大军应该有所反哺了。

但一方面战事进展顺利,另一方面可能田乐也需要用当地搜刮到的财货来先行就地犒赏一轮以安将士之心,所以直到一年之后的今天,从东瀛俘获的财货才运抵大明。

当然不可能全部运过来,所幸大明需要的也不是那边其他的东西,金银铜最好。

这回,田乐一口气运来了黄金四十三万余两、白银六百三十七万余两,铜料也极多。

大明当然不能仅仅是白拿这些,至少不是白拿全部。

朱常洛要长期经营东瀛,就得给足够物资帮助他那一个堂弟和两个亲弟弟在那边站稳脚跟。

“除了一些勋戚可以启程过去之外,潞王和朕两个弟弟所请,卿等怎么看?”

方从哲先问的是袁可立:“依枢密使来看,此后战局将如何走?就此颁旨允其立国予以册立,那幕府军负隅顽抗之下,要鼎定东瀛还要多久?”

袁可立说道:“其胆已丧。希智公年高,如今官兵士气正盛,只要粮饷军资不成问题,一两年里足可扫平。反倒是倭酋所盼王师后方不稳,允其立国予以册立,可安上下民心。”

方从哲点了点头,而后就说道:“陛下,如今却有一难题。此前所议本州岛设一国,那九州岛、四国诸岛另设两国,二位郡王却有些不甘。”

“潞王家出力确实更多一些。”朱常洛一边思索一边说,“不过他们那本州岛也确实远大于另外两岛。潞王怎么说?”

“潞王年幼,不过谢表中所言,但听圣裁。”

朱常洛点了点头:“幕府来了这么一招,既然如今本州岛西半来得容易,那就让潞王早些安心吧。允以他们旧习关东关西为界,西本州设方壶国,东本州设蓬壶国,九州四国就设瀛洲国吧。常瀛年幼,他可以再等一等。”

如此一来,这东瀛倒真以海上三神山来命名了。

“那方壶王……”方从哲犹豫了一下,“臣担心他虽领旨,毕竟与此前允诺不同,朝鲜徙民也心有不甘……”

“那就让他们整编方壶军队,随军作战。此后所得,不必再进献上国,让他们多分一些。”朱常洛不容置疑,“分设三国,是让他们为大明牧守海疆。为长久计,均衡是最好。”

众人默默不语。

如今李太后早已逝去,皇帝也不用对潞王一脉过于宽厚了。

未来这方壶国主虽然不会说什么,但终究会心里念着原本该尽得本州之地的。然而南面、东面是皇帝两位亲弟左右钳制,他倒难以生出什么异心。

就这样也挺好。

“官产院也指导一下。”朱常洛则对王德完说道,“必欲征东瀛,与外滇道理一样。这两处地方虽然多灾,但矿藏不少。有了这两处,此后金银铜供应便不成问题。”

“臣明白。”

“大政会议上,要有大格局。”朱常洛对众臣说道,“如今大明虚疆初见轮廓,税制改革要多看到将来农、工、商之利。粮是根本,将来若有天灾,饱腹不能依赖苛政及藩国买粮。让农户能够有干劲,能够得水利之便精耕细作,这是大明稳定之基。从农民手上多征,不如让其流通,从粮商手上多征。商人逐利,虽应予以正视,允其通过官产院、工商部等衙参与国政,却应该肩负相应责任。”

时至此刻,朱常洛当初要想达到的“官绅一体纳粮、百业皆列朝堂”终于要通过税制改革来缓缓实现。

大明的虚疆已然勾勒出轮廓,他已经初步将西洋诸国拒之门外,以大明为宗主的东方世界将有一个巨大的内部经济圈,并且还能与西洋保持贸易往来。

随着东吁国主献俘于御前、东瀛那所谓万世一系被铲除,大明周围的藩国都将回到一定要经大明册命的时代,并在理藩院的主导下建立新型宗藩关系。

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他刚刚四十,儿子也开始了历练,大明的光芒越来越盛,暂时没有黯淡的迹象,反而正在照耀更大的大明。

路还很长,但大明已经有了博研院,有了格物致知论,有了一个更精密的教育体系。

最重要的是,文臣们还有一个更期盼的目标:终有一日,能够建立国之宪条,让天子与群臣的关系得到制度上的确立,每个臣子都能有一份分君之劝、国之实相的指望。

哪怕要成为天子同党。

话说回来,成就天下大同,也确确实实是注定将彪炳青史的无上功绩。

为此志,与天子同行有何不可?

大政会议前夕的朱常洛认真而细致,群臣都感受着皇帝对大明长远的感情。

细细想来,这种感情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

尽管泰昌朝已经取得如此文治武功,但他似乎仍不觉得这是他心目中的大明。

圣君如天授,帝心终如一。

他还将把大明带向何等境界?

全书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