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肯尼亚复活节到了。肯尼亚是英国的前殖民地,80多年的英国殖民给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肯尼亚人半数以上信奉基督教,因此一些重要的宗教节日也变成了肯尼亚的公共假日。复活节即是耶稣被绞死后复活的节日,因此节日从耶稣被绞死的周五开始,直到耶稣复活的周一结束,一共有4天,可以算是一个长假了。
中方同事们大多出去旅游了。远的地方,如有名的马赛马拉国家野生动物园,美丽的海边城市蒙巴萨,都是到肯尼亚必去的地方,新来肯办的、支持项目的同事都要去,即使本地常驻的同事,也会趁着长假多去看两次;近的地方,如奈瓦沙、纳库鲁和维多利亚湖,一两天就可以往返,休息两天,再出去玩两天,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露薇哪里都不想去,工作一直很紧张很累,现在她终于能放松几天,她最想在公寓里睡睡懒觉,去超市买买东西,再逛逛内罗毕几个很大的本地商场,身体和大脑都彻底放松一下。
第一天懒洋洋的过去后,第二天露薇去逛Village Market,她听同事们提过好多次了,这个商场位于内罗毕北部的富人区里,是内罗毕最好的商场之一。
司机将露薇放在Village Market门口。一眼望过去,Village Market果然很漂亮。
那里本来是一道自南而北绵延开去的土山坡,Village Market沿着低矮的山坡依势而建,只有两三层高。墙面错落地装饰出大块的色块,黄色,红色,蓝色,有浓郁的本地特色。地面和台阶是大块的石头拼接而成,高低之间用石头垒成的假山连接,上面长满了绿色的藤蔓。逛街的时候感觉像是在爬山,时上时下,有的地方有回廊,有的地方却是宽敞的平台。
店铺并不密集,东西也不多,但是都很精美,有些是从欧洲进口的,有些是本地制作的精美工艺品,有肯尼亚的本地土著卡库尤民族的,有外来人口印度民族的。印度人曾经做为殖民者的侍从跟随英国人来到肯尼亚,白人撤离后,这些印度人留了下来,成为现在肯尼亚人口的一部分。
露薇慢慢地闲逛着,流连地惊叹着那些手工精美的印度亮片手包,卡库尤条纹布料,意大利进口的优雅皮包,来自法国巴黎的鞋子,还逛了几家漂亮的时装店。价格跟中国大城市的商场比起来,并不算高,但是她没有买什么。
Village Market人不多,有点冷清,露薇习惯了中国节假日商场人满为患的拥挤,便不禁觉得奇怪:过节的时候本地人不出来逛街,那他们都去哪了,都在干什么呢?
露薇想起了前一阵子刚认识的黑美人奶莉,试着发了一个短信给她,没想到一会奶莉就回复了。露薇问假期里是否方便去拜访她和她的家。奶莉说,周日上午他们要去教堂,欢迎露薇下午去她家做客,一会便把她家的地址发了过来。
露薇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去本地的肯尼亚家庭去看一下。但是在这异国他乡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黑人家中,她有些担心,露薇想找个男的一起去。
她不想找自己的同事:代表处里清凉冷淡的气氛令她感觉迟疑,而且他们多数外出了;奶莉跟她很不熟,她都不确定会不会发生什么事;同事们会怎么想呢,会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
那么找谁呢。
露薇想到了刘博。
刘博是露薇在中国城遇到的。中国城就在米萨莫旁边不远,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里面只有一座五层高的小楼,一些中国人在经营从中国进口来的商品。院子里有一两个小小的蔬菜超市,门口张挂着快乐农场、菜篮子之类的跟国内热门同步的中文名字。在这个满眼只能看到字母的世界里,迎面突然看到这些汉字,心里涌出浓厚的熟悉感,忽然遇见的感觉又令人吃了一惊。
习惯了SZ的大超市,中国城的超市小得像一个乡村的百货小店。但是一些国内生活常用的东西却一应俱全,中式的笼屉锅灶,油盐酱醋,烟酒糖茶,各种零食。露薇随手拿了两包山楂饼,忽然听到旁边一个人在连连地说:“真全,真全,什么都有。”露薇转过头去,看到一个年轻人,年纪跟她差不多,露薇对他笑了笑,说:“是啊,这里居然还可以吃到康师傅方便面,大白兔奶糖。”就这样随便聊了起来。
年轻人说自己叫刘博,从BJ来,是国际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正在肯尼亚副总统霓鸦塔的故乡援建公益学校。露薇说自己是AA公司的,是一名通信工程师。两个人对对方的工作都没有什么概念,不过最后互留了电话。刘博有一个助手,是一个热心于公益事业的资深志愿者,通过报名和筛选,获得了这次机会参与到一起到肯尼亚援建公益学校的项目里。刘博他们刚刚租到了汽车,出门方便多了,后来打过几次电话给她,她跟他们一起出去吃过饭,吃完饭一起闲逛。
露薇打电话给刘博,刘博说自己正在下面的地区勘察小学校址,能不能去要等今天回到内罗毕才能确定。
第二天周日上午露薇打电话给刘博,刘博说,因为偏远的地方路太难走,车走得很慢,他们昨天没能回来,为了节省时间,他们今天继续在那里勘址,不能陪她去了。
挂了电话,露薇一时不知道怎么办,忽然,她想起了熊童。
露薇打电话给熊童,问他有没有空陪她一起去拜访一个本地家庭。
熊童说,他有空。
露薇问他出门有没有车。
熊童说,他现在出门都是打出租车。
于是露薇决定用代表处的车,约定下午两点钟在熊童住的地方附近的商场YAYA tre的正门口等他。
下午,露薇到了YAYA tre门口,打电话给熊童说她到了。
过了二十几分钟,远远地看见了熊童的身影,今天他穿了一件白衬衣,裹在肥胖的肚子上,好像一只熊,从远处摇摇摆摆地走了过来。
司机按照奶莉发过来的地址开过去。半路上,他们停下来去一个大的NAKUMATTE超市去买点礼物,挑来挑去不知道买什么好,最后决定还是买些不会出错的东西比较合适,因此买了一大束粉红的玫瑰,和一个包好的果篮,里面有两支红酒。
按照奶莉的地址,她的家在机场附近,他们继续一路向北,离内罗毕市中心慢慢远了,望出去外面已都是低矮灰暗的建筑,还有些锈铁皮围起来的房子,一片破落景象。露薇心里闪过微微的不安,熊童似乎也是如此。
熊童问露薇:“你跟这个人怎么认识的?”露薇说:“我在酒店里看到她,我去跟她打招呼,就这样认识了。”熊童又问:“他们家什么样的?”露薇说:“我也不知道,我也是第一次去,所以叫你陪我一起。”
露薇的话一说出,就觉得听起来很不像样,跟人都不熟,却拉着人家去一个偏远的地方拜访一个陌生的黑人,好像自己太不靠谱了,不自觉地就加了句:“不过应该没有危险,他们穿的都很det。”
熊童没有说话。
司机一边开车一边问路,中间还打了两次电话给奶莉,最后他们到了一片整齐的居民区,那里没有高楼,每家每户都是挨在一起的独门院落,院子里都是平房或者两层的小楼。
司机按照门牌号停到了门口,一个年轻人出来迎接他们。露薇告诉司机掉好车在门口等她,然后他们跟着年轻人走进去。露薇心里做着两手准备:万一形势不对,马上快快冲出来,钻进车里让司机拉着他们赶紧跑路。
穿过院子,走进客厅,奶莉从沙发上站起来迎接他们。今天她穿了一件宽松的肯尼亚花布裙子,上下一筒,头发也很随意,没有发卷。那个令露薇印象深刻的精致丰腴的黑美人,眼前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胖黑人家庭妇女。
露薇将玫瑰送给奶莉,奶莉很开心,伸出手跟露薇和熊童行见面礼---贴面礼。
东非的贴面礼,要轻轻抱住,两侧面颊各贴一下,嘴巴里还要发出“啵”的亲一口的声音。
露薇在公司的驻外培训上学习过这种礼仪,那时跟中国人一起练习,一群人都觉得十分难为情,很是不好意思。这时候跟本地人在一起却并不觉得,好像已很自然似的。一方心中的文化已更改,相同文化下两人共有的那种窘感就消失了。
露薇给奶莉介绍熊童:“这是我的同事。”
熊童跟奶莉握手,露薇看到熊童今天戴了一副款式简洁的袖扣,包工头的动作稳重大方,看起来很有范头。
奶莉跟他们介绍带他们进来的年轻人,说:“这是我的大儿子Ramla,他在保险公司上班;那天你们见到的二儿子Khari是一位律师,现在他跟他女朋友出去玩了;我的小儿子Haifa还在读高中,从教堂回来就跟他同学打篮球去了。他们父亲不在家,今天有工作要加班。’’
奶莉体贴地带他们参观她的房子,这是一座两层的楼房,楼上是卧室,楼下是客厅和厨房。客厅里铺着地毯,有一台不大的SONY液晶电视机。墙边立着一个酒柜,里面挂满了高脚红酒杯,亮晶晶的。厨房里冰箱、电炸薯条机一应俱全。
院子中间的天井里,一个家庭女仆正在用木头炭火做Japati,Japati是一种类似中国的擀面饼的肯尼亚传统面食。用的是一种中间凹下去的铁锅。中国也有这种锅,但是中国的这种锅中间是鼓上来的。同一种炊具的两种实现方式,似乎呈现了两种对待世界的不同感觉和态度。
奶莉有点担心地说:“这会停电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电,今天的晚饭可能只能用木头来做了。”
露薇说:“请不用担心,简单弄些就好了,只要是肯尼亚传统的食物,我们都会很喜欢。但是在中国,我们日常用电没有这样的问题。”
奶莉很意外,看起来吃了一惊,说:“中国没有用电问题吗,你们可以一直都有电吗?”
露薇被奶莉吃惊的表情吃了一惊,很肯定地对奶莉说:“是的,中国很久就没有用电问题了,我记得我小时候还停过电,现在停电似乎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了,我们随时都有电用。”
奶莉说:“我们对中国了解太少了,我们买东西都是去美国,美国有那么多好东西,我什么都想买,我的旅行箱都超重了,办理登机的小伙子看到我买了那么多东西忍不住大笑,最后他说‘你买了这么多东西,我不能再让你为他们超重付钱。’,最后他没有收我的钱。”奶莉跟他们聊起她在美国经历的有趣的事,哈哈大笑。
奶莉要和女仆去准备晚饭,露薇和熊童走出来闲逛。露薇告诉司机可以回去了,请他晚上八点以后再来接她。
小区里的街道很安静,到处种植花草,错落有致。几个黑人小孩在街道上玩耍,远远地向他们望,但是黑白分明的眼睛躲闪着,不敢多看他们。
露薇招呼几个小孩,说:“我们是中国人,你们知道中国吗?”
小黑孩很礼貌地回答:“我知道,中国人是黄种人。”
露薇对小黑孩竖起大拇指:“你真棒。”
经常地竖大拇指是露薇从公司的黑人那里学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随时用将出来。在中国,竖大拇指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文字和语言表达或各种感觉丰沛脑洞神鬼的表情包,但在肯尼亚,这是一个真实的动作。这真是一个很棒的手势,向人比出大拇指或者被人比出大拇指时的感觉,可以跟美国人每天挂在嘴边的“Darling”“我爱你”相媲美。
走远一点,露薇对熊童说:“小孩子从课本上背来的。我们公司的同事,尤其司机,都认为我们是白人,在黑人眼里,人种只有黑人和白人两种,并没有黄种人这一类型。”
熊童对露薇说:“奶莉家挺很有钱的,他们那个Sony液晶电视,我也刚买了一个,别看那么小,差不多要两万,他们客厅的那几张沙发,每张就要一两万人民币。”
露薇大吃了一惊:“你说那几个沙发吗??看起来象是中国八九十年代的款了,又土又笨,怎么会这么贵?国内买一套质地不错的沙发,设计很现代,也就几千块钱。”
熊童说:“我前一阵租的房子,这几天在买家具,因此知道价格,因为这种沙发太贵了,我都没敢买,最后买了一些当地的手工布沙发,工艺和布料都很粗糙,折合人民币都要好几千块钱。”
露薇叹说:“在中国,一两万都能买一套做工和用料都很考究的沙发了。穷国里的富人啊。唉,我能用上更漂亮的皮革沙发,但是我买不起房子,连在SZ买两室一厅的希望都没有,更不要说在一国首都郊区买栋带院子的小楼了。”
临近傍晚,奶莉的客厅里热闹起来。Ramla的女朋友过来过节,是一个肥胖朴实的黑女人;Khari带着他的女朋友也回来了,他的女朋友腰肢纤细,穿着低胸V领上衣,半露着滚圆丰满的胸部,长长的小腿线条优美,浑身流淌着火辣性感。美丽的黑人真是天生尤物。Haifa打球刚回来,还穿着运动衣,抱着篮球,有点腼腆地看露薇和熊童,却不好意思打招呼。
六点钟,天色微暗,奶莉的院子里摆出了一张长长的桌子,上面放满了大碗和深盘,上面用碗盖或盘子扣住,丰盛而隆重。电来了,灯光亮起来,各种刀叉亮晶晶的整齐地摆在桌面上。
晚饭开始了,所有人站到桌子旁。奶莉站在桌子一头,奶莉的孩子们站在桌子的一边,露薇和熊童站在另一边靠近奶莉的地方。奶莉开始饭前祈祷。黑人们低了头,五指扣拢,举在胸前,一片虔诚的安静。熊童和露薇互相对看了一眼,都不知道该干嘛,于是静静地站着。
祈祷结束,年轻人开始自己取东西吃。奶莉把碗盖和盘子一一掀开,向露薇和熊童介绍今晚的饭菜,有炖牛肉,豆子煮鸡,炸薯条,炸鸡翅,肯尼亚Japati饼,米饭,蔬菜色拉,肯尼亚式和西式的食物相间着摆在一起,丰盛而隆重。奶莉像一位英国家庭主妇,她优雅的西方风范,优雅的声音和手势,带来一种正式而有质感的气氛。仿佛面前的食物也有了一种特别的愉悦的味道。
他们的晚饭也开动了,熊童很快取了一大盘。露薇拿起盘子,看起来浸在汤糊里的牛肉和豆子中的鸡肉都烂乎乎的,几乎都不想动,在奶莉关注的目光下,客气地每样取了一点。没想到吃起来味道都挺好的。
入夜有点凉,细心的奶莉请他们进屋坐。年轻人正在客厅里随意地坐着,端着盘子边吃边聊。他们吃饭刀叉也不用,都是直接用手将米饭和菜肉捏在一起,然后再用手抓起来送到口中。不用筷子或工具吃不了饭的中国人看着真是颇有一番滋味。
熊童不在乎这些,他用手抓着鸡翅吃的津津有味,吃完一盘又去加了一盘,他说:“我就不客气了,我好几天没好好吃顿饭了,今天中午也没吃,好容易有顿正儿八经的,我是要多吃点的。”
奶莉一直体贴地陪着露薇,她看露薇吃的不多,也收了盘子,去房间里拿了几本家庭相册给她看。一本相册里,是奶莉穿着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肯尼亚裙子。肯尼亚传统女裙都是上下套装,还有与之配套的帽子。许多种布料,许多种款式,种种精巧心思,艳光流转,美妙绝伦。露薇看这些散发着浓郁的非洲风情的的裙子都看呆了,两眼放光,心情激荡,嘴巴里发出“哇啊,哇啊”地赞叹。
还有一本相册是关于家庭聚会的。照片里,开阔的枯黄的草地上,摆着几张小桌子,两三辆车停在旁边,几个男人正在闲聊,女人们正在吊起的锅里煮东西,几个孩子在旁边踢足球。
露薇心里满满的感动,远离了工作的压力,在这样一个温暖舒适的房子里做客。有父母,有孩子,有朋友,礼貌殷勤的女主人,丰盛的食物,亲切的聊天,一切都十分美好。
八点多钟,司机来接露薇,奶莉到门口送他们,再一次地,她用那种繁复优雅的英式礼节跟她们告别,是一种很认真很正式的致辞式的语言:
“非常感谢你们来我的家做客,我很高兴认识你们。”
“今晚跟你们过的很好,很愉快。”
“再见。希望你们平安到家。”
回来的路上,熊童感慨地对露薇说:“这跟我们中国人家里吃饭很不同哈,我们中国人喜欢的是热热闹闹,讲究吃饱吃好。虽然这是在非洲,但是他们的待客更像是一次正式的宴请。”
露薇也深有同感:“是啊,今天的聚会给人优雅的感觉。80多年的殖民遗留啊,即使肯尼亚独立60多年了,可是英国殖民带来的西方礼仪却已被普通民众接受,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日常文化。”
露薇把熊童送到他的公寓门口,下车的时候,熊童认真地谢露薇:“今天我们拜访了很好的一家人,今晚我过得非常好,谢谢你找我陪你,谢谢。”